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人气:356 ℃/2022-07-30 05:07:52
【导读】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中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2.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

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知道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 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掌握简单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总结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 通过学习机械能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和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教学仪器】

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 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 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教师评述:对!刘翔用他的速度征服了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你又能发现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 活动:投掷乒乓球

教师:请每一位同学从实验盒中拿出一个乒乓球——全体起立!——目标,老师手中的气球,我们比比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命中!预备——发射!

好,请认为刚才命中目标的同学举手。请你来谈一谈,你是如何判断你的乒乓球命中气球的?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学生回答:物体都对另一物体做了功,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生讨论事例的共同点,引出探究的主题——各种形式的机械能

二、新课讲述

1.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教师提问:之前的活动中,扔出去的乒乓球落到地面后又会弹起,请同学们想想,除了动能,还有哪些形式的机械能呢?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2.我们来研究一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单摆实验演示视频。

A.学生观察并分析单摆来回摆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升: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初中物理机械能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物体下落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通过实验探究摆球摆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弹簧振子振动时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再通过其他一些机械能转化实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和意义。最后自主学习有关风能和水能的利用,了解动能和势能及其转化的综合应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能”,认为“能”是一种很有用的东西,对“能”很有神秘感。通过上一节“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对“能”的概念和“能”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各种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各种机械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对学习机械能的应用以及有关“能”的深入学习有很高的期待。这一节课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联想到它们的转化,再由转化到综合应用,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难度不大。

三.教学目标设计: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能举例说明;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了解动能和势能及其转化的一些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经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经历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联想、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经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精神。体会物理知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四、课后体会:

能量的学习在初中物理阶段,具体的学习内容首先从机械能知识出发,机械能的知识较为浅显,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吸收。

机械能跟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生活常见到关于机械能的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时,学生直观地观察或随时就能做出演示实验。这样,分析能量转化时,就不再抽象,而是直观再现。把抽象的能一下子变成了信手拈来的贴切的知识。使得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从科学的角度,学生学懂了新知。从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受到了价值观和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从青少年阶段懂得节能,懂得爱护环境,有了低碳意识。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