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重读____这部书作文 读读这些书重新认识你的妈妈

人气:209 ℃/2023-10-27 21:10:32

公益图书馆教育项目总监牟芝颖觉得:“母亲是一个通道,一个让父亲理解女性的通道、一个让女性理解自己的通道、一个让成人理解孩子的通道、一个让年轻人理解老人的通道。”

女性健康科普作者六层楼先生说:“其实作为男性,不用想着要去帮助缓解女性的痛苦,你更需要看到的是能看见这些人正在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艺术家周雯静和妈妈进行着“搞笑的斗争”:“我才发现,争吵当下会让妈妈生气难过,可一旦触发了思考,之后就有慢慢达成共识或和解的可能性。”

图书编辑索马里经历了在异国他乡的生育和养育:“我只能说,跟孩子的关系是我迄今为止拥有过的最强烈的一段关系。”

我是一名公益图书馆的教育项目总监,业余写书评、组织放映。最近忙于学习协作和教练,设计图书馆的若干场夏令营,还在筹备下个月就要举办的上海桌游展。

我成为妈妈一年半了——如果从怀孕开始就是两年半。

我觉得我不只是因为孩子而自然成为母亲的,践行生育的过程中,阅读书籍让我思考起母亲的真正含义。

“你要有当妈的样子了”——在怀孕之后,长辈们一直这样提醒着我。就像小时候在除夕过零点的时刻努力体会“长大一岁”是什么感觉一样,在孩子出生之时,我尝试感受着“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刻。我期待会像美少女变身一样,一下子成为另一个人,一下子拥有非常不一样的体会,但让人失望的是,在我自己身上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只是,外界对我的看法似乎变了。

女儿出生后的几个月里,我收到了《成为母亲的选择》。在这本本应该叫“后悔成为母亲”的书里,23 位母亲诉说自己后悔拥有“母亲”这一身份。生孩子是自由的,但是当“母亲”是被迫的。这种被迫或许从她们是一个女性之时就开始,只是在真的成为母亲之后,这种身份认同让她们产生了巨大的纠结和分裂感。

在这个诉说力量里,我获得了拒绝外部强加在我身上的母亲形象的枷锁的能力。

曾经看过一本绘本叫《朱家故事》,未成家的我当时想,以后我可不要成为家庭主妇,不要成为一家人的保姆。有了孩子之后再看这本书,我开始好奇,那个离家出走的妈妈去干什么了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回来了呢?她成为无法出走的娜拉,是因为还有孩子吗?为什么母亲放弃养育孩子是巨大的罪恶,而父亲就可以轻而易举?

当一个人是“母亲”时,她是情感充沛、全能、伟大的,但当她是“宝妈”时,又是无聊的、聒噪、平庸的。这多么荒谬!一个同时接受着被赞美和被嫌弃的人,很难不失去自我。更何况当你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就被长期困在家中,被困在永无止境的家庭琐事之中。这种状态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处理接踵而来的琐碎的事情,与世界没有沟通,愈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很糟糕。所以当我在看到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与生活》时,一下子被击中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那种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眼前打闹,然后在打字机上敲下一些思考片段的状态,特别打动我。她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借由对写作的思考,形成一种结结实实的生命经验。这让我开始努力粘合被生活琐事撕得粉碎的思考时间,让思考从生活细节中诞生,又远离生活(不是高于生活),跳出舒适圈,尝试理解不同的人和事。

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也意味着要开始一场家庭战争。

当一个妈妈还处于获得一个自己创造的生命的自我感动中时,就开始受到身边人的指指点点,让人不禁困惑“孩子不是我生的吗?”

一个年轻妈妈与长辈的之间的争执点或许并不是育儿理念的不同,而是当你有了一个孩子之后,你需要眼睁睁看着那些曾经作用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伤害,再一次作用到你孩子身上。你要去直面自己的童年经历,同时还要守护你的孩子,以避免遭受到各种来自语言、肢体的暴力。所以,

我也希望我的女儿能成为抵御这些暴力的人。《孩子的权力》和《亲爱的安吉维拉》给予了很强有力的指导。

前者让孩子成为孩子,后者让孩子成为人。

有时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脑子里就会开始胡思乱想:她突然遭受不幸怎么办?她突然失踪了怎么办?我突然死了怎么办?然后,我便回忆起我的妈妈好像也曾对我表达过这些担忧:“别乱动”、“别乱跑”、“我死了谁来照顾你”……我突然发现,我不担心母亲离开我会怎样,但惧怕我离世之后我女儿的处境。这跟我的妈妈对待我外婆和我的态度一样。

