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蔚字姓氏怎么读?蔚水水

人气:410 ℃/2023-10-25 23:38:51

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之道

第6课 所谓高效,其实是一种习惯——高效率写作的10个习惯

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叉点。知识是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愿是动力——想做。所有这三者必须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习惯。

——斯蒂芬·科维

本课导读

本课源于长期对公文写作现象的观察。在日常写作中,很多人更注重方法、技巧,忽略习惯的养成。比如,有的不喜欢写提纲,认为写提纲浪费时间,习惯边想边写,跟着感觉走,结果经常走入"死胡同",不得不推倒重来,搞得很狼狈。有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找不到写作的素材。一次偶然的阅读,斯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启发了我,该书介绍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让我深深感受到写作习惯对于提高写作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写下此文。本课向大家推荐10种写作习惯,旨在帮大家洞见习惯的价值,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在构思上,属于跨界思考,借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提出写作效率的概念。

本课核心观点

■ 什么是写作效率?

■ 高效率写作的10个习惯

■ 如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史上有"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写作佳话。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不但来得快,质量还好,投入产出比很高,是高效率写作的典范。

以最快速度写出最好作品,已成为写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从斯蒂芬·科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获得了启发:高效率写作离不开好习惯的加持。建议公文写作者养成10种写作习惯。

本文重点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写作效率?

效率是管理学和经济学概念,是用来衡量工作成果的一个尺度,简单理解就是投入同产出的比值,如经济学就用投资收益率(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来衡量投资的效果。效率更多用来评估做事方式的正确性,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有效的主管》)。因此,写作效率可以理解为写作过程中总体投入和文稿质量的比值。

按德鲁克的说法,什么是正确的做事方式呢?

从行为经济学理论看,一个人的行为会受习惯和心理的影响。在写作中,不管是写作投入的多少,还是文稿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受制于写作习惯。从写作实践看,但凡写作习惯好的,总体投入会减少,作品质量相应提升,即分母变小,分子变大,如同"文不加点""倚马可待"那样,写作效率就高了。相反,如果写作习惯不好,比如不愿写提纲,不会换位思考,不想花"诗外功夫",像"挤牙膏"一样写作,写作效率就高不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高效率写作就可理解成亚里士多德说的"优秀",换句话说,高效率写作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谁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谁就掌握了高效写作的制胜法宝。

为什么好的习惯对提高写作效率的作用这么大?

首先,习惯是一个人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好的习惯通常可理解为正确的或符合规律的习惯。所谓养成好习惯,本质即让人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正像斯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的:"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巨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恰好左右着你苦苦期待的成功。"所谓"原则或自然法则"就是好习惯,所以涵养写作习惯,本质即让你遵循写作基本规律和法则。

其次,在现实场景中,理论上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通常会失效,人会因复杂的心理考量做出"非理性"选择。在公文写作中,写作者的理想预期就是花最少的精力和时间,以最舒服的方式写出最好的文章。可问题是,由于认知偏差或嫌麻烦心理,很多写作者习惯不好,比如平时不学习、不积累,不写提纲,不思考、不讨论,因为这些都是伤精费神费时的事情,投入越少越节约成本,写作活动才更符合"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可结果正好相反,这些局部的"理性"最终却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表面上的"理性"导致了实质上的"非理性",写作效率事与愿违,怎...

2.高效率写作的10个习惯

据我个人经验,公文写作中,以下10种写作习惯是很值得提倡的,它们能从总体上减少写作成本、提高写作质量,进而提升写作效率。

(1)不厌其烦写提纲

写提纲是个很好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提高写作效率的第一法则。但令人遗憾的是,实际写作中有些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嫌麻烦,怕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表面上写提纲确实"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整体上由于提纲的指导作用,大大对冲了写提纲花费掉的时间,不仅不会浪费时间,反而能够节约时间,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为什么写提纲能节约时间?

第一,提纲让写作更有规划性、针对性,写出来的文章更有系统性、逻辑性,避免写好后发现结构"硬伤",导致推倒重来的极端情况。

第二,"按图施工"可以让写作方向更准确,避免内容偏离主题,让表达更顺畅,甚至一气呵成。

第三,写好提纲更方便选用素材,比如什么地方写什么,用哪些素材,心中有"谱"后就会提高写作速度,不会在写时犹豫不决,反复折腾。

第四,提纲还可以固化灵感。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写下来,可能就忘了,因为灵感是一闪而过的东西,大脑很容易"断片",而提纲就像电影胶片,能把灵感的影像固定下来。因而作家老舍说:"尽管我只写二三千字,也需先出个提纲,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2)把工夫下在平时

写作不是完全的"无中生有"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有中生有",如果作者肚子里没"货",怎么写也不出来。所以要舍得把功夫下在平时,就像"十月怀胎"一样,否则绝不会有"一朝分娩"的可能性。

肚子里面的"货"从哪里来呢?

