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母课堂的心得体会

人气:392 ℃/2023-03-24 06:32:55
【导读】 读父母课堂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父母课堂》书中有教育大家对教育的科学引导与忠告,有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鲜活的事例,下面是带来的,欢迎查看。一:初读《父母课堂》是我一次在单位值班的时候。孩子其实早就把书带回家,并非常诚恳地告...

《父母课堂》书中有教育大家对教育的科学引导与忠告,有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鲜活的事例,下面是带来的,欢迎查看。

一:

初读《父母课堂》是我一次在单位值班的时候。孩子其实早就把书带回家,并非常诚恳地告诉我,妈妈你一定要好好地看啊。可是自己总是工作太忙,家务太多,并未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在单位值班能安静地让人完全放下平日里的一些心事,静下心来翻看起这本书来。谁知这一看,让以前总是难挨的时间竟如流水般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完全被这本书吸引了。

书中有教育大家对教育的科学引导与忠告,有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鲜活的事例,自己在阅读的同时不禁对照自身对孩子的教育,思考在教育上是否存在着不足与问题,是否与专家的观念不谋而合,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否适合孩子自身的特点,会对她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最喜欢书中“父母忌语”和“孩子心声”这两个版块。虽说篇幅不大,但正如书中所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父母对孩子心灵的保护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可能自己的一句习惯语,却让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正如书中所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要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心里”。怎样走进孩子的心里呢?那就是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太多的时候,我们以父母自居,对孩子严加指责,忘记了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尊严;太多的时候,我们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却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标准。因此,身为父母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与孩子平等沟通,理解他们、信任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从心底里都想成为一个好孩子。

这是我读第一本《父母课堂》的一些心得,其实思考的远不止这些。我想以后我会期待着孩子从学校带回来每一期新的父母课堂,我想我会与这本书成为朋友,从那里学到更多的有益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

新的一期《父母课堂》,新的体会。这些天读了新一期《父母课堂》,颇有一些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

很喜欢这一期的几篇文章。读完《都是过度辅导惹的祸》一文后,感触良多:可能大多数的家长都和文中的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甚至有的家长还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神童。让小小年纪的孩子没有了自己的自由和空间,每一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让他们忙得团团转;在品行教育、道德素养上也严格要求,希望他们做得近乎完美。在这如此高压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童真,甚少的快乐;除了学习,其他的生活技能都不会;思想压力也是很沉重的。就如文中的晓慧一样,当压力过大时,她要寻找另外的方式发泄,就变得爱撒谎了、爱讨好人了,甚至还偷东西。学习上也因为过度的紧张,越想学好可越学越糟。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再读读《父亲老舍给予我足够的成长空间》一文后,心中豁然开朗!老舍先生,著名的文学家。并没有像现在的家长一样要求孩子要强过自己,他甚至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要继承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在孩子小的时候,主张孩子“宜多玩耍”。这不是说,应该把孩子们的童年还给他们吗?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有好多的同伴,有好多的游戏,满世界的自由奔跑。现在的孩子呢?独生的家庭、甚少的游戏、繁重的学习,偶尔的空隙也只愿意坐在电视或者电脑前。孩子长大了,用平等的心对待他们。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平等的对待,同样的互相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找回平常心,给孩子营造常态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他一个希望,这种力量会促使孩子更好得发展!

一天,听见一位妈妈和孩子在电话里交流。妈妈因为工作忙,好几天没有辅导孩子功课了。于是,天天一通电话,问问学习和生活。妈妈用最温柔的声音和与朋友般交谈的语气和儿子说着话,最后许诺改天带他出去玩耍。回家后,我也学着那样语气跟我儿子说话。他大吃一惊:“妈妈,你今天怎么了?”“我这样温柔的对待你,不好吗?”我有些失望地问,“不是不好,你这样不是你的常态,我很不习惯。其实,只要您每天不要大声的吼我,用平常的语气就好了。我也会更听话的。”我的心在那一刻咯噔了一下。原来,因为我平时较为严格的要求,已经在我儿子小小的心里烙下了凶恶的印记。

三:

很高兴能来到包钢二十小家长课堂接受专家的指导。

通过这次专家的讲解指导受益匪浅,发现了自身教育孩子的许多不足缺欠之处,能够及时的修正。

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中“德”教育为根本,因为“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的灵魂,无德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古代的孔子就倡导以德育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他的弟子言传身教,乃至世人影响颇深,甚至衍生出儒学研究的课题。孩子呱呱落地第一眼看见的是自己的父母的微笑,听到的第一声是父母热切的爱的召唤。孩子在自己身边健康的成长同时深受为人父母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言传身教,按照父母的生活习性、思路学做人。孩子品德的好坏形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表现在社会。学校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专门教师进行全面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德”为重,“才”为辅,让孩子心里健康,道德品质好,去适应社会和学校,为孩子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基础和环境,为其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

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做人,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和面对人、事、社会,知道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做事情要有恒心、毅力、自信心,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困难面前“我能行”,积极面对,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探索精神,谦虚勇进。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诚实守信,责任心强,知错就改,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

我的孩子刘博盈一直有个胆小,遇难而退的心里,往常我一发现就比较急躁,不断的对孩子指责训斥,孩子只是低头不语,反而我发现孩子更胆小,通过这次老师的指导,我首先试图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以缓和的态度,耐心的讲,,我们和老师教你知识文化,变得更聪明,掌握丰富的知识,等长大了才能做你现在心中梦想的事情。孩子看到我的态度改变了,随着她面对一心些困难也有了一些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我很欣慰。

l、自理能力。《生活与劳动》中编写了“整理书包”、“整理床铺”、“钉钮扣”、“折叠衣裤”等有关培养自理能力的内容,这些课程教学在学校,但大量的实践必须在家里进行,如果没有孩子父母的指导、督促和严格要求,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育人的实践告诉我们,父母包办代替过多,往往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阻碍孩子的成长。父母要以长远目标为重,孩子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2、家务和公益劳动。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劳动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条件;从最低要求看,劳动是每-个人的谋生手段,一种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生活与劳动》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编写了“洗碗筷”、“红烧猪肉”、“铺路填坑”、“秋收劳动”等内容。这类课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在讲授目的意义、相关知识、操作的基本方法、步骤提出相应要求的同时,只能作示范性的操作或组织一般性的实践劳动。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视劳动为美德,熟练地掌握家务和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坚持不懈的指导督促,逐步养成和掌握。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管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井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他们成为爱劳动,对劳动怀有一种光荣感和亲切感的好孩子。

3、动手能力。《生活与劳动》课中的手工工艺制作,如“编篮子”、“绣手帕”、“制作七巧板”等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占总课时的25%左右。中高年级占33%左右。这充分说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让他们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不但能丰富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一双灵巧的手,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机体充满活力,磨练他们顽强的意志。对手工工艺制作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意识。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动手,通过动手劳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会以创造的成果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4、卫生、生活习惯。一个人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反映了这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卫生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给他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又必须从小养成。《生活与劳动》课中的“看电视”、“不挑食、偏食”、“生活起居要定时”等课,明确地规定了看电视的正确姿势,每天入睡、起床的时间,饭前便后洗手,衣着整洁,勤洗头理发等等,这些规定和要求,学校在教学之后只能作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评比,平时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家里,孩子的父母亲眼目睹,清清楚楚。所以,父母的具体指导和及时督促胜于学校教师的教育,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