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子规啼是早春还是暮春 是,又闻子规啼夜月

人气:109 ℃/2024-02-13 09:56:47

文/现水

李白名篇《蜀道难》,是大家熟知的一首唐诗,其中的一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似乎成了共认的句读,鲜有别样句读的选本。但是如此句读,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是有异议的,著名的唐诗研究大家施蛰存先生就指出了这一点。

施先生在其著作《唐诗百话》中明确指出:“我以为这样的断法是错的,应该是两个五字句。古书没有标点,也不断句,很难知道古人把这句诗如何读法。但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钱良择的《唐音审体》,都是清初刻本,都是圈断了句子的。他们把这一句定为即‘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我以为这样断句较为适当……理由是:‘愁空山’三字不成句。歌行体中的三字句,常常是两句连用,很少单独用的。这在李白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见该书最新修订版上册第216页)书中施先生没有举例予以说明,但是翻一下唐诗,不论是李白还是其他诗人的诗篇,很容易从中找到三字句连用的例证。比如李白的“长相思,在长安”、“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若耶溪,云门寺”,白居易的“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等等。

(施蛰存先生在北山楼 摄影:沈建中)

施先生作为大家,从清初刻本和诗歌体裁的专业角度予以阐释,自然是有据不谬,笔者也赞同先生的观点。另外,笔者也认为,从诗篇句义分析,也可证明施先生观点的正确。从句义上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主语,无疑是“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这位“君”行走在奇丽惊险的蜀道上,白天他“但见悲鸟号古木”,他但见“雄飞雌从绕林间”。到了夜晚,他的视觉化作为听觉,所以他“又闻子规啼夜月”,听到夜月之下子规声声凄楚地鸣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如此句读,这上句之义是通顺的。但是如此句读,这下句之义——他又闻子规“愁空山”就无法解释了,子规毕竟是鸟啊,鸟怎么会“愁空山”?“愁空山”的只能是人,只能是夜月之下的这位“君”。因此这句诗,按常的句读,句义是不通的,句读成“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两个五言句,“闻子规啼”之人和“愁空山”之人就都成了此“君”,句义就没有了歧义,就通顺了。

细思来,李白在诗中不明提其他的鸟,而是特提子规(又名杜宇、杜鹃、布谷等)也似有深意。首先,春夏之时,子规鸟确实昼夜鸣啼,这使得诗句符合实际。其次,子规鸟鸣啼声似“不如归去”,子规鸟又是古蜀国爱民明君望帝的化身,李白希望自己的这位朋友能听从“蜀君”规劝,早点返回。朋友也正因听到了子规的规劝,才不禁“夜月愁空山”。再次,埋此伏笔,与后面诗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相呼应,可谓妙笔。

以上所言,旨在介绍施蛰存先生之见,其余拙笔,纯属妄论,与诸君一乐而已。

(欢迎关注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伊洛淙淙”,查看更多原创童年趣事、故乡轶闻、读书偶得、身边美景。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搜索更多有关“子规啼是早春还是暮春 是,又闻子规啼夜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