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先把知识装在脑袋里 把知识装进脑袋总共分三步

人气:278 ℃/2023-12-16 21:23:18

本期导读:

当你被海量的图书、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围攻时,是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打开大脑状态,放入、管理知识,最后提取使用,简洁三步让你的学习高效起来。

  • 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状态

  • 放入知识规律,创建个人图书馆

  • 提取使用知识,过充实人生

本文是2019年3月推送的第29篇干货,计6905字,阅读时间18分钟。

文丨谢春霖

来源丨富研社(ID:dontletmeplay)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说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需要不断给自己打补丁的时代,你将永远处在升级过程中。

世界的发展速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快,快到你刚大学毕业,在大学一年级学的东西,可能就已经过时了。在以前,你不识字可能是个文盲;而现在,也许你不会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工具就是个文盲!

未来呢?也许你一年不学习,就会变成一个文盲。

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的最核心能力,没有之一!

然而,当知识越来越多,获取知识也越来越方便的今天,你感受到的也许并不是快乐,而是焦虑!

面对海量的信息,你是如何应对的?

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看书、看新闻、看公号;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喜马拉雅、荔枝、得到等知识软件装满手机。

貌似学了很多,却感觉没有什么用?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还是一脸懵,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

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怎样学习?

看书、听课、做笔记吗?

人家计算机都用上深度学习了,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1. 打开冰箱

  2. 放入大象

  3. 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1. 打开大脑

  2. 放入知识

  3. 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明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1

破解达克效应,

打开大脑状态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所有眼里看到的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其实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放不进去是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的。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

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时,我就会知道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

你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 回归“初心”,破解达克效应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的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叫初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误读了。

很多人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时的起心动念,而不忘初心就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但其实,那个不叫初心,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这时,你必须做出调整,认死理则会撞南墙。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才能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等等,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却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不断地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谨防“空杯心态”,给大脑安装“过滤器”

让自己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是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不可以!那样,你的大脑就会变成垃圾场。

要知道,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会影响终身。

对此,你必须有所防范,怎么办?

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刚才说到“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但“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是有区别的。

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指保持好奇心,主动、选择性地学习新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有说服技巧、煽动性的话语,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如何提高警觉,给大脑安装“过滤器”?

  • 区分“信息”与“知识”

信息: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为信息,比如马路上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微信里的表情斗图等。

知识: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 区分“经验”与“规律”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分享,他是如何通过艰难困苦,最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现在已经不是;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先归纳,后推演的过程得到: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做归纳法;得到原因后,再推演,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如果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置于危险的境地,并且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会很悲剧。

  • 区分“优质”与“劣质”

当你被海量的图书、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围攻时,是否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

恰恰相反,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就好像是说吃不下东西,是因为太饿了。

但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量,还不足够拥有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

在同一个领域内,图书也许有成千上万,但真正好的书就那么几本,就像你看电影,全世界有几百万部电影,你不会觉得信息过载的,因为好电影翻来覆去就那么多,你打开电影库,找了半天,发现没什么电影可以看。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要学什么,故而,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一旦你能分辨优劣,就会发现好内容太少了。

那么,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是差的,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如何寻找好的内容?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按各类图书榜单排名去挑选,也可以找行业内的牛人推荐,这样你会发现,找到的书来来回回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样有助于你快速掌握新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很大。

看完这些书后,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会发现,这时候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阅读了。

2

放入知识规律,

创建个人图书馆

打开大脑状态后,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但是,知识从何而来?

➤ 获取知识两大途径

将知识放入大脑之前,要先获取知识。

如何获取?可以采用两大途径。

  • 途径一:自我学习循环

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 途径二:向巨人学习

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虽然很好,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

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经遇到过,并且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可是,你的脑容量有限,如此多的知识不可能完全记住。

这时,你需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个人图书馆。

➤ 创建个人图书馆

理想中的图书馆的特性

创建个人图书馆之前,需要先明确何种性质的图书馆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1. 存书/取阅要方便

图书馆要有详细的图书分类。

2. 查书要方便

当图书太多时,只把图书归类已经不够。这时,就需要用到检索功能,能通过一句话,找到需要的书。

3. 书可以做笔记

看书时,会迸发出很多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书边上,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4. 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有些书用的比较多,价值比较高,我需要经常反复看,就需要设置一个热门榜单区,把这些书都堆在那,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进入图书馆很深的区域查找了。

  • 给大脑外接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机是强项,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笔记工具,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等。

笔记工具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等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它还可以像图书馆一样对内容分类,给内容打标签,设置内容间的超链接;有快速检索、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手机、电脑、pad多平台同步,随时记录,随意修改,本地存储。

