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从陶渊明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素材,陶渊明

人气:353 ℃/2024-01-10 12:10:21

什么素材很旧?说起陶渊明,就是不与官场同流合污;说起苏轼,就是虽遭贬谪仍乐观豁达;还有爱迪生的灯泡,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优秀的人,善于从新的事物里看出玄机,能够从“旧”的人物身上找到新的角度。

前提都是,花了不少时间去阅读、积累、思索。

从大诗人陶渊明的身上,就可以找到新的角度。

一、陶渊明达观、洒脱

首先,诗句恬淡、明媚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其次,面对生死,乐观,坦然。

陶渊明为自己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诗中,他假设了自己死后的情况,可以看出他的生死观。

他说: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是,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

二、陶渊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拥有了宁静与平和

中华上下几千年,恐怕没有一个人的经历与陶渊明类似。他多次辞别官场,一生寄情田园,他的灵魂从不曾游离。

他二十岁开始游宦生涯,出任过州祭酒、州主簿、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等小官职,期间,他心系一方自在,多次打算告别官场。

陶渊明说自己“日月遂往,机巧好疏”。

时间渐渐流逝,他还是没有学会官场的逢迎取巧,岁月漫长,他没有期待。

53岁时,为了生计,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两个多月后辞职,从此离开官场,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此后,朝廷征召,官员提携,朋友劝说,他都没有出仕,如此决绝,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三、陶渊明教育孩子,不和人家攀比,没有病急乱投医,注重德行教育

陶渊明一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名句,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等等。

陶渊明自己不愿意为官,对五个儿子的未来有什么想法呢?

有人说,陶渊明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也许陶渊明并不这样认为。

首先,对儿子们的未来,他有一个大致的定位,积极进取,但不苛求。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长子陶俨,乳名阿舒;次子陶俟,乳名阿宣;三子陶份,乳名阿雍;四子陶佚,乳名阿端;五子陶佟,乳名阿通。

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陶渊明也有望子成龙之心,期待他们成才。

陶渊明29岁时,长子陶俨七岁。陶渊明在一首诗《命子》(也有说写于42岁,陶俨14岁,不管怎样,陶俨都没有成年)中写道: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

他希望陶俨为人温和恭谨,能效法孔伋,并达到那样的高度。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因而子思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他还说“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希望儿子能勤学苦读,成为栋梁之才。

关键是在《命子》的最后还有八个字: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意思是,如果不能成才,那就算了吧。

我们看一篇文章,不能断章取义。作为《命子》的最后一句话,这八个字显然很重要,它不是努力不成之后的故作豁达,而是初心本就如此。

所以,陶渊明的五个儿子能够得以自由快乐地成长。一首《责子》描述了他的孩子们生活的情境。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的大意是:自己年老了,身体不如从前,五个儿子都不爱读书为文;老大懒得独一无二,老二不爱学习,十三岁的老三老四智力不行,九岁的老五只晓得吃。自己也没办法,只能借酒消愁。

这首诗就是陶渊明的戏说之作,就像我们今天把自己的孩子叫“神兽”“讨债鬼”差不多,谁当真啊。

有人说,儿子不成器,陶渊明就写诗来抒发胸中的烦恼。如果陶渊明真的特别希望儿子成才,看到他们不用功,应该是一巴掌呼了过去,或者来个扫堂腿,退一步也是河东狮吼吧,那还有心情写诗呢。

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能体会得到,前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要跳楼,只是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被气坏了,如果她希望孩子考清华北大而孩子不争气,那不把孩子丢楼下了。

其次,陶渊明更重视品行的教育。

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纂的《昭明文选·陶渊明传》中讲到一个小故事:

陶渊明去彭泽县任县令,没有让家人跟着一起去,就从县衙里挑了一个仆人给儿子们,并写信让儿子们要勤快点,仆人只是去帮助他挑挑水砍砍柴的,不要让人家太辛苦,仆人也是人,也是别人的儿子。

这是让儿子懂得尊重他人,心怀善意。

在经历过一场病患后, 陶渊明50多岁时,他给五个儿子写了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有点临终遗言的意味。

家书里,他希望儿子们和睦相处,兄友弟恭,“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现在每年都有学不少生轻生,有有正常家庭的孩子犯罪,不管是什么直接原因,应该总有家庭教育的原因。

再者,陶渊明愿意和孩子们沟通。

在家书《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说:

僶俛( mǐn miǎn :努力 )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他说:我努力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让你们从小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你们年纪尚小,家里又穷,什么时候,你们不用自己打柴挑水?我一直挂记在心,但我又能说什么呢!

50多岁了,陶渊明已经决心不再出仕,虽然日子过得艰辛,但他并没有把

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愿意做的事强加给孩子,反而是对儿子们是怀着深深的愧疚。这是心灵的沟通。

他也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辞官回家时,看见“稚子候门”,他欣喜万分,然后,他“携幼入室”,幸福得不得了。这是行为的沟通。

之前很郑重地以书信的方式让儿子善待仆人,这是语言的沟通。

我们有多久没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了?或者,从来没有?

至少,那个被儿子杀死的妈妈没有,那些不管是因为什么具体原因跳楼了的学生的父母没有。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陶渊明应该是快乐的。临终前几个月,他写了《自祭文》。

他说,春去秋来,日出日落,汲水,砍柴,耕田,培土,育苗,繁殖,看书,弹琴,晒太阳,濯清泉,这样的日子,就是上天赐予的吧。

搜索更多有关“从陶渊明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素材,陶渊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