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评剧全剧1000部:百戏荟戏曲讲堂,评剧简史

人气:275 ℃/2024-02-28 19:43:23

蹉跎岁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炮响让中华民族坠入深渊,也击碎了评剧的繁荣局面。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已经沦陷,“七七事变”之后,华北也迅速沦陷。这两个地方,正是评剧的根据地,大批评剧艺人集中在这里演出。

日伪政府在沦陷区横行霸道,残酷压迫。城镇工商业凋敝,工人、市民阶层无力、也无暇去看评剧,广大农村一片荒凉景象。剧院、茶楼多被日本人把持,汉奸、流氓、奸商、豪绅更是肆无忌惮地砸园子、欺辱绑架女艺人,一些才华出众的女演员甚至被奸污霸占。艺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朝不保夕。她们有的改嫁为家庭妇女,有的忍辱偷生,有的被折磨致死,许多著名评剧演员纷纷退离舞台,或隐居,或逃生,有些坚持演戏的,一天赶三场戏,还得做点小生意才能维持生计。一些女演员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色相,以获得票房收入。很多评剧演出场所,被日本人和汉奸恶霸用来聚众赌博,台上演出,台下赌博,嘈杂混乱,乌烟瘴气。

在内容表达上,荒诞离奇、淫秽色情、恐怖凶杀的电影,戏剧,歌舞充斥着沦陷区的银幕和舞台。评剧艺人们为了生存,争夺市场,也不得不上演一些以荒诞色情、恐怖离奇为内容的剧目。重新复出的白玉霜,在此期间上演了大量内容贫乏的剧目,以迎合论陷区愚昧昏喷的戏迷们。平津地区的演艺界陷入瘫痪,评剧也一度陷入停演,虽然,随着市面的恢复,评剧各班社开始正常的演出,但状况仍然惨淡。

国破家亡的大环境下,不少处在艺术发展高峰期的名伶也先后离世,这让评剧雪上加霜。1942年,白玉霜在天津病逝。1939年,年仅21岁的爱莲君含恨而死,离奇的是她与白玉霜一样,人生的最后一场戏都是《死后明白》。当时,爱莲君因为两次恋爱被开妓院的养父母阻挠,而积郁成疾,身患肺结核,但养父母仍然毫无人性地从她身上榨钱,她白天上戏,晚上还要被逼接客,有时一晚上要接四五个客人。17岁的爱莲君骨瘦如柴,养父母为了让她多登场,逼她抽大烟,临上场给她打******,演出《死后明白》时,她是被人背进剧场的,最后,在演出中吐血晕倒,不久,她的苦难人生走到了尽头。随后离开的是刘翠霞,她做派逼真,唱腔悦耳,因而传遍街巷,妇孺皆知,同白玉霜一样,也被誉为“评剧皇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身患重病,却坚持演出,而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41年,终于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这些评剧大师死后,以小白玉霜和新凤霞为代表的新一代艺人接过大旗,开始崭露头角,评剧在抗战和内战的烽火硝烟中艰难前进。

白玉霜去世后,养女小白玉霜成为班社的台柱子,她在鼓师龚万才、琴师焦景俊的帮助下,一边排新戏,一边演出,成为40年代到50年代评剧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小白玉霜的真名叫李再雯,白玉霜担任主演的华北剧社,随着小白玉霜登台更名为再雯社。再雯社班底十分强大,号召力强,在战乱期间,也能经常往返于京津两地演出。小白玉霜想以此为基础再次壮大评剧,1947年11月,她出面组织著名评剧演员王度芳、小月樵、新凤霞等排演《母女恨》,在广德楼演出。结果,次年两次被国民党伤兵砸戏园而被迫停演。

