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励志爱国故事

人气:134 ℃/2021-07-26 07:58:19
【导读】 古代励志爱国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运就像掌纹,虽然曲曲折折,却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1:林则徐禁烟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俗称大烟。他们的目的,...

运就像掌纹,虽然曲曲折折,却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1:林则徐禁烟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俗称大烟。他们的目的,一是用******换取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2:苏武不辱使命

苏武是汉朝时候的一位官员。有一年,他作为汉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办事。不料,匈奴人违背诺言,不放苏武返回汉钥,扣留了他,还劝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说:“我奉国家命令出使匈奴,丧失气节就是污辱了使命,丢大汉朝的脸。我如果那样,还有什么脸见人!”匈奴人用刀威胁他,他索性把脖子伸过去,宁死不从。

匈奴人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顽强地活着。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放羊,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里待一辈子。苏武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代表着国家。他坚决不做有辱国格的事,宁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汉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节”一根长棍,上面挂着穗子,他一直放在身边,放羊的时候也拿在手中。天长日久,“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苏武在匈奴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汉朝。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人们的尊敬。

3: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4: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5:维护蒙汉友好的三娘子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为蒙古族当权者和明朝政府有矛盾,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双方的关系疏远了,传统的贸易往来也停止了。这样,明朝不安宁,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内地的产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响。

后来,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重新和明朝和好,服从明朝的统一管理,蒙汉关系改善了。俺答去世后,他的夫人三娘子掌权,更是坚持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在三娘子的促进下,蒙汉的互市贸易又恢复了。每当大集的时候,蒙古族百姓都到集市上购买和换取内地的丝绸、茶叶和各种生活用品,他们的皮毛等产品也是汉族商人喜欢要的。场面十分热闹。三娘子经常亲自骑马到集市上巡视,发现有纠纷的,都秉公处理,尤其注意保护汉族商人的利益。她还主动到宣化城,拜访明朝官员,交流情况,关系非常密切。明朝封她为忠顺夫人。遇上有的蒙古贵族想用武力侵扰内地,三娘子总是坚决反对,加以制止。

三娘子掌权时期,为蒙汉友谊做了许多好事,使双方好多年没动干戈,促进了民族团结。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