《我离开之后》提供了一份指南,让一个女儿在失去母亲之后的 50 余年(20000 天)可以如何适应亲人的离开并保留那份爱。

我不再逃避来自我母亲对我的担心,而是学习在她身边我可以怎样对自己更好一些,让她看到我能照顾好自己,让她更加放心。

当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太过“聪明”和“敏锐”的时候,需要学习沟通、共情、坚韧等诸多能力,以抵御四面八方的质疑和否定。而当我成为女性,成为妻子,成为母亲时,我也突然意识到了母亲的伟大:

母亲是一个通道,一个让父亲理解女性的通道、一个让女性理解自己的通道、一个让成人理解孩子的通道、一个让年轻人理解老人的通道。

  • 《成为母亲的选择》[以]奥娜·多纳特 / 林佑柔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2

  • 《朱家故事》[英]安东尼·布朗 文/图 / 柯倩华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9

  • 《写作与生活》[巴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 陈迪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2

  • 《孩子的权利》[法]阿兰·塞尔 文 / 武娟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14

  • 《亲爱的安吉维拉》[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 陶立夏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9

  • 《我离开之后》[美]苏西•霍普金斯 / [美]哈莉•贝特曼 / 王岑卉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0

最初大概在 2013 年底 2014 年初,我在豆瓣开始做女性健康的科普。当时无意间发现有个小组叫做“拒绝妇科病”,里面有好多咨询女性健康的问题。

我当时正好是学妇产科,发现当中绝大部分内容都不准确。即使大家是热心肠,但是专业知识不足。

所以我就想,那我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专业的知识来帮助大家呢?所以我开始去科普,例如宫颈糜烂不是病,以及盆腔积液、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一些常见的妇科病。

但豆瓣的豆邮咨询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我开始慢慢转到公众号。公众号相对来说还是封闭的私域环境,考虑到传播力度,我就想到可以去更加开放的平台。我转到微博之后,已经是 2016-2017 年了。那时候精力有限,只能挑几个重点区域,所以我开始有自己的小团队。一开始只是兼职的同事帮忙在网上排版、前期资料整理、内容的同步等等,渐渐地从三四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有了近三十个人。

我自己目前的精力主要在微博、b 站和小红书。我会有专门的同事帮忙更新公众号“第十一诊室”,除了我,

还有接近二十位医生会一起供稿,包含了乳腺科、口腔科、外科、眼科、内科之类的一些我写不了的内容,所以这个公众号更像是一个广大女性健康方面的科普平台。

这么多年做咨询和科普下来,我发现大家的关注点有了变化,

以前可能很多人都会问自己孩子的问题、家里女性长辈的问题,但是很少提及自己,但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人(的提问)是关注自己的健康

,哪怕有了孩子,有家庭,那我也有必要先把我自己的健康问题解决。

以前可能在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当中,女性总是带有一些悲情的色彩,要付出,要忘我,要隐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我的身体需要健康,孩子也需要一个健康、快乐、自在的妈妈。

这种意识上的转变,并不是咨询者直接告诉我的,往往是从她咨询的问题上看出来的。

比如说,她们可能会问,我现在怀孕了,我这样的情况能不能去迪士尼,能不能去看明星的演唱会?她还是要关注她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们其实是被放在了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培养起来的,比如说因为我生理性别为男。所以我从小被放在男性的位置上,按照男性的标准培养,而女性因为生理性为女,所以她们会被放在女性的位置上,是按照女性的模板培养出来的。固有的模板,有各种规矩,

但近些年越来越多这样的框架被打破,结构开始松动,我们在做科普的过程当中也能感受到,一旦这些框架松动之后,女生确实有非常强的动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

以前可能会有些观念是,你疼就要忍,这是你的人生必须要吃的苦。痛经不能喊,因为矫情。喊出来别人会觉得你不懂事,给人添麻烦。但实际上,你在说自己的身体疼痛,怎么会是不懂事或者给人添麻烦呢?在女性成为女性之前,首先是个人,需要去拥有自己的力量,更新对自己的认知。

当然对于母亲来说也是一样的,在母亲成为母亲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母亲可以是她的一个身份,也可以是她的一个人生阶段,但不能因为这些就涵盖了整个人。我们也不能整天用母亲是“伟大”的,来捂住她们的嘴。一句“伟大”掩盖了她所有的付出,牺牲,承受的痛苦和压力。所以最近我给我的妈妈推荐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可能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她们这一辈子是被放在一个传统女性的处境下成长起来,她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不断讨好身边的人,照顾身边的人,很难关注到自己,就是甚至可能连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求助,都很难。

