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优质教学设计

人气:267 ℃/2021-04-30 23:45:46
【导读】 水调歌头优质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欢迎阅读。1教学目标:知...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欢迎阅读。

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

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并背诵本首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全文。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东坡的故事)

2、听读正音

①活动一:大家来找茬

欣赏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找出其中读音不正确的字。(追星教育)

②听老师配乐朗读

③一读: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

3、整体感知

①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片: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片: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③二读: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有板有眼

4、欣赏品味

①活动三: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

示例: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②三读:学生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要求:有情有味 ③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5、拓展延伸

在黄州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儋州写下“海南万里真吾乡”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7、作业布置

①背诵并默写全文

②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

8、熟读成诵(我相信,我可以!我自信,我成功!)

有时间可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唱歌、朗读)展示

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层次:

一、 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赏析字词,理解词义;

三、 把握脉搏,读懂词情;

四、 加深体悟,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积累了哪些写月亮的诗词?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思乡怀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诵读品味

1.老师范读本课,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2.学生自由读本课,要求(①读准字音: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注意阙(què) 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让学生亲自看到老师用声音、用奔腾的激情重现词的形象,让学生受感染,让学生跃跃欲试,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词的里面,感知词的内容。)

3.齐读单个读结合,要求:读准节奏、了解词语的意义。

⑴、解释加点词。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早晨)

2高处不胜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 (哪里像)

4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5 千里共婵娟。(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 (遗憾、失意)

(这几个词是古今异义的词,有必要在理解全词意思之前提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扫清文字障碍。)

⑵读准节奏:丙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读把握节奏 :“语气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押an韵。

(每次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读得顺的基础,这是为后面意读作铺垫。)

三、感悟词的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下注解,小组讨论整首词,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词序颠倒的要把它理顺。有困难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解决。

① 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

②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什么事?

——欢合 晴圆

④谁“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这题比较灵活,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不一定是老师想到的地方,便于老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词的难点,给学生内化的时间,也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读,理解词内容后男生配乐朗读。要求: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朗读重音提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学生在理解词意思的基础上,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第三次读课文,这次读的要求要高一些: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为下面的情读作铺垫。)

四、赏析课文

1、赏析字词

⑴:“欢饮”、“大醉”怎样理解?

——欢饮:尽情的饮或痛饮。

大醉:作者面对浩洁的圆月,触景情,怎不思绪万千。为求得自我解脱只有举杯消愁。虽痛饮达旦,喝得大醉,也难解心中的愁结。也正因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间交织一起的离奇想象变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后吐真言显得贴切自然。

⑵: 为何说“兼怀”,除了怀子由以外,还怀什么?

——怀恋亲人之情,更主要的应是怀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情。 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真的不如人间吗?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

恐惧、勾心斗角政治斗争让他心寒

作小官轻闲自在 忧郁无奈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应是天上人间都不如人愿

(赏析字词这三小题的设计,意在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近苏轼,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和状态,他主要抒发的情怀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下面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铺路搭桥。)

2、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沉思 忧郁无奈 双重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 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多遗憾

4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