正在评剧举步维艰的关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评剧揭开了新的篇章。

旧貌换新颜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评剧艺术随之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评剧艺人们主动停演了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及带有色情、凶杀成分的剧目。同时,为配合政府政治运动编演了很多现代戏,以评剧的方式及时反映现实。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掀起了一场持续十余年,波及全国各个剧种的“戏改”运动,对传统剧目从思想内容和表演方法上进行了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改革。此后,在“改人、改制、改戏”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戏曲逐渐由自发转向了自觉发展的道路。

评剧艺人们相继进入国营剧团,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评剧建设的队伍当中,出现了专职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化妆等人员。对舞美、音乐、唱腔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评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963年由评剧名铃小白玉霜、喜彩莲领衔的民营新中华评剧团和新凤霞领衔的军委解放军评剧团合并成立中国评剧团。1955年改为中国评剧院。1968年以李忆兰、花月仙、袁凤霞为主的民营公助的北京市评剧团并入了中国评院。

在中国评剧院的带动下,评剧在全国呈现出一片繁盛景象。1949年起,天津40多个评剧班社逐步恢复演出。接着,天津市评剧改进会成立,以正风剧社为重点,对评剧班社的体制进行了改革。随后,进步副社、民艺评剧社等二十余个评剧社相继成立,新文艺工作者陆续进入各班社,他们图织整顿和艺术改革,清理了不健康的剧目,并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编演了《刘胡兰》《九件衣》等几十出现代戏。1953年,正风剧社改为国营的天津市评剧团。1958年,进步评剧团、民艺评剧团和天津市评剧团合并成了天津评剧院,由鲜灵霞、六岁红、新翠霞领衔。建院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化妆等都建立了专业队伍。那些从旧班社过来的艺术家们热情地投入到评剧的改革之中,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使天津评剧有了大革新、大发展。

其次,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三省的戏改工作也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沈阳的大观茶园经过改革后,推出大量新剧目,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新老妈开唠》《新马寡妇开店》等。1950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小女婿》。大观茶园的戏剧活动,成为解放后戏改运动的一面旗。在吉林,彼桂花、刘艳霞等众多有声望的演员加入四平、吉林、长春、白城等市的评剧团,使吉林的评剧队伍得以壮大,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艺术干部进入各剧团,使新剧目不断涌现。1952年长春评剧团成立,此后,新剧目《密建游宫》《琼花》的火爆标志着长春评剧迎来黄金时代。在黑龙江,截至“文革”前,全省先后成立了56个评剧表演团体,这些剧团不仅整理、新编了《白蛇传》《柳毅传书》《屈原》《女皇武则天》等一百多出优秀古装戏,而且创作了《猎犬失踪》《千河万流归大海》《八女颂》《烈火丹心》等一大批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现代戏,涌现出喜彩苓、刘小楼等一批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

河北是评剧的发源地,也是评剧十分流行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河北省中、北部,几乎每一个县都有评剧专业的演出团体。

1960年,文化部部长齐燕铭在现代题材戏曲汇报大会上,代表文化部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的“三并举”政策。至此,评剧进入传统戏的改编、新编古代戏创作和现代戏创作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对成兆才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杜十娘》的改编;有新编古装戏《包公三勘蝴蝶梦》《打金枝》《张羽煮海》等;现代戏则有《烈火丹心》《妇女代表》等。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评剧开始复苏,直到改革开放后,评剧才正式走上振兴的道路。被长期禁的传统优秀剧目如雨后春笋般重现舞台。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一场文化反思准潮掀起,一批倡导人学和人道主义,主张刻画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作品出现在评剧舞台上,如《村南柳》《风流寡妇》《多情的河》等。90年代以后,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号召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颁布一系列政策推动了评剧的发展。进入21世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潮流,评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评剧的保护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评剧的发祥地——唐山承办了评剧节。几届评剧节的成功举办,锻炼和检阅了评剧队伍,激发了创作者们的热情,扩大了评剧的影响,21世纪的评剧舞台闪烁出新的艺术光芒,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艺术景观。

搜索更多有关“评剧全剧1000部:百戏荟戏曲讲堂,评剧简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