我分享这本书给我妈妈,希望她能够该拒绝的拒绝,别让自己受委屈,生活得轻松一点,别给自己那么多包袱。

其实作为男性,不用想着要去帮助缓解女性的痛苦,你更需要看到的是能看见这些人正在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我有段时间在做关于生育损伤的一系列视频,包括腹直肌分离、耻骨联合分离、妊娠纹等等。就有一位男性读者就说,“你怎么老说这类视频呢?这不是劝退吗?本来我女朋友要结婚了,看到这个视频,更加慌张和害怕了。”问我这怎么办呢?我说,也许你也可以跟她一块儿看看这个视频。就可以让她感受到,原来有人愿意跟我一起去面对这些风险,有人愿意去看到这些风险。于是他就在家里投屏放了我几期关于生育损伤的视频。他们之后的探讨变得非常理性,沟通也变得很深入了。他的女朋友一下就感觉伴侣是站在自己这边的,我们能够一起去看见这件事,这本身就非常有力量。

我有一本书叫做《怀孕呵护指南》,里面探讨了从备孕到孕期,再到产后的一系列问题

,我是想给犹豫要不要生育的人更多的选择,告诉你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其实除了“生”和“不生”,还有第三个选择,是“我再等等”、“我现在无法做决定,过几年再看看”。网上会有很多人说有黄金生育年龄,其实这也不准确,要这么说的话,什么事情都有黄金年龄,你做什么事的黄金年龄都是一样的。

对于已经生过孩子的母亲来说,还可以考虑看看《盆底功能 12 周康复方案》

,是关于盆底功能锻炼的。对于生过孩子的、平时又疏于锻炼的中老年女性来说,有的时候可能会有盆底脱垂、漏尿、阴道异物感等等,濒临更年期,可能雌激素水平也下来了,整个盆底的弹性也下来了,实际上可以试着做一做盆底功能的锻炼。对于更年长的女性来说,《闭经记》也是一本不错的书,这是一位日本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了自己闭经前后的身体感受。

除此之外,我会推荐每位女性每年都去做一个全面的妇科检查,至少要包含 HPV、TCT、妇科 b 超、乳腺、甲状腺 b 超,必要的话可能还要再做核磁、CT 等等。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比较方便的科技产品,例如 Apple Watch 里面也有关爱女性健康的功能,除了月经、可以关注血氧饱和、心率、还有睡眠质量,因为心肺功能直接是关系到我们的寿命的。

在持续做科普的过程中我也会发现,我的受众中男性比例开始上升了,最近这几天我在自己的签售会上发现,我的《女生呵护指南》这本书,就有爸爸买给女儿的,女儿买给妈妈的,也有儿子买给爸爸,让爸爸关注妈妈健康的。原本我以为这本书只是闺蜜之间分享,但现在发现,

跟性别无关,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女性健康。女性关注呵护自己,男性不能呵护身边自己在意的女性吗?当然是可以的。

  • 《女生呵护指南(升级修订版)》六层楼先生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3

  • 《怀孕呵护指南》六层楼先生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

  • 《闭经记》[日]伊藤比吕美 / 蕾克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 《盆底功能 12 周康复方案》[德]弗朗西丝• 利斯纳 / 戴丛言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

  •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渠海霞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1

我最近刚刚忙完上海的个展《这个世界在燃烧》。这次展览呈现了自己 2014 年至今的代表作品《红色系列》《我心爱的》《女人系列·节育环》《以疾病之名系列(增生、避孕药)》《美丽坏东西》及最新创作《这个世界在燃烧》等系列作品。

其中还有一个展厅延续了「以她之名」阅览室,这是我尝试第二次继续实践女性阅读室项目。

「以她之名」阅览室这一次陈列了 33 本最新出版与女性相关的读物,类别囊括小说、传记、回忆录、报告文学、学术论著等,围绕女性生命经验、身份建构、性别心理、壁垒困境等主题,探讨由历史绵延至当下的女性问题,从艺术展览中提出的问题延伸至文本阅读。

这件事情的缘起是从 2021 年起微博上很多女生给我私信留言,让我推荐和女性相关的读物,说不知道从哪一本开始读起。于是从 2022 年 7 月在广州的个展《美丽坏东西》开始,我尝试与出版社的编辑朋友联系,以这一次的展览为契机,邀请到了 6 家出版社的 33 本和女性相关的最新出版读物让到场的观众阅读。

