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战疫人物逆行者:生命守护者,战疫

人气:249 ℃/2024-01-30 00:11:47

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科护理团队在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

“滴答、滴答……”凌晨3时,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监护科)病房里,各种仪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低沉的“交响乐”。

突然监护室的门打开,打乱了原有的节奏,“交响乐”中混入了匆忙的脚步声。医生和护士快速地转移病人,安装上呼吸管道、胃管、尿管……这是这个夜晚他们抢救的第三个病人。

呼吸重症监护科收治的都是呼吸科里最严重的病人,在这里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疫情期间,他们的身影或出现在治疗新冠肺炎的隔离病房中,或出现在援鄂医疗队的队伍中,或出现在重症监护室里,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病人做吸痰等抢救。

今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前夕,广东省表彰2021年度“优秀护士和优秀护理集体”,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监护科)护理团队成为40个表彰集体之一,为梅州唯一。“虽然我们是医院里承担着工作量最大、压力最大的护理团队之一,但在这里有着归属感和荣誉感。”护士长王雅抒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陈峻宏

患者的感激

“他们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予我希望”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称“RICU”),是医院最为忙碌的地方之一。每次推开大门,就如同走进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护士长王雅抒的带领下,记者戴上把头发全包裹起来的包帽,穿上围裹着全身的隔离衣,戴上口罩走入了RICU。

一根根纤细的导管从患者体内穿出,连接着呼吸机、ECMO、血液净化仪等精密仪器。科室里的护士们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各项指标稳定,不敢有丝毫疏忽。

呼吸重症监护科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忙碌成为这里的护理团队每天工作的主旋律。时刻关注着病人的病情变化,帮病人打针、擦身,冒着感染传染病的风险吸痰、处理排泄物,以及帮助病人做康复训练是他们日常的工作。

要完成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

刘伯是重症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因年轻的时候手不离烟,后来患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每当天气转变或者是不小心着凉了,刘伯伯都会因为呼吸急促而来到梅州市人民医院寻求救治。

今年4月,刘伯再次因为肺部疾病而住进RICU。因病情危重,刘伯一开始使用的是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刚进RICU之初意识不是很清晰,胸口像是有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依稀听见医生说要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对气管插管不了解的我,当时心里很是焦虑”。

刘伯回忆说,当时耳边有个声音温柔地向他解释了什么是气管插管,以及治疗后何时能康复。“当听到这些解释后,心里就有底了。内心对那个温柔的声音充满感激,感觉那声音就像是沙漠的绿洲,给予了我希望。”他说。

出现在刘伯耳边的声音,便是RICU的护士。

“为了控制医院感染,RICU采取的是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病人不仅不能外出,还不能见到家人,病人会焦虑不安,心情不好也会影响治疗。”李勇是呼吸重症监护科护理团队中为数不多的男护士,他说因RICU的特殊性,安抚病患成为护士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虽然李勇是男护士,但在他看来,RICU的护士并没有性别区分,都要承担着抬病人的体力活和照顾病人的细致活。

为了更好地与病人沟通,RICU的护士们制作了入科提示卡、患者与家属相互鼓励的“小纸条”、护患沟通板等。他们的用心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一致好评,收到患者与家属送来锦旗和表扬信。

“像是我们的功勋章,不断激励我们。”李勇说。

家属的感慨

“我都做不到像他们这般无微不至”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作为主要参与救治的科室之一,呼吸重症监护科的护理团队被拆分成3个队伍,分别在援鄂医疗队伍、ICU负压隔离病房和RICU中,全部人员几乎无休假连轴转。

何映平是梅州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的成员。她主动报名前往前线,因为温差过大,到武汉的第一天她就感冒了。

“咳嗽得特别厉害,每天都要测量体温、报告身体状况,压力很大。但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快点好起来,不然会拖累大家的。”在队友的照顾和自身的调整下,何映平第三天就恢复健康了,其间还坚持上了个夜班。

在前线的日子如打仗一般,何映平要带着患者一起做冥想操,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防止负面情绪在病房蔓延。还要对每名患者做好护理评估、记录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耳朵发疼、膀胱涨满、脸上压痕密布,只为从病毒手中抢回更多生命。

