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word,中考专项复习,14九语下课内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图文

人气:377 ℃/2024-03-28 14:23:11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题】

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诗作者为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 ,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咏雪送别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二)简答题

3.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4.主旨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调怅之情。

5.手法赏析:品析本诗的修辞美、意境美。①修辞美: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然且铺天盖地,又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②意境美:营造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体现了作者诗歌的豪放风格。

6.考题预测:

(1)“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1)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2)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3)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情景交融。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这首诗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6)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7)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8)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10)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场景图?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1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等。

1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题】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意对即可)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意对即可)

1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6.《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南宋时期爱国诗人,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地名,二是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崇高的民族气节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汗青”:指史册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丹心”指:赤诚的心。“干戈”:泛指兵器

6.诗的第二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二)简答题

7.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作简要概括。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8.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忠心为国的民族气节。

9.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10.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示例:表达了作者合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对即可)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血性精神是分不开的。

1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试举一两例说明。人物有: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迹: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16.“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的两个“零丁”意思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前一个“零丁”是地名,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指诗人孤苦伶仃的心情。

17.“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南宋的江山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支离破碎,形象写出了在元军的侵略下,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败局,表达了作者极端悲痛之情。

18.有人说“照”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我同意“照”是全诗的关键;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一个“照”字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原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9.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20.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①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②“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3、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主题】

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二、阅读理解

填空题

7.这首曲的作者是张养浩。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8.题目中的“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分别从视角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岀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10.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从表面看,似乎是喟叹历代王朝的兴亡,实际上却是哀痛劳动人民的苦难

(三)简答题

11.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对即可)

1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议论。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对历代统治者的愤慨和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13.中国古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选择“聚”与“怒”皆可。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14.“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15.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16.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17.“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示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18.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14、南安军(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二、阅读理解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不投降、取义成仁的节操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15、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主题】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二、阅读理解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6、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主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再玩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2.《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利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3.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5.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3.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加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这是作者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

4.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主旨的?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比较阅读,完成7、8题。

山坡羊·长安怀古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7.赏析“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中“横”“环”二字的妙处。“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历代古都形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全部烘托而出,使前后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8.有人说,两首怀古小令慨叹人生无常,思想消极遁世。请你结合相关诗句进行简略评述。两首怀古小令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但表达的思想却不完全相同。《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瞬息即逝,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

比较阅读下面三首词,完成9~12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圩,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处,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迹,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骊山怀古》《未央怀古》分别借用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主旨。请按照提示,填空。

①《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进行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

②《未央怀古》表现了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

③《骊山怀古》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彻悟——赢的与输的都必然成为一堆土,不值得羡慕和称道。

④《未央怀古》抒发了作者对入画江山的赞美,对先贤的追慕,对汉初臣谏君纳政治气氛的羡慕。

10.请分析《骊山怀古》《未央怀古》这两首散曲的异同。①都写作者登临帝王宫殿遗址之后所抒发的感慨,但前者抒情较为直露,后者抒情较为含蓄。

②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者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的破败,后者借雄壮的“山河”表达对凡世的咏叹。

11.你认为《潼关怀古》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愤怒控诉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7、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主题】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朝天子·咏喇叭》一诗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二、阅读理解

1.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套数:剧曲或散曲中,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因其成套而可数,故称为“套数”。也称为“套曲”“散套”。

2.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各层意思是什么?第一层: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第二层: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民遭殃。

第三层: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3.这首小曲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

4.这首散曲以一个“”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吹之声:腔儿大;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吹之恶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5.作者王磐,字字鸿渐,号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 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6.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7.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出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搜索更多有关“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word,中考专项复习,14九语下课内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图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