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古代晚上时间对照表:了解古代计时法才明白

人气:231 ℃/2024-03-02 19:09:49

人们经常说“三更半夜”,这里的“三更”指的是现在的几点呢?这就要先了解一下古代计时了。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出一种名为“漏刻”的计时装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来测算时间。到了隋唐时节,古人发明出日晷等计算时间的装置。

故宫的古代日晷

周朝时期,周公首次发明计时规律,用来掌握四季更替,每日轮转流程。钟鼓楼则起源于汉代,当时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到了后世的元明时期,每座城市的中心都还建有钟鼓楼。

西安的钟楼,背景为鼓楼

钟鼓楼作为都城的报时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到固定的时间点,守楼兵卒会采用“撞钟”、“敲鼓”等报时方法,提醒人们现在是几时几分。尤其到了宵禁时间,天刚擦黑,钟鼓楼便会传来响声,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因为钟鼓楼覆盖范围不广,便催生出更夫这个“职位”。

在古代,更夫不仅要为大家报时,每到夜间,还要走街串巷,兼有巡逻、防火等职责。古代宵禁制度极为严苛,大家夜里不能随意出门。为了安全起见,便让更夫定点巡逻,及时发现各种险情,防患于未然。在军营、乡村、庄寨以及皇宫,都有更夫,但职能与职责略有不同。钟鼓楼与更夫相辅相成,那么,无论军营、乡、村、镇、州府治所,则都能满足报时需求了。

以上为报时机制,以下来说说古代报时的这个“时”如何计量吧。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而成。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为一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对应十二生肖中不同的属相,且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别称。十二个时辰及生肖对照: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辛亥革命结束后,西方钟表传入中国,我们将中西时点分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中国人则沿用小时至今。

而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叫做“更”呢?其实是因为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夜晚时间还称为“鼓”。所谓“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因为我国古代计算时间,并不像现在用时分秒,而是将全天共分为12个时辰。为方便计算,每个夜晚共有5个更次。晚上7:00放到古代便是戌时,到了戌时,更夫开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锣,两下梆子。晚上9:00便是亥时,更夫敲两遍锣,两下梆子。到了午夜子时,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时、寅时又分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后,更夫收工回家。

农村老物件梆子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个季节,每天凌晨5:00~6:00还会敲一次梆子。因为这三个季节日出时间,相比较于夏季有所延长,更夫还得额外“加班”一个小时。归根结底,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

由此可见,“三更半夜”是指子时,即深夜23时至凌晨1时。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晚上时间对照表:了解古代计时法才明白”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