展览的一个月期间收到了许多的留言和照片,很多人会选择看完展览后在阅览室待上很长时间慢慢阅读。

这一次的展览也是一次从艺术展览延伸到人文阅读的跨领域实践,观众过来看完展览,能有一个房间静下来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视觉、听觉、文字和大家展开多维度的交流,这让我很欢喜,想要把这个阅览室项目继续延伸下去!我希望每次一次个展都能有一个房间,展出最新出版的女性读物。

我现在未婚,1989 年出生的,我家是湖南一个三四线城市非常普通的家庭,父母完全不是搞艺术的人,家里人都是学理科的。其实我人生每一个重大的选择都是自己做,在黑暗时刻能给我内心支持的更多来自我喜欢的艺术家们。不过年长之后,我和父母的关系更加缓和。

之前读上野千鹤子,对我的塑造很大,她的许多话语让我非常震惊,也因为她的鼓励,我开始决定和母亲“斗争”。

这个“斗争”其实有点搞笑的,实际上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但我发现母亲有很大改变。我和她讲上野千鹤子,她一开始会说:“为什么你给我这些东西?一瞬间把我过去 50 多年的人生判定为毫无疑义的?”她本来也一直觉得我应该要结婚、生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之前一直选择忍耐,但我有一天忽然就说:“你只有一个失败的经验,凭什么要来指导我的人生?”这句话说出来非常刺痛她,她很委屈。但我妈妈想了几天回过头来跟我说:“你说的有点道理。我那么不快乐,一生都在抱怨。我也不知为什么一直要你也结婚,也走这条路。”

我才发现,争吵当下会让妈妈生气难过,可一旦触发了思考,之后就有慢慢达成共识或和解的可能性。

现在我妈妈有一整面墙的书架,里面有我推荐给她的书、可能为了了解我在干什么而看的书、她自己再找出来想看的诺贝尔获奖的书……也不看电视、不刷小视频,自己读书、思考,她还写了好多读书笔记。因为“斗争”之后她发现吵不赢我(笑),哪怕为了和我吵架,都要读完这些书。

《她们的传奇》,这是最近想给妈妈看的书。它是一本绘本,特别可爱,书做得特别好,很精致。这本书里有 30 种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女性类型,有女皇帝、发明 Wi-Fi 的女演员、得自闭症的女学者……她们在自己平凡又不那么平凡的人生中,做了点事,有些人改变了世界,有些人打破了性别壁垒,很有意思。我想让妈妈看一看,世界上有这么多女性在过着这么不一样的生活。

《看不见的伤痕》,这本书我关注很久,最近终于出版了中文版。这是一本关于家暴的书。我觉得在咱们母亲的这一代人、甚至是我们这一代人,家暴这件事情常常还是以爱的名义出现在生活当中,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相对片面。书重它列举了很多家暴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然后最终做一些心理上的总结,告诉读者怎么样对家暴的防治有所了解。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被每个女性阅读。

《逊色》,这本书读着读着我直接就泪目了。它大概梳理了在历史的进程中,女性是怎么怎么一步被科学塑造出来的。在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等的这些领域,怎么样逐渐建立出女性是虚弱的、体弱的、思想软弱的、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些印象,作者不断地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反例,重新挖掘了新的证据来反驳这种刻板印象。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 17 封告别信》。我一直在关注伊斯兰女性,这本是非常罕见的阿富汗历史中的一个女性国会议员的一本书。说是给女儿的信,但实际上讲的是更宏大的一些问题,就是在那样一个国家,女性在面对不公正的这种政治环境对女儿的教导。信写得很格言式,很少见到妈妈这样叮嘱女儿——“拒绝承认现实是不对的,但是当你处于汹涌澎湃的绝望之海,拒绝呈现现实,拒绝承认现实就成了你的救命木筏。”

  • 《她们的传奇》[法]佩内洛普·芭桔 / 王晨雪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21

  • 《看不见的伤痕》[美]蕾切尔·路易丝·斯奈德 / 蒋屿歌 / 新星出版社 / 2023

  • 《逊色》[英]安吉拉·萨伊尼 / 李贯峰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21

  •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 17 封告别信》[阿富汗]库菲 / 章忠建 / 中信出版社 / 2012

我的工作是图书编辑,去年刚刚成为一名母亲。我儿子是我和丈夫在沙特居住时出生的,今年二月我们刚刚回国。孩子一岁左右,现在不是处在情感浓度最强的时候。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做母亲的强度会比较大一些,我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空间,后期有的话每天也就一两个小时。这一年我的个人生活基本是被养育孩子这件事重塑了,或者说覆盖了。我后来就清楚那种神话级别的,所谓工作和照顾孩子能共处,基本上是不大成立的,起码以我自己的自律程度和能力是没法做到的。所以我选择了回国,赶紧恢复工作,

