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人气:465 ℃/2021-08-24 20:36:00
【导读】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苏东坡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候,仍然保持的积极的人生观,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欢迎阅读!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苏东坡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候,仍然保持的积极的人生观,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欢迎阅读!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文章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画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文言文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除了流逝的岁月,“早生华发”的哀叹,只有“遥想公谨当年”的羡慕了!好在如今脱离了圈圈之灾,能够“寄蜉蝣于天地”。想到这里,苏轼于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苏轼“起行”绝不是仅仅欣赏月光山色,虽不至于找人互诉衷肠,但确实需要排遣内心的郁闷。找谁最合适呢?苏轼想到了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据资料记载: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俭。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黄州境内。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原来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还有相同的志趣,自然他们“惺惺惜惺惺”。苏轼果然眼光不凡,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冬夜,张怀民也是辗转未眠。于是他们踏着月色,冒着寒冷的山风,畅游承天寺。

三、淡墨写意显心志亦真亦幻透心声

苏轼和张怀民谈了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他们也不会让别人知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曾经的伤痛使苏轼言语更加谨慎。但是率真、耿直的苏轼心中一定有话想说,他又能说什么?他只说了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仅18个字,寥寥数语的写意,却烘托出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自然,这18个字就蕴涵着不平常的内涵。明明是明月朗照,地下却是积水空明;明明是竹柏之影,却似“水中藻、荇交横”。这亦真亦幻的景色在苏轼看来不仅是美,却更多的是对人世的深思。“假到真时真亦假”,这真假莫辨的.奇幻之境,莫不是这真假不分的世界?那朗朗月色啊,为什么不把这个世界照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四、慨然长叹是闲人超然物外苦作乐

空有报国之志,空有满腹才华,却被置于黄州团练副使这样的闲职!苏轼自许是“闲人”。这“闲人”的背后拥有太多太复杂的感情。既有愤懑,也有自嘲,当然也有无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苏轼始终找不到解决现实和理想冲突的突破口,只能吟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和悲哀!

但在这种种的情感后面还始终透露着一种坚强和洒脱!痛苦与磨难对于智慧者而言也是一种磨练。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劫后余生、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贬谪、经历了黄州城几年的冷落,经过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苏轼的心已经变得格外的坚强。“曾经沧海难为水”,太多的磨练使苏轼逐渐淡漠了功名,走向成熟;也因此变得更加洒脱!纵是在黄州这样寒冷的月夜,苏轼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但在苏轼的眼里却也写满了情趣!即使“解衣欲睡”,也要“欣然起行”!——他要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再三的挫折,苏轼昂起了头,潇洒地“闲”看月色月影!

这就是苏轼!一个命运坎坷。却又心忧天下的苏轼!一个满腹经纶,却不能言表的苏轼!一个饱经沧桑,却依然洒脱的苏轼!黄州承天寺上的那轮明月啊,写满了他不尽的情思!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