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什么是一国利率体系中的基准指标

人气:340 ℃/2021-11-30 03:48:43
【导读】 北京市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什么是一国利率体系中的基准指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引言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导向与推动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是制订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随着北京市产业迁移,工业不断迁出,原来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

一、引言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导向与推动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是制订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随着北京市产业迁移,工业不断迁出,原来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北京市急需重新选择主导产业,而选择主导产业离不开科学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本文拟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就此问题展开分析。

二、理论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主导产业最先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定义为“存在创新或利用新开发的资源且有利可图的可能性,并将表现出高增长率,同时带动经济体中的其他力量发展”。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增长率,而且能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排序的变化。此后,罗斯托又进一步总结了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主要的三种影响效应(罗斯托,1963):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但是这些效应本身却难以用精确的统计数据来说明,尤其是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换言之,如何科学客观地选择主导部门,依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以研究产业结构而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7)是明确提出主导部门选择基准的第一人。他提出主导产业选择有两条重要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比较生产率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时说明相对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比较生产率基准是以生产率是否上升较快作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生产成本下降也快,容易实现规模效益。由此可见,选择需求弹性高和具有生产率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不仅适合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综合考虑了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也不同于罗斯托的三效应无法用精确数据说明的特点,所以这两个基准的提出,坚实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也为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政府制订产业政策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1991)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另一项新的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进行了另一次重要完善。产业关联度是指不同的产业在投入和产出上的关联程度。产业关联度越高,对其它产业的带动越大,所以应挑选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重点扶持,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除了以上3项选择基准,赫克夏和俄林对李嘉图(1817)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所谓的“赫克夏一俄林定理”,即“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源自于这个国家利用了相对其他国家更加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所以要素密集度可以作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主导产业演进以及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对世界各国选择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不同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会出现差异。比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一方面产业结构跨度大,另一方面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这些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考虑。

国内的许多学者已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周叔莲和吴敬琏1979较早提出了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之后尹世杰(1980)又把优先发展轻工业概括为“建立轻型产业结构”。周叔莲和裴叔平1984主张要抓住成为主导部门的新产业,集中力量支持新产业的发展。杨治1985引进了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7)提出的“需求收人弹性基准”和“比较生产率基准”。同年,李悦1985提出了战略重点行业的两个选择依据:技术依据,即能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经济依据,即能影响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等。

进入21世纪后,又有很多国内学者将不同的基准引入到主到产业选择的体系中。张怡和石谦2001提出环境保护原则,钱雪亚和严勤芳2002结合迈克儿·波特的的钻石理论总结出四项基准:显示性比较优势、竞争力系数、市场占有率、就业吸纳率基准;其中首次引入就业吸纳率基准,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应当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关爱萍和王瑜2002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基准和环保基准,认为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投人要素的供给在较长时期内应具有持续性,以此保证主导产业不会因资源的枯竭而衰亡。郭克莎2003提出了适合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就业功能基准和可持续发展性基准,并对在我国制造业中的主要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排序。近几年更有学者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提炼出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如魏后凯(2006)年提出了6项原则,11项指标体系,6项原则包括产业规模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产业关联原则、技术进步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张同升(2008)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发展速度原则,并增加了6项指标,形成了7项原则、17项指标的体系。

三、北京重新选择主导产业的必要性

(一)北京工业发展的劣势

与其它省市相比较而言,在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方面,北京具有以下几方面劣势:

1.工业发展空间有限

与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等邻近地区相比,目前北京已难以再提供大片的廉价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价格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使北京在工业发展方面失去了比较优势,制约了北京制造业的发展。

2.发展成本较高

北京土地、工资和生活费用较高,成为限制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如北京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较高的发展成本,必然影响到产品竞争力和赢利空间,较难吸引工业企业进入。

3.产业配套能力差

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北京及周边各省市配套能力相对较差,且现有的主导产业与北京的总部经济和研发优势脱节,京津冀三地之间互相竞争,各自独立发展,缺乏区域一体化、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