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人气:339 ℃/2024-04-10 22:28:22

作者简介

左 璜: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培训部主任

罗羽乔: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研究生

潘惠红:顺德区顺峰初级中学副校长

导 语

核心素养的落地,关键在于能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那么,究竟该怎样构建,有怎样的实现路径呢?

本文将以顺德区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体系为例,探索和创生出一条融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的新型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而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载体就是“课程”

因此,树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切实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将有赖于学校是否能成功实现学校课程的深层变革。这一变革内涵着两层含义:

其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从而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真正回归教育的原点——培养人;

其二,围绕育人目标,科学选择与合理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包含内容体系与实施文化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再造。

基于此,本文试以广东省顺德区顺峰中学为例,探索出一条基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理念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以期为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

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要的就是必须找到和建构起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当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是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在课程中得到具体表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课程回归学校教育原点的必然要求。

在建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更应该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融合学校特色,建构出充分体现该校学生特色的个性化课程目标。

当然,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要完成一所学校的课程目标建构,必须要摆脱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努力“运用关系思维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纳入理性的轨道,摆脱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为教育既是理想的事业,需要理论指引,同时也是实践的活动,不能脱离实际。

因此,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过程就必须包含这两个层次:一是人文理解,主要指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面切入,进行文化分析;二是实证研究,主要指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切入,了解实际情况。

基于此,在研制一所学校的课程目标体系时,我们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01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分析

探究学校课程目标,思索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背景,理清文化由来及其特点,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和上位依据

顺峰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和美”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实践,明确了学校对和美文化的价值诉求,构建了顺峰中学“和美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基于此,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组首先对“和美”进行了词源考察研究。词源考察有助于对“和美”文化内涵的理解,因为“和美”两字在字词起源的时候,便已经蕴含着人们最初赋予其的内涵,这种内涵触及了“和美”文化理念的质的规定性和所附着的价值内涵。

基于工具书的查阅和文献分析,获取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研究发现,“和”在《说文解字》中:“和,相应也”,其最初的意义,即相互应和之意,这个意义在后来也被保留了下来。常引申为表达一种温和、和睦交融之意。“美”字在《说文解字》中:“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后来的引申义也逐渐覆盖到所有的事物之中,包括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我们都可以用它来表达一种能给人带来良好感受的属性。

由此可以推断出,“和美”一词的结合,一般可理解成“和谐美好”之意,泛指一种温和、适度、因素间和谐交融、令人感觉美好愉悦的状态,可用于形容某种情景或人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和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作进一步探讨。

例如,“和美”文化要求教师队伍要不断促进专业化发展,并深化良好师德的建设。把握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体选择,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和美”还应体现在营造和睦的教学氛围、塑造优美的教学环境上等。

02面向学校师生群体的实证调查

课程目标体系归根结底需要在学校这个教育场域内得到落实,落实什么以及如何有效落实离不开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具体探索。因此,需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情况,围绕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深入调查和分析师生群体对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与愿景,为建构满足学校现实需求的课程目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证调查的过程中,研究组首先通过小组访谈获取各科任老师对“和美”教育的基本理解。访谈主要围绕教师对和美教育理念及其表现形态的理解展开。在访谈调研结束后,对各科任老师的访谈录音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编码方案,最终形成了课程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本身、学校四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基本反映了顺峰中学的教师对“和美”教育理念的理解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的认识。具体编码方案见下表。

在小组访谈之后,请全校各科任教师(共134名)和学生(共867名)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围绕对当前课程目标的看法以及对未来课程目标的愿景展开。

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和美”特色的课程目标主要应该定位在身心、人际交往、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这四个方面。如教师在“你认为当前你所承担的课程的主要培养了学生哪方面的素养”这个问题上的回答:25.3%的教师认为其所教授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在身心方面、人际交往方面(22.3%)、责任意识方面(11.9%)、实践创新方面(19.4%),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生活技能、思维能力等(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基于此,研究组将“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初步界定在这四个主要方面。

03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

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所获得的的资料,研究组对顺峰中学核心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意见征询,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结合学校的特色文化,围绕“和美人”核心素养表述的合理性及其具体内涵进行探讨,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是思考“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在内容和内涵方面,如何能够实现与国家层面核心素养的接轨,使之既能反映国家要求,又能体现学校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顺峰中学的教师核心团队作为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领航者,充分发挥了其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制定与修改进言献策。在专家团队与学校核心团队多次智慧的碰撞下,通过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得到基本的确立。

04“和美”特色课程的目标体系

“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见表2)既立足于当下顺峰中学的现实情况,植根于顺峰中学特色学校文化的土壤,还实现了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结合,是全校师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愿景的体现。

四大素养八大标准分别具有以下内涵:

1.身心健康。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助于青少年培育伴随一生的良好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它包括:

①悦纳自我:主要是指学生在与自我相处方面的综合表现,它包括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我尊重。

②强体尚美:主要是指学生具有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掌握审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2.友善互助。友善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提倡友善互助,既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以友辅仁”的友善精神,又倡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主张。这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道德精神。可以说,友善互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基本道德价值准则之一。

它包括:

①沟通交流:主要指学生能够具有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沟通技能和方法,理解彼此间观点的差异。

②团结合作:主要指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听取他人意见,正确处理他人意见与自身立场的关系,明确团队任务与目标,共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3.责任关怀。培养中学生的责任与关怀,即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从个人走向社会。社会参与呼唤责任关怀,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全球化浪潮下的现代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国际理解的人。

它包括:

①人文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②国际理解:主要是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处理与国际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

4.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够性,结合新的实践方式和规范去变革客体创造新质的客观事物,从而满足主体需要的物质实践活动。实践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要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包括:

①劳动参与:主要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体验劳动价值并享受劳动快乐的一种行为倾向。

②问题解决:主要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法。

除此以外,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和美”课程目标体系中均有所体现:“健康生活”与“悦纳自我”、“强体尚美”相对应,“责任担当”与“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国际理解”相对应,“人文底蕴”与 “人文精神”相对应,“实践创新”与“劳动参与”相对应,“科学精神”与“问题解决”相对应,而“学会学习”则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体系当中。

搜索更多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