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动手建立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

  • 把知识分类归档,有效管理零散内容

我们日常收集的内容很零散,如果不做管理,他们就像在一个空屋子里撒了满满一堆纸,看似很多,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看过的内容了。

因此,你必须给你的“图书馆”做分类,比如商业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金融投资类等等。

和传统图书馆不同,在笔记工具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主题,来自定义设置自己的分类目录。

比如,以下是我的主题分组:

有了这些分组,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放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知识就不会混乱了。

等你某一个类目里超过20篇知识点文章,你可以试着把他们结构化。

  • 组装零碎知识,培养结构化能力

虽然分类使知识点看上去不再显得杂乱无章,但是他们之间还不成体系,需要我们把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把知识结构化?

一辆保时捷911 Turbo车型,售价约为210万人民币。

你买回家后,还没开几天,就不小心猛烈地撞了一下,车子报废,变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几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

可组成他们的原材料并没有变化,还是那些铁、玻璃、橡胶等等。

为什么原来值210万,现在一文不值?

是什么改变了?

是这些原材料之间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这个整体的价值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之所以感觉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却用处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间没有结构。

这就像我们买了一堆汽车零件回来,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根本无法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因为一本好书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但是,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他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 方式一:根据MECE法则自己拆解、组装

MECE法则

MECE法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常被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比如,想学习一个主题,叫做中国历史。

你可以按照“时间线:夏、商、周、秦......” “空间线:中原、西域、草原、海洋......” “主题: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出发,综合性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单单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的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些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一些经典书籍的目录,一些领域的全局示意图等,都是把这个领域里所有的分类,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给画好了,你直接拿来使用。

比如,我在“商业-团队管理”这个主题下的结构是参考《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

梳理好结构,我们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脑子里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这就像把散落的纸张一张张装订成册,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放好,最终成为你个人的一个图书馆。

比如下图,是我在“沟通能力”下的“双向沟通”中收藏、编写的内容。

完成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眼前,你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一目了然。

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那些在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逐步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 建立知识连接,拓宽理解深度

复利效应: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的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关系。

第一,建立你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因为笔记工具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内容都是一键收藏的,这样的方便也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过了几个月,也许你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收藏过这篇文章。

因此,你需要将每一次新加入的知识与你的原有知识做一次连接。这样,它才能成为你大脑中的一部分。你在整理收藏夹时,需要对每一个笔记做加工,可以是为内容重新排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和感悟,加深理解。

总之,就是要让这个新知识和你本人发生一次深度接触,而不仅仅是让它存到你的个人图书馆里积灰。

第二,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你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一篇内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内容的超链接,这样你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一篇文章快速跳转至相关的延伸阅读中去,这能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提升你看问题的全局性。

笔记工具还自带智能推荐功能,它会自动识别出你文章的内容,为你推荐相关的其他信息。

  • 设置热门榜单,熟练使用搜索功能

热门榜单:将自己每天需要使用的知识升华成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躺在知识库中,等待需要的时候再去寻找。

比如之前说到的“不忘初心”,对于这个概念你知道是没用的,你得让它成为你日常的习惯。

每天晚上复个盘,看看自己定下的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分析没有做到的原因以及明天如何改善。

一个习惯坚持21天以上这样的往复,一般就能养成。

而对于像“交易成本”“边际效用”等不常用的概念,当你在处理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它们时,又该如何处理?

对于这类概念,你只需要把它们安安静静的存放起来就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通过搜索框寻找,就能快速地找到它们。

比如,现在要解决某个产品的定价问题,我可以在笔记工具中搜索“价格”,这样就会出来所有和价格有关的内容,按相关度排序,我就能快速地找到可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3

提取使用知识,

过充实人生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形成结构,你的个人的图书馆慢慢铸建成型。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到此为止的话,你顶多是个图书管理员,管理着偌大的知识库,却从来不使用。

听的时候很激动,想的时候很感动,合上书后一动也不动,人到中年时发来一声叹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过好一生,你需要“使用”知识!

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用”!

关于如何将知识内化并运用,你需要下面这篇文章↓↓↓

  • 别让“知道的幻觉”,毁掉你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富研社(ID:dontletmeplay),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有了4C,讲师再也不用担心课堂“凉凉”了

6点建议,让你在领导眼里“更靠谱”

为什么你的时间总不够用?不是因为时间管理,而是……

大船依然好掉头,看这家拥有11万员工的业界“航母”如何走向数字化

搜索更多有关“先把知识装在脑袋里 把知识装进脑袋总共分三步”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