我和孩子的边界需要建立起来。那现在,我原来的日常生活的秩序好像也逐渐在恢复了。

去年《单读》做母亲节专题,我写过一个感想,摘录了 Alice Notley 的一句诗,表达自己对即将为人母的恐惧: “he is born and I am undone—feel as if I will / never be, was never born. ”但后来我发现这句话没有成为现实。

埃莱娜·费兰特《偶然的创造》中的《怀孕》这一篇,有段话对我影响很大,也帮我正视了生育本身象征的能量——

“现在我认为,生育是女性的基本诉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我们女人的这个特性:孕育和生产新生命......在这方面,我倾向于认为,女性完全没必要摆脱这个功能。孩子展示出女性身体伟大、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我们生孩子不是为了任何人,不是给那些疯狂的父亲,不是为了祖国、机器,也不是为了应对越来越残酷的人生。”

我在怀孕和孩子非常小的时候,的确有那种感觉,好像个人的存在逐渐就被孩子出生事实给抹掉了。但现在我发现做母亲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至少从我一年痛苦的育儿经历来看,我也没有那么脆弱,我和儿子的关系好像也不是那么剑拔弩张。有些女士觉得孩子孩子会让你变成植物之类的,但我觉得,

女性倒也没有那么不具有生命力,倒也不至于那么不堪一击。我觉得一个妈妈对亲子关系的描述,真的是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结论的,好像每一天都会有一种新的叙述产生。

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有点像跟自己的关系,每一天你身上都发生着别人看不见的自我变化、自我革命,但外人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嗯,我只能说,跟孩子的关系是我迄今为止拥有过的最强烈的一段关系。

我怀孕、生育到小孩长大到 1 岁的的这个过程,我和丈夫都在沙特,于是一切就非常具体,只有我和丈夫两个人,这和我在中国能获得的帮助和支撑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和有更多家里人照顾的状况比起来,我们更加能明白什么是父母吧。我记得我孩子出生前,我和我丈夫说:孩子出生后,你当妈妈,我当爸爸。我丈夫也同意的。但实际上孩子出生后,我好像没有一刻想做他爸爸,我很想做他妈妈,我忽然就认可了妈妈这个词的含义,一点没有身份的困扰。我原来对那体系是非常的抵触的。能因为跟母亲捆绑的这套叙事是让我很不舒服的。

从来没有男人为成为父亲而焦虑,但母亲从怀孕开始,基本上妈妈心里的状态都会非常分裂的,这种感觉没法和别人分享。

我的生育和生育之后的康复都挺艰难的,生理上痛苦,但心理上却是认可了。或者说,我自己当了母亲后,母亲这个词对我而言才是真实存在的。我做出版也好,参与那么多讨论也好,和我做母亲付出的劳动相比,好像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之前说的母亲对我而言是抽象的,通过语言建构的,而我当了母亲这个词对我而言变成一个最本质性的,我还没有梳理好,但就有有了这样一种变化吧。

怀孕 9 个月的时间,绝对不是一个用爱来形容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任何一个妈妈都非常 personal,我觉得是比任何的一种情感关系都更私密的一种关系。

我成为母亲后,好像没有更理解我妈,没有那种非常甜蜜的对话,反而我会更激烈面对我母亲。但我问了母亲我自己是怎么断奶的,如果我没有生孩子,我是不会问这个问题的,我从前不会想到从这个角度理解我自己的成长。现在我发现问一问也很有意思,妈妈决定断奶,或者说一个人孩子离乳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非常标志性的事件。

断奶的过程就是从从任何的一个角度而言,都是孩子跟妈妈的第一次真的分离,是关系的一个界限的建立。但它没有其他生命事件那么被常常说起,被认识。

  • 《偶然的创造》[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 陈英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2

  • 《碎片》[意] 埃莱娜·费兰特 / 陈英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0

  • 《成为母亲》[英] 蕾切尔·卡斯克 / 黄建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

  • <Sister Outsider: Essays and Speeches> Audre Lorde / Crossing Press / 2007

  • <The Argonauts> Maggie Nelson / Graywolf Press / 2015

  • <The Baby on the Fire Escape> Julie Phillips / W. W. Norton & Company / 2022

  • <Sexual Politics> Kate Milett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搜索更多有关“重读____这部书作文 读读这些书重新认识你的妈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