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沧浪亭的景点典故 寻访沧浪亭

人气:369 ℃/2024-01-24 00:48:04

文丨书 维

在南方的这几年,以苏州园林为特色的景点也去了不少。但是说真的,得闻沧浪亭,还是因为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沈复在书的第一记中,用很少的文字来记述他和新婚妻子芸在沧浪亭游玩的经过,原文如下:

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芸半年新妇,未尝一至间壁之沧浪亭。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忘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隔岸名“近山林”,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时正宜书院尤未启也。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时已上灯,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相扶下亭而归。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对而游,名曰“走月亮”。沧浪亭优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沈复(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州(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从《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沈复画像

我是借好友婷的书来读的,她也被书中的这段描写所打动。虽说只是寥寥几笔,却让我们产生了去沧浪亭一探究竟的欲望。

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天只是有些阴,并未下雨。坐上了去高铁站的公交车之后,雨就下得出奇的大,好像是春天以来最大的一场雨,车窗玻璃上,雨不是流下来,而象泼上去一般。车每到一站,该下车的人都不愿意下去,这样的天气或许很多人都想晚一点抵达自己的目的地吧。我们还好,有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雨最大的时候都是躲在车里。心情有些压抑和忐忑,期待到苏州的时候,会象天气预报说的那样,多云转晴。同时心里也都明白,无论怎样,既已出发,不可回头。

高铁只用十三分钟的时间就把我们带到了苏州。也算天随人愿吧,天虽没晴,但雨停了,退而求其次的感觉也很爽。地铁四号线坐了四站到三元坊,之后仅走了几分钟,就看到了我们期待已久的沧浪亭的字样。

正如我们所预测的那样,游人不是很多,稀稀落落的。他们不去拙政园,不去虎丘,不去狮子林,不知道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突然间被沈复的笔墨点化而来这里。

沧浪亭的门牌很小,门也很窄,全然没有其他几个园子大门的突兀和气派,以至于拍照要到跟前才能看清楚,门前一条小河把园子和道路分隔开来。这样会让人愈发产生联想,园内到底怎样一番景象,让沈复和芸大病初愈就欣然前往。

沧浪亭入口

园内的整体布局依然不失江南水乡风格,小桥流水、梅兰竹菊、复廊漏窗、假山亭榭。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有各类竹二十余种,我们需看标牌上的注释才能叫得出名字。

这个季节来这里,会感觉到每每进入一个房间,都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原来在所到之处,或桌或凳,或造型别致的花架上,都摆放着一盆优雅安静的兰花,是的,只一盆足以。或芳香四溢,或含苞待放,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久久不愿离去。

窗外的梅花已经开过了,长出了翠绿、浓密的叶子。沈复在书中并未说他住在这里,所以我们也没花心思去寻找。

园内曲径通幽,回廊婉转,我们已经没有了方向感,只是沿着清幽古朴的小路徐徐而行。

我们是最后才看到了沧浪亭,不知是我们走的顺序原因,还是园内故意这样设计,要让游人都费劲一番周折才会目睹沧浪亭的风采?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沈复所说“亭在土山之巅”,我们在山下,越过一些植物的遮挡,看到亭子的横梁上写着“沧浪亭”三个大字,两边柱子上的一副对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诗《沧浪亭》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下联则出自苏舜钦《过苏州》里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色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眼前的流水与远山经大师契合,却也能如此娓娓道来,相得益彰,别有情趣。

沧浪亭

拾级而上,不知是否惊扰了沈复的沉梦?

小山,不是很高,却可以远望;亭子,也不很大,却也有石桌、石凳和围栏。坐在亭中,凉风习习,不时传来树木、竹林发出的悉悉簌簌声,想必沈复与芸当年就是在这里设毯而欢了!

书中所说的“正宜书院”现在已成了沧浪亭对岸的“可园”,只有一河之隔。目前,可园只有一部分景区对外开放,门票是20元。“周忘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现在也不能够了,因为在可园的后边已经开始出现楼房,把视线遮挡住了,所以我们在沧浪亭上无法看到沈复描写的“月到波心”的那条河和河上的小桥了。

可园

我们在亭中久坐,极力将书中所讲与我们的所处对接起来。如今,也不乏如沈复般不愿拼搏、责任心差一点的人,但能把穷困潦倒的日子过成如此诗意的人,沈复留给我们的不是可怜,应该说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吧。我不欣赏他的生活,但我赞美他的心态。

因为喜欢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年去了一趟寒山寺,想看看江桥和枫桥,想感受一下诗中的意境。哪成想,河边排满了旅游大巴,到处是垃圾。寒山寺也由诗中的凄凉破败整修成雄伟大殿,游人如织。与之相比,这次别出心裁的出行,虽说是短时间的,安安静静的,说走就走的,却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把简单的日子尽量过得滋润,也算是与沈先生的文字不期而遇了吧。

搜索更多有关“沧浪亭的景点典故 寻访沧浪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