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四版背诵,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章

人气:294 ℃/2024-02-28 04:21:17

一、名词解释

1.客观精神说

答:“客观精神说”是指艺术史上主张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的艺术观点,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学说之一。主要代表观点有:

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是对理 念的模仿。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艺 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②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理念”或“绝对精神”。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③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文以载 道说”。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答:“主观精神说”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学说之一。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 命本体的冲动”。其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有:

①徳国古典美学家康徳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电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②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③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 “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3 .妙悟

答:妙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观精神说,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

“悟”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后逐渐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宋代严羽“禅道” 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的命题,进一步确立了妙悟说。妙悟指的是,文艺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令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也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由于禅宗和老庄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巨大影响与渗透,因此,作为禅宗的“妙悟”逐步被中国的美学理论所吸纳、融合和发展, 从而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命题。要想达到“妙悟”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 艰苦探索与辛勤实践才能达到。


4.模仿说(再现说)

答:“模仿说”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凡种主要学说之一,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西方文艺思想史上“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徳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在他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亜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 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他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亚里士多徳正是以模仿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诗学体系,并以此来解释艺术的起源和本质。“模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掲示事物的本质。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此外,这种说法还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5.艺术生产

答:艺术生产是指一种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理论,对 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6.形象性

答: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 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7.主体性

答: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 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8.审美性

答: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①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

②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生产” ?

答:在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 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 未有的创举。

(1)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

“艺术生产”这一概念由马克思于1859年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与马克思主义 整个理论体系联系起来的。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精神生产的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是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是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是个体生产和集体生产的交叉。

(2)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

①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它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 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涵盖了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但它又 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 与创造。

②艺术生产要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 艺术规律的规范和指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 品的一般性规律。

(3)“艺术生产”对于艺术学研充的启示

①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a.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 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b.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艺术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即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是主体(社会的人)与客体(自然界)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又是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与艺术创作客体(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 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但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例如,19世纪的俄 国经济上十分落后,文学艺术领域却呈现岀空前的繁荣。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是个别、特殊的现象,与一般、 普遍的规律——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

②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a. 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 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

b.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 还只是潜在的作品。

c. 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在和艺术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艺术欣赏 能反过来刺激艺术生产,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这样,对整个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总之,马克思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关照,而是立体性的。马克思把艺术看作是特定历史现象、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而艺术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则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的科学审视无疑将艺术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揭示得明白无误。


2.请简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答:精神生产是指一种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特殊的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艺术生产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和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无法脱离物质生产条件,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艺术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艺术的繁荣与否与物质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2)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 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例如,马克思曾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为例,来说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比如,古希腊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但是,古希腊艺术却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此外,我们从19世纪的俄国,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

(3)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从最根本的原因上讲,两种生产不平衡现象也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根源。


3.为什么说“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的作用。

(1)艺术形象的主观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2)艺术形象的客观性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其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艺术具有反映客观社会生活的客观性。艺术生产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3)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任何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都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虽然在不同门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不同 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艺术作品中,主观与客观这两种因素各有侧重,但仅仅是侧重不同,侧重的程度不同而已, 都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中任何一种因素。

②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融在主观因素之中,如音乐、舞 蹈等表情艺术。


4.什么是“艺术美"?

答: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并为了美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事物的美。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例如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音乐是利用音响,舞蹈是利用肢体等等。这些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使得本来仅存于人们头脑中的审美意识,“物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

(2)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传达和交流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手段。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所产生的艺术作品, 把自己的审美意识传达给读者、观众和听众,而欣赏者也是通过这种艺术欣赏使自己的审美需要获得满足。

5.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答: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己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1)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艺术中的“真”,并不 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即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即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


三、论述题

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在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对于艺术学研究的启示有: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艺术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

a.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b. 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2)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但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十分落后,文学艺术领域却空前的繁荣。

(3)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①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创作是艺术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

②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

③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在和艺术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艺术欣赏 能反过来刺激艺术生产,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这样,对整个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总之,马克思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关照,而是立体性的。马克思把艺术看作是特定历史现象、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而艺术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则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的科学审视无疑将艺术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揭示得明白无误。


2.“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如何理解艺术的形象性特征?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1)艺术形象的特征:

①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家为了艺术上的追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描绘对象,才创造出这一经典的艺术形象。无疑,画家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例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像》,正因为罗丹用以如此朴实、简练的艺术手法,突岀了这位伟大作家内在的精神气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而且从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 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

(2)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

①就艺术本身来说。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②就各个艺术门类来说。任何艺术失去了形象,就失去了传达的媒介。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 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3.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艺术鉴赏多样性)

答:之所以会出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是由于艺术鉴赏具有多样性。而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1)艺术鉴赏多样性的内涵:

艺术鉴赏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

(2)艺术鉴赏多样性的原因:

艺术鉴赏多样性根源于鉴赏主体的个性差别,也与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别相关,由此造成了鉴赏的多样性。

①时代差异是指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倾向、鉴赏能力和价值观念。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时代风尚等差异而形成的。

②民族差异是由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文化传统、心理习惯等差别形成的。

③阶级的审美差异也不可忽视,它是由鉴赏者的阶级立场、思想观念、生活条件等不同而造成的。

④在众多的审美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因鉴赏者的审美个性的多样性而造成的差别。每个具体的鉴赏者都拥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艺术趣味、审美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体现于艺术鉴赏之中,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审美个性不同的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投入均不相同,因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肯定不会相同。

(3)艺术鉴赏多样性的体现:

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鉴赏者之间,即使是同一位鉴赏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的心境下,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其感受和领悟也不尽相同。

(4)因而同一部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获得不同的感受。例如鲁迅先生讲过, 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所得感受迥然不同。

搜索更多有关“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四版背诵,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