支援湖北前线的队伍在与时间和死神赛跑,梅州市人民医院ICU负压隔离病房里,何映平的同事们也在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

新冠肺炎发生期间,梅州市人民医院一共收治了10位确诊病例和多位疑似病例。王雅抒是当时的护士长,她也记不清楚,在负压病房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数不清是几个月了,在这里工作繁忙,有感染的风险。出于防控要求我们不能离开,不能与外界过多接触。”她说道。

情况危急,王雅抒与同事们也顾不上工作之外的其余事情,脑子里都是确诊病例的病情资料。

在照顾当时梅州市病情最严重的确诊病例吴叔(化名)时,王雅抒还记得,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吴叔心情低沉,对治疗不抱希望,很抗拒医护团队。

护士们只能每天围绕着他,与他交流、分享每日见闻,让吴叔渐渐放下戒备接受治疗。因为不能下床,吴叔都由护士帮他擦身子,同时每天为他做肢体运动,帮助他康复。

吴叔的女儿每天会通过微信、电话与护士们联络,了解父亲的康复情况。护士们百忙之中会拍些照片和视频发给吴叔的女儿,“看着他们对我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说实话,我作为女儿也做不到。”

因为医护团队的努力和悉心照料,10位进入梅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确诊病例全部康复出院,其间无任何一位医护人员感染。

RICU的特殊性让病患的家属们无法接近病人,与病人家属打交道成了护士们的工作常态之一。“我们会保持与病人家属的联系,让家属知道病人的情况,这样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王雅抒说。

他们的感悟

“病房里的生死一线让我们备感生命可贵”

RICU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他们会看到病人绝望和渴望的眼神,看到病人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求助和信任,看到病人康复时的喜悦,也会看到病人临别时的悲伤。

“人的情绪在RICU里会被急速放大,短暂的时间就能感受到人情冷暖。”王雅抒说,虽然RICU里经常会出现生离死别的情景,但他们仍然会被这种场景感动。

一次,RICU收治了一位在其他医院因手术而引发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当时患者已生命垂危。医务人员告知与患者相依为命的女儿,她父亲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可能性抢救回来。

刚刚工作的女儿泣不成声请求医生一定要救回父亲。“当时她说,如果我的爸爸没有了,那就叫不了‘爸爸’这两个字了,我就没有亲人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雅抒声音哽咽,“那个女孩倾其所有治疗父亲,没有为自己留后路”。

临终护理是RICU护士们必备的技能之一。人们病逝时的状态一般都很差,护理团队们会尽自己的努力让病人体面、有尊严地离去。“既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也为逝者的家属留一些安慰。”王雅抒说。

今年是王雅抒在ICU工作的第15年,虽然工作非常繁忙,时常日夜颠倒。因背负患者的生命而压力巨大,但王雅抒从未想过逃离重症监护第一线。“因为生命的可贵,也因为工作的难度,把病人从生死一线抢救回来时会很有自豪感,也很有荣誉感。”她说。

为了让病人更快地恢复身体状况,梅州市人民医院强调重症康复前移,护理团队们从之前负责治疗、护理工作到如今还需要兼顾康复工作。“我们发现将病人康复工作前移,能够让病人较快恢复,也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长。”王雅抒说。

护理工作的转型要求护士们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促使护士们向专家型护士成长和发展。“在人们的印象中,护士的工作类似于保姆,照料病人的生活,但其实护士的成长空间很大。我们医院的党委书记、院长钟志雄教授要求护士团队成长为专家型护士。”王雅抒说,现在每个科室都配备了教学秘书,负责护士们的学习和成长工作。

记者问及王雅抒,在RICU里经常会遇到吸痰感染和辐射的风险,你们不害怕吗?

王雅抒说:“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团队,要做好风险防控。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病人。”

夕阳西下,晚霞绚烂了天空。王雅抒无暇看风景,返身回到了RICU。她的身影重新融入到医务集体的忙碌中,她的脚步声重新汇入病房“交响乐”里。

搜索更多有关“战疫人物逆行者:生命守护者,战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