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愿望实现了一半需要还愿吗?其实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人气:213 ℃/2024-03-22 00:35:16

夜读·开卷有益

前段时间在一档音乐节目中,歌星陈粒借着点评环节的独白,让“避谶”这个词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

所谓“避谶”就是对不期望发生的事闭口不谈,尽量避免“一语成谶”的可能。

不单单是在这个层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看出大家对于“更美好的生活”的期望,从春节的“吉利话”到元宵花灯祈愿,从宏观的梦想到具体的短期目标,对于普通人来讲“愿望”和“实现愿望”就是平淡生活中的期盼和嘉奖。

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在《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中阐述了“愿望”对于我们人生的影响,书中不仅通过生动的例子阐述面对“心愿”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还用风趣的语言道出了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

以下内容摘编自《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彼得·巴菲特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出版。

中国老话中有“一语成谶”之说。这句古语在我看来充分体现了一种智慧的最精深之处,它直击人性的核心,因此似乎在任何文化和时代背景下都适用。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米达斯(Midas)的国王。他对黄金十分着迷,希望拥有的黄金多多益善;事实上,他的愿望是能够把一切都变成黄金。这个轻率又危险的愿望后来以某种形式实现了,那就是著名的“点石成金”。

在最初那段时间,这个国王对于自己新获得的神技与无尽的财富感到无比快乐,直到他触碰到了心爱的女儿,瞬时把一个有爱、会笑的人变成了一具再无生气的黄金雕像。

几百年过去了,米达斯的故事听上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也依然会给人的心灵以重击。

为什么呢?我想有两个原因。

首先,它完美地诠释了人生之中那些令人深省甚至有时颇有些可悲的讽刺之处。梦寐以求的馈赠变成了可怕的负担;幻想成为现实的同时,也成了一场灾难。可是要知道,这种残酷的人生讽刺不是降临在米达斯身上的,而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故事要讲述的是人性,而非天怒。

米达斯身上的讽刺是由内因所致:什么是想象中能够令自己快乐的事,什么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他把这两者搞混了。

图/摄图网

我们现在先来看看其他愿望成真的例子以及愿望实现后那些始料未及的结局。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多年以来一直在为一份精美考究的国家级杂志担任编辑。总体来说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过得快乐自在。

初入职时他还是一名助理,此后20年的时间里,他的职位一路提升。他的升职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他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同事们升到了更高职位,经过稳扎稳打,慢慢实现的。最后,他做到了执行主编的职位,是刊头上排名第二的人物。

这对他来讲是一份完美的工作,事实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执行主编,他可以自由地选择撰稿人与内容选题,也有时间亲自操刀对文章进行编辑、组织与优化。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手到擒来的事,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他喜欢做的工作。

“我喜欢做公司的二把手,”这位朋友如是说,“我喜欢拿着一份手稿安安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我喜欢与西装革履的人之间有层隔绝的感觉。”

可是后来,主编决定退休了,而这位此前一直自得其乐的公司二把手却开始希望能够坐上这头把交椅。这是为何?

“如果升任主编,薪资水平会有质的上涨,”他说道,“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自尊。我也想要看到自己的名字终于能够以更大的字号出现在刊首。同时,我也担心如果得不到这个职位,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大概会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吧。如果被提拔的人不是我而是别人,我就会成为众人眼中的笑话—至少在这个圈子里会颜面尽失。”

这些感受大概都是可以理解的,只可惜,它们与一名杂志主编每日所要面对的现实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将自己置于了有悖常理但完全符合人性的境地,对某些实际上不会让自己开心的事心生渴望。

最终,他的愿望还是实现了。他得到了那份工作,加了薪,坐进了高管办公室,同时得到的还有满腹的苦恼与无数个难眠的夜晚。在令人崩溃与压力倍增的两年之后,他辞职了。

这个故事本该有更好的结局吗?理论上是的。

这位朋友本可以让自己退出主编职位的角逐,明确告知大家留在公司二把手的职位上是他的选择。但实际中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呢?

社会总是怂恿我们去摘取桂冠,不管我们是否真想要那个愚蠢的东西!能够抵挡这种诱惑与压力的人少之又少。愿望的危险之处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一个在于“许下愿望”有时会被人误以为是“做好了准备”。毕竟认真地渴求些什么需要人给予大量的精力与高度的关注。因此,如果有人会错误地以为祈祷某件事发生就相当于事情发生时自己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便也不足为奇了。

但双手合十不同于厉兵秣马,翘首企盼也不代表万事俱备。这么说并非妄言,因为我职业生涯中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由这两个概念的混淆所致。

图/摄图网

在结束有关愿望以及愿望中的危险这个话题前,让我们把整个情况颠倒过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如果愿望没有实现会是什么样呢?

生活或许不够公平,但到头来你会惊奇地发现,生活往往是对称的,它混淆了我们自以为想要的事物与我们真正想要的事物。

当一个愿望被拒绝时,我们未能获得自以为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得不放眼远方,更加认真、深入地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又是什么。

有些时候,没能实现的那个愿望反而是一种解脱。

我认识一个来自律师世家的年轻姑娘。她学习非常认真,也非常专注,在本科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之后便被美国东海岸的一家顶尖法学院录取了。为了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她提出申请,想去纽约一家比较大的律师事务所实习。

她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很好的快速开启职业生涯的方式。她的姐姐走的也是相同的路线,一路从无偿的实习生做到了带薪实习,之后获得了助理的职位,显然也在奔着合伙人的目标而去。所以在第一个暑期获得实习的机会完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愿望。

但她的愿望落空了。这不是她的错。她的学习成绩与履历同她的姐姐一样优秀。我也毫不怀疑她在面试中有出色的表现。但这个世界变了。商业发展速度变慢了,律师事务所也在收缩。由于没有那么多业务可做,也就没有太多对实习生的需求,因此也没有过去那么多的助理职位可以拿出来当作最后的嘉奖。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公平可言。

心愿没能实现,这样的失望令这个年轻的姑娘陷入了沮丧、愤怒,甚至在一小段时间内她感到无比迷茫。这都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希望的破灭就是一次小型的心死。它需要人能够学会放手,可如果不经历一段时间的痛苦与过渡,放手又谈何容易。

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位年轻的姑娘随同一位职位更高的同事去参与野外实地工作,前往这家组织想要保护的各种湿地、松林荒原以及其他环境极其脆弱的地方进行勘察。

无论她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想表达的意思在于:正是最初愿望的破灭让她改变了人生轨迹,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发现更符合自己本心的生活方式。如果最初的愿望得以实现,她又怎么可能脱离那个自以为想要的生活轨迹呢?

心愿会让我们向着梦寐以求的终点前进,会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目标上。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也是人获得自尊与快乐的一大源泉。

但心愿也有其危险之处。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如同障目的一叶,让我们看不到那广阔天地间还有浩如烟海的人生选择会出现在每一个想象能够到达的地方。

当目标未能达成时,心愿未能实现,我们便不得不揉揉自己的眼睛,望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来源:本文整编自书籍《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彼得·巴菲特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3月出版。青年文摘经授权发布,转载需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点击链接购买本书:

搜索更多有关“愿望实现了一半需要还愿吗?其实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