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对幼小衔接新生适应性训练的探讨论文

人气:318 ℃/2023-03-24 22:29:33
【导读】 体育游戏对幼小衔接新生适应性训练的探讨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要:小学和幼儿园的学段衔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是很多学校及老师极为关心的问题。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和不善于交往的问题,本人...

摘要:小学和幼儿园的学段衔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是很多学校及老师极为关心的问题。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和不善于交往的问题,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通过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活动促使一年级新生有效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新路。本论文,结合具体的例子,就如何开展体育游戏,循序渐进地对一年级新生适应性训练提出三点做法:1、接受新环境,形成小团体;2、培养凝聚力,树立规则意识;3、融入新集体,促进心理相容。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形成小团体 树立规则意识 促进心理相容

小学和幼儿园的学段衔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很多孩子刚上一年级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束手无策,表现出不适应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如何解决一年级新生上述的问题,《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本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头两个星期,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活动,使其有效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的新路,创造性地解决了一年级新生适应性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开展体育游戏,循序渐进地对幼小衔接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出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接受新环境,形成小团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同伴之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便发展成小团体;而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很好的存在方式,对小学生吸收同伴的经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的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体育游戏以其基础性、简易性、趣味性、教育性、开放性等得天独厚的特点深受孩子的喜爱,孩子们在幼儿园接受过的体育教育正是这种运动游戏。在新生入学初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孩子们互相认识,建立“小团体”,既延续了幼儿园的教法,又有利于幼小的自然过渡,使孩子们通过迁移,很好地适应正规的小学教育。在新生入学初,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游戏,帮助学生形成小团体,开始接受新环境。

1、游戏“走过来”:要求每一位学生面对大家,从10米外“走过来”。在“走过来”时,要各出其谋创造性地表现自己,为避免部分学生因紧张而怯场甚至拒绝参与,可以允许两人、三人一起组合“走过来”,甚至提供******。所有学生走完后,评选出“最自信”、“最热情”、“最具创意”、“最佳搭档”等奖项。这项活动中,对同学们来说,既是表现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挑战自我,应对竞争的考验。同学们可以简单地、平庸地、随意地“走过来”,也可以精心地、创意地、自信地“走过来”。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也取决于他的能力。

2、“两人三足”游戏: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两人三足的同伴;按照学生自己的选择分组,两人一组;三至五组为一轮,进行两人三足比赛;最后根据比赛结果评出“最佳合作伙伴”奖。在游戏中,同学们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并从中学会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

3、“木头人”追拍游戏: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一人为追者,追者追拍其他逃者。逃者处于危急状态时,可以立定,并喊一声“木头人”,追拍者另换目标。“木头人”必须由其他逃者来拍他一下,才能“获救”,重新参加游戏。如果场上出现了2个“木头人”,追拍者就算胜利,并由2个“木头人”猜拳来确定谁担任下一个追拍者。由于,这是孩子们熟悉爱玩的游戏,所以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协作精神。

这样,在开学伊始,通过三个游戏,同学们初步建立信任,由个人到小组,逐渐增进团体的情感融合,为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二、培养凝聚力,树立规则意识

凝聚力是指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是在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游戏不仅活泼有趣,而且有助于共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是良好的新集体形成的内驱力。同时,6、7岁的儿童刚离开幼儿园,学校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但他们还不习惯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生活,也不熟悉这个小社会的种种规则。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但严格地要求一年级新生遵守学校的各种规则,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增加,厌学情绪极易滋生;而学校的各种规则制度是日常学习生活有序进行的基础。我们发现体育游戏以其规范性和趣味性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问题,使孩子们高效、成功地实现幼小衔接。因为体育活动不仅仅具有集体规范,而且体育活动的要求与班集体规范的要求总体上是一致的。故在此阶段,我主要是通过以下游戏活动,在已初步建成的小团体上,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和规则意识。

1、“找找火车头”和“快快集合”游戏,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地站好队。

2、“肓人开车”游戏:全班通过游戏方式,分成两大组后,一组参加游戏,另一组观看;再让学生在大组内自由配对,形成2人组合。搭档中前面一人用黑布遮住眼晴作“汽车”,后面一人做“司机”。“司机”只能用手作指导,如:双手放肩上:走;双手拍肩:停止;手拍左肩:向左转;手拍右肩:向右转等。在最短时间内绕过障碍物,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为胜。然后询问旁观者,参加游戏的同学是否都严格遵守了游戏规则?违反游戏规则的取消其比赛成绩。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并在此过程中增强班级凝聚力,逐渐习惯于遵守规则。

3、游戏“接力玩”。首先,选择四种不同的活动内容:跳绳、拍球、踢毽子、呼啦圈。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在指定的区域内玩不同的游戏。几分钟以后,让学生互换场地和器材,直到每组学生完成了所有的游戏。最后,对遵守规则的同学给予奖励。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自我克制的意识和能力较大地得到提高,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基本能做到遵守规则,并迁移到其它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三、融入新集体,促进心理相容

与同辈人群的平等合作交流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因。参加各种集体游戏,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孤独感,使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融为一体,师生形成共同的信念,促进心理相容,从而达到幼小顺利过渡的目的。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开始更多地参加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并渐渐意识到自己是所属班集体的成员。在这个阶段中,我主要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班集体的共同任务并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1、热身活动“叫数抱团”。全班同学排成一路纵队成圆形慢跑,在进行中,教师突然发出囗令“3”即三人一组,同学们听到后迅速组成相应人数的团体,手拉手成若干小组,剩下的学生即为“无家可归者”。最后,谈谈置身于团体内、外的感受。

2、“传西瓜”游戏。主要采用师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篮球作“西瓜”,教师一人来回跑,分别运箱子里的“西瓜”,同学们排成长队齐心合力,连续传箱子里的“西瓜”。由于二者运动强度、难度不同,故学生很容易就胜出了。这时气喘吁吁的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老师跑得这么快仍然输了呢?”让孩子们在比赛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利用体育游戏对幼小衔接新生进行适应性训练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证明:通过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了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参与的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了平等互助式的交往,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季浏:《体育(水平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于泳:《携手启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第100期,开明出版社,2008年3月

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3月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