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手卷书法作品展

人气:177 ℃/2021-12-22 18:55:24
【导读】 第一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在上,有很多精美优秀的书法作品,被展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欣赏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书法中积学累功由技进道学习书法艺术,始于技法的学习。即所...

在上,有很多精美优秀的书法作品,被展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欣赏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书法中积学累功由技进道

学习书法艺术,始于技法的学习。即所谓“基本功”,而技法的学习又是枯燥而艰苦的,非有毅力恒心,不足支持。李世民在《论书》中说:“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强调了这一点:“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

书法是一次性挥洒完成的艺术,看似简单,实极凝练,尤其是小楷书法,既展示出书法家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技巧功力之美,又透露出书法家的情性,修养,气质和审美观。法度的掌握,技巧的运用,书写的娴熟,浸透了书家的心机之巧,是书家的基本功。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本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里谈到“道”“进乎技矣”。没有技法的娴熟,就无所谓巧。“道”乃是积学累功所致,小楷书法创作,必待积学累功,方可心手相应。古代书家苦学的事例很多,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曾总结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箒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陷。”钟繇也曾说:“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户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至于智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用秃了五簏笔头,埋做“退笔塚”。怀素大师“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写再三,盘板皆穿”;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这些都是书法史上的苦学佳话,翰墨之功,不可一日稍废,积学累功是造于妙境的基础,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庖丁解牛,“技蓋至此”,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经历了一个由“所见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的过程。这种“莫不中音”的境界,是建基于技法的纯熟的。伟大的书法家也都是有一个技法纯熟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技法的锻炼,没有这种苦练,则手无以应心,心识其所以然而手不能然。终不能有伟大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手与心的最完美的相应:书法艺术创作的行为上的自由,其根本在于手的自由。心则依乎天理,以手应心,手也依乎天理,所以才能“技经肯綮之未尝微碍”。手的自由即是技法运用的熟谙与灵活,这是创作过程中无滞无碍而能融通的技术保证。“以无厚入有间”才能至于“游刃有余”的自然状态。识“节”有间,在心,“解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与硎”,在手。“以无厚入有间”就是“心手相应”;而心手相应的最高境界,则是心不知手,手不知心,一切都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是宋代书家常说的“无法之法”。所谓“无法”,即是不被法拘,表现在创作过程中,即是书法家根本不考虑技法问题,似乎只是在“信笔”,但又能在无意之中与法度相吻合,张旭、怀素的草书,狂则狂矣,然而却有规矩在其中。小楷书法亦是如此,晋人楷书好在“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这是道与法最完美的统一。

正象心的自由是艺术家的修养臻于最高境界那样,手的自由绝非不要任何技法的制约,恰恰相反,这是在艺术家的技法修为臻于最高境界时,他毋需去制约而又能不失分寸。因此“心手相忘”的自由状态,实质上是对技巧运用最高要求——因势利导,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急则急,当缓则缓,不忙不乱,应对自如。艺术家对于分寸感的把握来自于他们技巧的纯熟,这种“游刃有余”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心境极好,伴随着的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庖丁解牛毕,“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苏东坡写完若干幅“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之后,大叫“好!好!”

在我们看来,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一篇艺术创作过程的寓言,是一种最完美的创作行为过程,在这里,技与道达到了最完满的融合。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