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论语二十句详解:再读论语,巧言令色

人气:169 ℃/2024-03-12 23:17:15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集注》:“巧,好。令,善也。”就是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鲜矣仁”得“鲜”,一般理解为少,比如《集解》:“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皇疏》引用张凭的话说:“巧言令色之人于仁性为少,非为都无其分也,故曰鲜矣有仁。”

但朱熹却认为这里的“鲜”是指“绝对没有”,他在《集注》里说:“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对此,王恕的《石渠意见》持反对意见,说朱熹的说法“恐非圣人意”,因为世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巧言令色的小人,也有“言自巧,色自令,而心德亦不亡者”。确实,朱熹的说法太绝对,不能够让人信服。

巧言令色之人,往往包藏祸心,这是验证过无数次的历史经验。《四书辨疑》(元人著作,原不知作者何人,《四库提要》考证为陈天祥撰)说得好:“盖巧言,甘美悦人之言。令色,喜狎悦人之色。内怀深险之人,外貌往往如此。李林甫好以甘言啗人,此巧言也,而有阴中伤之之机阱在焉。李义府与人语必嬉怡微笑,此令色也,而有狡险忌克之机阱在焉。”但是,好话好听,好脸色好看,我们面对巧言令色之人,总是容易被迷惑。与人交往,可不慎乎!

李泽厚说:“这章从消极、否定的方面规定‘仁’,即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过分的外在雕琢和装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于这种塑造。”(《今读》)孔子讨厌那些只善于外在表现的人,称这样的人为“佞”,认为这样的人的内心修养是达不到很高境界的。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面貌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搜索更多有关“论语二十句详解:再读论语,巧言令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