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河北石家庄市赵县都有哪些村?河北赵县这个乡镇一半以上的村以姓氏命名

人气:229 ℃/2023-12-08 06:44:38

【赵州镇】位于赵县中部。镇人民政府驻赵州。面积78.27平方公里。人口12.09万。1953年建城关镇,1958年并入赵州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城关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镇,1987年更名赵州镇,1996年赵家庄、大石桥、北白尚三个乡和肖庄乡的西朱家庄及南三相乡的南三相、苏村、大李庄、小李庄并入。因驻地而得名。

【赵州】曾名城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晋国的一个城邑,名叫棘蒲。汉高祖六年(前201)曾封功臣陈武(《史记》作柴武)为棘蒲刚侯,即在此地。《读史方舆纪要》载:“晋时移平棘于棘蒲,后皆因之。”其意思是,西晋时棘蒲更名为平棘。此后,平棘遂为历代府、州、郡、县的治所。1987年因曾为赵州治改今名。该聚落设有北门、石塔、西门、南门、县前、东门、东关、西关八个村民委员会。

【官庄】据传,明初城内官府在此设庄种菜,供官府食用,故取名官庄。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官庄”。

【常洋】据传,始于常姓居住,且村东北部地势低洼,雨后积水多,由远而望,如一片汪洋,故取名常洋。

【董村】历史悠久。因始于董姓居住而得名。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董村”。

【刘家庄】据传,该村刘氏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刘家庄。

【瓜家庄】据传,在明代以前有安、赵、胡三姓在此定居,善于种瓜,故名瓜家庄。明永乐三年(1405),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用原名。

【东晏头】和西晏头原是一个村,叫堰头村。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堰头村”。堰头村临近河边,明代以前分为两个村,该村位于河堰东侧,故名东堰头。据《赵州乡土志》载:“陈柱,洪武中为燕山右卫护军,没于阵,赠明威将军,子聚袭职,本南直隶蒙城人,徙居赵之右(东)堰头村。”到清代演变为东晏头。

【西晏头】和东晏头原是一个村,叫堰头村。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上载有“堰头村”。堰头村临近河边,明代以前分为两个村,该村位于河堰西侧,故名西堰头。到清代演变为西晏头。

【赵家庄】据清光绪《赵州乡土志》载,明代即有该村,因始于赵姓居住,故得名赵家庄。

【常家庄】据传,建于明朝初年。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兄弟二人,长名常恭,次名常敬,于此屯垦,故名常家庄。清光绪《赵州志》即载为“常家庄”。

【尉家庄】据传,在明前始于尉姓居住,故取名尉家庄。清光绪《赵州志》即载为“尉家庄”。

【傅家湾】据传,始建于明前。洨河故道从傅家湾西北往南转到村东北,围村多半圈,且又始于傅姓居住,故名傅家湾。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傅家湾”。

【邢村】据传,明永乐年间,邢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定居,取名邢村。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邢村”。

【东卜庄】与西卜庄原来是一个村,叫卜家庄。《赵州乡土志》载,卜氏“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郡西卜家庄”定居。因始于卜姓居住,故取名卜家庄。民国初年分为东、西两个村。该村居东,故得名东卜庄。

【西卜庄】与东卜庄原来是一个村,叫卜家庄。《赵州乡土志》载,卜氏“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郡西卜家庄”定居。因始于卜姓居住,故取名卜家庄。民国初年分为东、西两个村。该村居西,故得名西卜庄。

【南正村】建于明前,原名南郑村。据《赵氏先茔石记》载,赵贵于明永乐年间奉敕由山西迁至赵州城西南郑村。后来演变为南正村。

【宋村】据传,宋村因始于宋姓居住而得名(现宋氏已绝)。明隆庆《赵州志》载有“宋村”。宋村清代为集镇。

【大石桥】据考古调查,大石桥村南有商代遗址,表明此地商代就有人居住。到隋朝,匠师李春在村中洨河之上,建造一座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依此而得村名为大石桥。清代大石桥是个集市,所以也叫大石桥镇。