高效率的写作者,平时一定得像呼吸空气一样汲取写作营养,并且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有些人写文章不想把工夫下在平时,认为那样投入太多、产出又少,不划算。我要说的是,文字工作本来就是高投入低产出,一定量的产出往往需要无数倍的投入,谁平时积累多一点,谁就能在后期节约成本,获得更多红利。一旦投入整体减少,加上产出总体提升,写作效率不就提高了吗?南宋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之说就是对整体效率法则的深刻洞见。真正高效率的写作,应把写作功夫前置,做"长线投资",好比平时营养充足了,才能在赛场上跑出"百米冲刺"速度,"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提不高效率的。

问题是,平时怎么积累?应注意三点:其一,保持"空杯"心态,如饥似渴地学习,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其二,分门别类地管理好"食粮",清楚手中有多少粮、怎么用,用时才能"招之能来,来之能战"。其三,用批判性思维欣赏他人作品,阅读时当"局内人",把自己摆进去,这样才能充分领会别人的构思,进而融会贯通。

(3)想清楚了再动笔

达·芬奇说:让劳作跑在思考之前,一定是个拙劣画家。我想,让写作跑到思考前面的人,一定是个蹩脚的写作者。有些人写材料总是显得迫不及待,还没想好就动笔,像挤牙膏一样,想一点儿写一点儿。当然,相对于还没动手的人,先写出点东西来,实现"零的突破",的确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有效率。但从整个过程看,往往会输在终点线上,就像一个人都还不知道要去哪里、走什么路,就往前跑,是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的,大概率会走冤枉路,这叫欲速则不达。

就拿写领导讲话稿来说,写前得想清几个问题。

一是讲话的意图是什么。因何事而起,搞清楚来龙去脉。

二是谁来讲。这很重要,你得想清楚讲话者的风格,想想领导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三是在什么场合使用,受众是些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期待。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还得推演一下稿子的整体谋篇布局,采用什么结构、分几部分,材料从哪里来,需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问题如果都没搞清楚就写,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仅浪费时间,还写不好,效率怎么会高呢?

所以,高效率的写作一定是想清楚了再动笔的。怎么想?可一个人想,哪怕是发发呆、散散步、喝喝茶、听听音乐,让自己静一静,过过脑子。据说安徒生创造童话故事前就喜欢在林中漫步,英国诗人雪莱写小说,"虽说写作只花了六个月功夫,构思过程却长达数年之久"。

爱因斯坦就讲过这样的故事。自从柯南·道尔为我们创造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以来,现在,基本上每本侦探小说都会出现一个这样的时刻:调查人搜集了所有的事实,这些事实起码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这些事实看起来有些奇怪,前后衔接不起来,彼此毫不相关。然而,伟大的侦探家知道,这些调查已经足够了,现在只剩下一些思考活动了,以便把这些搜集来的资料组织起来。所以,接下来他会拉一会儿小提琴,或懒洋洋地坐在沙发里抽抽烟。突然间,柳暗花明,他就找到了答案。

如果是团队作业的大稿子,还可以多人一起想,比方说开个讨论会,来个"头脑风暴",碰撞碰撞思想的火花。当然,不管是一个人想还是多人一起想,都是好习惯,都能提高写作效率。

(4)回归写作本源

不管是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本质上都是研究。没有研究,没有观察,断然写不出,写不好。

有些人把写作简单理解为"文字工作",甚至把写作当成文字的拼凑游戏,不注重调查、研究、分析,把工夫花在了文字上,这是不对的,写作效率是低下的。如果不把问题研究透彻,稿子很难写到点子上,任你妙笔生花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说能不能过领导那一关,单说文章质量上不来,就不算是高效率的。

高效率的写作要回归到写作本源,什么是写作的本源?就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拿到写作任务时别着急,先回到问题本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了、想透了,哪怕多费一些时间,多耗一些精力,也是值得的。只要稿子质量高、写作过程不折腾,效率照样很高。这叫慢工出细活、出精品。如果文章一点用都没有,你投入再少、写得再快,也是废纸一张,实际等于没完成任务,经济学上的收益为零,怎么会有效率呢?

