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苏东坡写的关于月亮诗句:遥遥领先,月

人气:126 ℃/2024-03-26 20:07:12

斗转星移月圆月缺,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来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秋节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无限的遐想,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头顶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又被多少的文人墨客赋予了多重情感色彩。尤其是情感细腻且真挚的苏东坡,对月亮可称得上情有独钟。有数据显示,在他一生3000多首诗词中,“明月”一词就至少出现了100次,“月”出现的频率更是高达千余次,真可谓“遥遥领先”!细细品味,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心境,但始终传递希望之光。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广场拍摄的圆月(许传宝/摄)

一提到中秋,提到月亮,我们总会想起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文学家胡仔在他的《渔隐词话后集》中评论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由此可见其文学地位。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1076)中秋。当时,苏东坡因不合于新政,第一次出任地方官知密州,而弟弟苏辙则在济南,其时兄弟俩已有六七年未能见面。因政治上不得志,以及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苏东坡遂夜饮中秋,于微醉中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以咏月贯穿始终,虽然真正写景的只有“转朱阁,低绮户”这一句,但这并不是重点。而词的上片,抒情中带议论,下片议论中带有抒情,表现出苏东坡富于憧憬而又直面现实、由把握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自然观、人生观及人格美,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和积极的思想影响。其中,苏松坡更是借此向世人传达一种通达的人生观:现实人生尽管有缺憾,却依然使人留恋,让我们以对亲爱者的良好祝愿来弥补这一缺憾吧。

当然,这首词还有一个耐人寻味之处,就是苏东坡面对月亮的第一句话为何是“明月几时有”?“我要问一问老天,月亮你是什么时候存在的?”在今天,如果让我们来写月亮,那恐怕大多是写“月亮真好看”“月亮特别圆”之类的句子,但苏东坡却避开常规操作,直接向月亮发出灵魂一问。而该词的第二句依然也是很奇怪,“把酒问青天”——问完月亮后,苏东坡又拿着酒杯问天空:你是怎么把这圆月弄出来的?接下来,苏东坡又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们都知道,苏东坡因政见不合于1071年自请外放,1074年到了密州。因此,苏东坡前两句的发问,表面上问的是月亮和天空,实际上诘问的是他曾经所在的那个朝廷:自己被贬谪多年,又与弟弟多年未见,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不过,还得是苏东坡啊,面对自己曾经的是是非非和自己的种种不幸,他虽然表现出和我们常人一样的愁苦、矛盾,但并没有给自己系上心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所以我们也告诉自己: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时,我们学会化解心结,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浙江建德严州古城的圆月(徐昱/摄)

中秋月圆之夜如此思念弟弟,那兄弟相聚又当是怎样的情形呢?送神宗熙宁九年(1076)冬,苏东坡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东坡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这是7年来,兄弟俩第一次同赏月华,只不过此时已不再是“千里共婵娟”。苏东坡为此作有《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到中秋分外明,苏东坡在首句便及此意。但他并没有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清寒”则是苏东坡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传递出积水空明的感觉。而江天一色,月轮就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玉盘”似的。“转玉盘”的“转”字,不但赋予了明月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有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从整首诗来看,苏东坡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与弟弟的别情。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东坡在孤独与悲愁中往往都能化解悲愁,悲而不伤,自适自乐,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

▲北京石景山的功亭阁和圆月(李贺/摄)

在苏东坡的诗词中,咏月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念奴娇》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永遇乐》中“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洞仙歌》中“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西江月》中“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赤壁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后赤壁赋》中“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等。

事实上,苏东坡用月亮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诗词还真不少。比如我们不常见的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首诗作于1100年,即宋哲宗元符三年。由于政局的变化,苏东坡被允许从儋州(海南)返回内陆,而后被安置在广西的廉州。1097年,花甲之年的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的官职被放逐到儋州昌化军(今中和镇)安置。“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在写给友人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做好了终老海南的准备。没曾想,现在63岁了,自己还能够活着回去,苏东坡当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于是,在从海南岛渡海回往廉州的途中,他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在这里,“云散月明”比喻情况的好转。

从“九死南荒吾不恨”一句来看,苏东坡表达的不仅仅指到儋州的那四年经历,还包含着从京城贬惠州,又从惠州贬儋州的整个过程。这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饱含着苏东坡的人生血泪,不知有多少愁恨。但他却偏偏不说愁、不说恨,而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不仅不恨,还把贬谪说成是游历,而游历的奇情美景又是一生中最难得的。这样豪迈的情绪,简直达到了极点。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四十三中说:“当此老境,无怨无怒,以为兹游奇绝,真了生死、轻得丧,天人也。”的确,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却能够坦然以对、泰然而处,这正是苏东坡高尚磊落人格的最形象而又真实的写照。

▲四川眉山三苏祠内的苏东坡雕像(何建/摄)

人们咏月、赏月,是因为月亮给人带来光明、希望和思悟。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然而他却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心态面对生活。虽然苏东坡已逝,但他旷达无比的胸襟、善良淳朴的人生姿态、快意洒脱的生活智慧,却穿越千年,像中秋圆月倾泻而下的柔和白光,始终引领着我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我们爱苏东坡,不如说我们爱那样的自己。(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搜索更多有关“苏东坡写的关于月亮诗句:遥遥领先,月”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