【固城】赵县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距现在已有2100多年了。该村在西汉时叫平棘,因其村西北有平棘山而得名。据《汉书》“高祖七年(前200)封功臣林挚为平棘懿侯”即在此地。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其子辟疆有罪,除去侯国,改置平棘县。从此平棘(今固城)就是平棘县的治所所在地了。光武帝刘秀曾到过这里。《后汉书》载:“光武自蓟还中山,至于南平棘,群臣请上尊号不许处也。”西晋时,棘蒲县徙治今赵县城,原平辣(今固城)即称为南平棘。后来称其为故城,又演变为固城。

【西河】据传,明永乐年间迁民屯垦,其屯位于古河道西岸,故取名西河。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西河”。

【屯子】据传,明永乐年间,该地为军队屯垦之所,故取名屯子。清光绪《赵州志》载为“屯子村”,后简称屯子。

【焦家庄】据传,明代以前,该村始于焦姓居住,因而得名焦家庄。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焦家庄”。

【眭家营】据传,明永乐年间,有眭氏聚居,屯垦于此,故取名眭家营。清光绪《赵州志》载为“眭家营”。

【封家铺】明隆庆《赵州志》载:明初在此设急递铺舍,名曰封家,故得名封家铺。

【潘村】据传,明永乐年间,有移民与军队在此屯垦,该村有潘姓聚居,故得名潘村。清光绪《赵州志》载为“潘村”。

【傅刘庄】据传,明末有傅、刘两姓在此租地耕种,后发展为村庄,故得名傅刘庄。清光绪《赵州志》载为“傅刘庄”。

【北白尚】该村历史悠久,目前见于文字记载的是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北白尚村”。

【南白尚】历史悠久,仅见于文字记载的是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上载有“南白尚村”。

【南杨家庄】据传,该村明前始于杨姓居住,故取名杨家庄。因该村位于县城东部,光绪《赵州志》载为“东杨家庄”。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为杨家庄。为区别各子公社之杨家庄,该村居南,1981年定名为南杨家庄。

【南解家疃】据《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陕(音xie)家疃”,因此,金代即有该村。后该村弟兄二人分家,一人迁出建庄,按坐落方位分为北解家疃和南解家疃。至今还称南解家疃为解家疃前街,北解家疃为后街。

【停住头】据传,因杨姓居多,名叫杨家窑。新莽时,光武帝刘秀被王郎追赶,刘秀曾在此停宿一夜。后刘秀即位,此村便改为停主头,后演变为停住头。后人为圆其说,曾作藏头诗一首:“停止车辇汉光武,住足留步重千古。头前遥闻金鸡嚎,村中净听御马鸣。”

【南姚家庄】据传,建于明前,因始于姚姓居住,故取名姚家庄。清光绪《赵州志》载为“姚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赵县有三个姚家庄,按方位定名为南姚家庄。

【南何家庄】据传,该村始于何姓居住,故取名何家庄。又因该村位于赵县城东,所以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东何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北何家庄,按方位改为南何家庄。

【郭村】据传,明初始于郭姓居住,故得名郭村。清光绪《赵州志》载为“郭村”。

【苏村】该村历史悠久,据《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苏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明清两代曾在苏村设铺舍,为腰铺。

【大李庄】明代大李庄和小李庄是一个村,叫东郑村。在今大李庄曾有一庙,其碑文记载:直隶真定府赵州东郑村。因有李姓居住,故更名为李家庄。后分为大、小李庄两个村,该村位于东侧为大李庄。清光绪《赵州志》载为“大李庄”。

【南三相】和北三相原是一个村,村内有一座庙,庙内有三尊大佛像,故得名三象。《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三象村”。后来分为两个村庄,“象”演变为“相”。该村因位于南侧故得名南三相。清光绪《赵州志》即载该村为“南三相”。

【西朱家庄】据传,明初,有姓朱的弟兄三人,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地定居,故取名朱家庄。清代,为与本县其它两个朱家庄有所区别,按方位改为西朱家庄。清光绪《赵州志》亦载为“西朱家庄”。

【小李庄】明代大李庄和小李庄是一个村,叫东郑村。在今大李庄曾有一庙,其碑文记载:直隶真定府赵州东郑村。因有李姓居住,故更名为李家庄。后分为大、小李庄两个村,该村位于西侧为小李庄。清光绪《赵州志》载为“小李庄”。

搜索更多有关“河北石家庄市赵县都有哪些村?河北赵县这个乡镇一半以上的村以姓氏命名”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