(5)以"非我"状态写

日常写作中,很多人的稿子不受"待见",常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反复修改。时间久了,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写了。

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不是不会写,而是站在"自我"角度写,缺乏用户思维,没有换位思考。太过于自我了,就很难换位思考,搞不清上级意图,搞不懂受众预期,凭着一己之见一厢情愿地写,自然写不好。

高效率的写作者应该以"非我"的状态写作,把顾客当"上帝",以"用户"为中心,时刻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柔性化"写作,个性化定制。只有满足多元化的文稿"消费"需求,紧盯用户意图靶向写作,才能写出"一稿过"的文稿。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文稿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产品,写作者是"内容生产者",要让"消费者"喜欢你的产品,就要遵循商业逻辑,按商业的套路来。所以,我们常说,公文写作是"为他人代言",写的东西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是用户说了算。并且在公文写作这个领域,永远是"买方市场",最重要的不是你想写什么、擅长写什么,而是别人想说什么、想要什么。

(6)站在高人肩膀上

很多初学者会片面认为,写作是个自主创作的过程,喜欢从零开始去摸索,效率很低。经常一个简单的通知,半天写不好,好不容易憋出来,还"鼻子不像鼻子,眼睛不像眼睛"。

这种低效率的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模仿,没有模仿的习惯和意识。事实上,高效率的写作者都是站在高人肩膀上写作的,在模仿中学习,在借鉴中精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和禽兽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是一种普适的学习方法。人类从学说话开始就会模仿,走路靠模仿,学书法临摹,画画写生,形式不同,本质都是模仿。高效写作同样需要模仿。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茅盾先生还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据说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

模仿是讲方法的,不是简单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更不是照搬照抄。写作者通过对现有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的再创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写作"小白",只要懂得模仿,找到好的范文,依着"葫芦"很容易就把"瓢"画出来,照着"猫"快速地把"虎"画个八九不离十,大大提高写作效率。正因模仿的这种高效作用,写作界才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

(7)及时获得反馈

很多同志写作效率提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过程中"虎头蛇尾"或"有头没尾",只关注自己如何表达,不关注别人如何评价,只有信息输出,没有信息反馈。

高效率的写作应让信息形成闭环,既重表达,也重反馈。因为通过反馈可以纠正认知偏差,如果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受众的正向反馈,内心就对自己的写作更加笃定,如果获得负反馈,就立即反思改进,以便下次避开"雷区"。当然,单从一次写作来看,反馈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对长期写作的人来说,就很有意义了,因为上次的"前车之鉴"必然成为下次写作的基础,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怎样获得有效反馈?方法有以下四个。

第一,对比写作过程稿,尤其是"花脸稿",琢磨审稿者是如何改的,与原文差别在哪里,为什么这样改。

第二,现场听人讲。对大稿子来说,在前期征求意见中,一定要抓住机会聆听专家意见;对讲话稿而言,还可在正式开会时现场聆听,看领导有没有临场发挥。

第三,文稿面世后,从受文对象身上获得反馈,看措施是否合适,有没有写到点子上。

第四,向同行"行卷",就像古人在考试前将自己的作品送给高人评价一样,请第三者提意见,这种反馈形式不妨一试。

(8)在"心流"状态下写

有些人写作时不专注,边看手机边写作,边听音乐边写作,边聊天边写作,甚至有看着电影写作的,拖拖拉拉、断断续续,一点儿都不麻利,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效率低下。

高效率的写作要在"心流"状态下完成,不写则已,一旦动笔就应该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斗。"心流"这个词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即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如程序员敲代码时、设计师作图时都会产生"心流",人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

"心流"是写作的最佳状态,通俗说就是全身心投入的忘我状态。我在想,古代"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例子,一定是在"心流"状态下才能实现的。

怎样才能达到"心流"状态?需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内在条件,自己先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地思考写作,不能心猿意马、心浮气躁。比方说,有些作者为了思考写作,忘记吃饭、喝水,甚至走路都还沉浸在思考中,就是心流状态。

第二,外在条件,分两方面:一是好的空间,如条件允许,建议找个安静的环境写,关起门来写,"躲进小楼成一统"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环境对写作的扰动;二是好的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选一个理想的时间段开工,比如下班后,乃至夜深人静、万籁俱静,在灯光的陪伴下写作。

(9)不钻"牛角尖"

前面说了,高效率写作的一个习惯就是回归写作本源,"钻"进去把问题搞清楚。从另外的角度讲,不仅不能"钻",反而应从问题中"跳"出来,不在个别问题上纠缠不休。

高效率的写作能钻"牛角尖",需懂"此路不通绕路走"的道理,不能在一个问题上死磕。可有些人就喜欢这样,特别喜欢较真儿,不撞南墙不回头,虽然精神可嘉,但就写作效率而言,不值得提倡。写紧急文稿尤其应该如此,"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尽管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必须先把事办了,因为事不等人。比如第二天就开几百人的会,你无论如何得保证会前拿出一篇稿子,没有拖延的余地,没有商量的余地,否则,拿什么开会呢?

