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

人气:405 ℃/2021-01-27 22:38:35
【导读】 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德意志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阅读!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产阶级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事官僚主义和资本...

德意志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阅读!

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产阶级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事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色彩后起的国家。德意志帝国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联邦制国家。

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同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担任,只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后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组成,普鲁士在议会中占有决定性,可以否决帝国国会通过的议案。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其预算权和立法权受联邦议会制约。

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国家性质

以普鲁士Preussen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联邦国家。

对内政策

德意志帝国前期,内外政策的实际制订者是俾斯麦。其对内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普鲁士和容克的特权,照顾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872年开始反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1878年公布《社会党人法》,1879年采取高额保护关税政策。

容克制度

容克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

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乡村容克指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Elbe以东地区并在那里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裔。他们集领主权与乡村政权于一身。

16世纪,容克为了扩大谷物生产,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的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生产性的大庄园经济。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

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列·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

在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击。

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

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在容克庄园中,雇农仍然处于半农奴的地位。

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1871年普鲁士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

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敌视共和政体,支持阿道夫·希特勒执政。

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但遭到镇压。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鲁士宰相后,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词条,成立北德意志同盟。

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德意志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