当然,变通处理不代表随便回避问题,乱打折扣,而是一种迂回策略,是在设计上的变更,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因为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渐进的,写作也是个逐渐"拨开迷雾"的探索过程,前期构思很难毕其功于一役,难免有欠妥之处,具体写作时,思路"卡壳"很正常。怎么办呢?不妨暂且搁置,跳过去写其他部分,说不定写着写着思路就打开了,思路一旦通了,再回来"复工","工期"就不会受影响。即使实在打不开思路,写不下去了,还可以调整构思,换个角度来写,总之不能在一个问题上卡死。

(10)像锻炼身体一样练笔

作家田汉曾说:"写作是没有万灵药方的,只有靠自己去逐步摸索,靠自己的长期练习,把敏锐的观察和速记的技巧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精彩部分记录下来。"有的人平时不去训练,写作时又不会,抱怨没人教、没机会练,找一大堆理由。

写作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高效率的写作者都不是被动等人来教的,而是高密度训练出来的。训练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低效率和高效率之间就差"训练"两个字,并且这种训练是积极主动的,这正是斯蒂芬·科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效率不是被动等来的,而是主动练来的。常言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写作技巧就像古代剑客的剑术,平时不练习,剑术就会退步,出剑的速度、精度不知不觉就退化了。

记得在电影《方世玉》里主人公苗翠花的师兄为救她而中了于振海的剑,临死前说:"想不到隐藏武功是会贬值的。"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可见,平时练习是多么重要。所以,提升写作效率唯一的路径就是练,唯有写、写、写,练、练、练,才能提升写作水平。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说:"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一个具有持续战斗力的写作者,有任务时要写,没有任务时创造任务也要写,哪怕每天写段日记也比不写好。我的方法是坚持写日记、发朋友圈、投稿,加上发微信公众号,这样做能让自己始终保持语感,思维随时"在线",保持"战时状态"。

综观那些写作高手,大多会用业余时间写大量文章发表,主动拥抱文字,同文字做朋友。若没有大量"课外练习",写作"功力"恐怕是很难维持的,迟早会"江郎才尽",陷入"挤牙膏"式的低效写作中。

3.如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积久养成的行为方式,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如何才能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建议有以下四点。

(1)洞见习惯的价值

养成高效率的写作习惯,首先要从洞见习惯的价值起航。文字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写作规律、方法、技巧的掌握,还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心底重视习惯,这是高效率写作的第一颗纽扣。

正如美国作家弗格森所言:"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心若改变,人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人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一旦改变,人的行为效率也就跟着改变了。

(2)给自己的习惯"照照镜子"

人贵在自知,很多人对自己的习惯是不了解的,写作习惯也是自发形成的,是在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养成的,平时都只满足于"过得去""混着走",很少思考习惯的合理性问题,更发觉不了习惯中的"bug"。

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专门研究写作大家的写作习惯,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实行拿来主义。但我觉得,根本上还是回归到写作的规律和本源上思考,从全过程来思考,发现不良习惯,进而改进它。为此,我建议大家多读《文心雕龙》《文赋》这样的经典著作,对于写作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好处的。

(3)用习惯来征服习惯

常言道:光说不练假把式。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通过"照镜子"发现自己的习惯不好,怎么办?当然不是抱怨,也不是批评,更不是去寻找理由,而是去改变它、纠正它,用好习惯去征服不好习惯。当然,这个过程会很不好受,但"革新"就是这样,只有强迫着自己不好受,在每次写作中刻意练习,制造正向反馈,尝到"甜头"后,一次次积累,慢慢也就成了。

(4)把时间作为习惯的"显影剂"

习惯比天性更顽固,坏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忘记的,好习惯也不是一两次就能养成的,需百转千回方能深入骨髓、刻在心中。

养成好习惯没有捷径可走,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习惯之路也一样,只有在一次次写作中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一切交给时间,经过长期踩踏,才会有道可循。

最后,我真心地希望长期从事写作的同志能打开自己的"改变之门",从不好的习惯中"觉醒",找到写作的好习惯,并同它一同成长。对自己的改变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需要长时间下功夫,需要坚强不懈的精神,但是请坚信,好习惯确定后,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可喜成效。

搜索更多有关“蔚字姓氏怎么读?蔚水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