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学论文

人气:142 ℃/2021-09-08 06:41:24
【导读】 浅析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论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及社...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论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及社会心理学转变策略》

【摘 要】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非认知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耐挫力,还影响到教育的成效。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中缺乏正强化,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低,对学习成败错误归因,加之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不良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为转变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强化和劝说学生,发挥群体规范作用,学生自身要通过角色扮演、正确归因等端正学习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成因;转变策略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张上的黄金时期,很快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但这并没有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反而使得大学生的素质遭到社会质疑。究其原因,首先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由于扩招过快,教育资源的增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加之管理力量分散,因此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肯定有所下降。”[i]其次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比如说迟到、逃课现象严重,对待学习无休止拖延……可见,当前大学生“混学历”、“混学位”的消极学习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而学习态度作为学习活动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其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教学效益;还关系到学生的耐挫力和学习效率,如心理学家麦独孤研究证明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起促进作用。为此,笔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转变策略,希望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二概念界定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在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ii]不良学习态度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娱乐超过学习、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等。

二、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

1、学校学习氛围不浓厚,周围同学学习态度散漫,导致从众和模仿行为出现

很多大学扩招是建立在降低分数和标准的前提下,这就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加之大学环境自由,娱乐设施齐全,社团组织繁多,使得一些学生本末倒置,娱乐超过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到身边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散漫,为了“融入”集体,并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免去被人孤立的危险,于是一些同学出现从众心理,也形成了不良学习态度。同样,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也可以解释态度的形成,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通过模仿周围同伴而习得的。若是同伴学习态度散漫,那么长期的相处也可能会习得不良学习态度。

2、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致学习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适当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提高学习效率。但学习动机的产生必须要同时具备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外在诱因,因为学习需要不仅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和基本动力,而且是学习内驱力产生的基础;而外在诱因则能激起有机体的活动。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良学习态度,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学习需求,而外界又缺乏某些诱因,这就致使其学习动机不强,形成散漫学习态度。

3、成就动机低

成就动机是在个体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重要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iii]由于成就动机是后天获得的,它源于学生的成就需要而非受缺失性需要所驱动,故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其他动机更有效。相关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具有以下作用:其一,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潜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其二,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并获得学业成就;其三,当面临学习困难时,仍然态度积极,迎刃而上。当前一些大学生为了避免学习失败以及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于是就选择降低成就动机,而较低的成就动机又导致其缺乏认真学习以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就出现不良学习态度。

4、对学习成败进行错误归因或消极归因

归因简言之即为根据相关信息推测和判断行为原因的过程,通过归因人们可以预见事物,并形成一系列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与其原因相联系的观念和理论,从而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同样,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自我归因可以预测其学习动机,错误的归因会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端正学习态度,如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为能力和努力,那么这将增强其学习动机;若把成功归于运气,就会重演“守株待兔”的悲剧,从而使学习动机减弱,学习态度消极。

当然,学生对挫折消极归因也会对其学习态度的端正和个性发展产生不利冲击。按照韦纳的观点,只有将成败归因为内在的、可控的因素才是积极归因,反之则为消极归因。若学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运气不好,或试卷难度大,就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形成学习无助感,不敢再尝试,从而就消极对待学习。总之,对学习挫折的错误或消极归因都会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

5、学习过程中缺乏正强化,或是存在不愉快的情绪性经验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证明,行为和态度的习得是建立在强化的基础上。如果人们对于某种对象的态度得到了积极的强化,则强化所产生的愉快情绪就会使得该态度加强;反之,若强化是消极的,那么人们将会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消极态度。针对此,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还指出,无论是直接强化还是替代性强化都能发挥功效。可见,如果自身认真学习,或是看到他人认真学习却没有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就会刺激产生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绪经验,从而使其学习态度由端正转化为消极。

三、社会心理学转变策略

一外在层面

1、教师要及时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强化,并帮助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削弱消极情绪体验

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形成都与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有关,要转变大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可以采用强化手段。比如说,当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出勤率增加,上课积极与老师互动,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通过相应措施来对其端正的学习态度进行正强化,这时学生就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学习态度也会得到稳固。反之,教师则要及时警告,并与大家协商制定相关的惩罚条约,这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学生认识到自己需要端正学习态度,更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相关研究证明,有些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是因为他们曾经多次在学习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体验状态下的结果。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但要鼓励,更要创造相关教学情境,让他们获得成功,并对学习形成积极情感,这就可以削减甚至消除对学习的消极体验,并利于不良学习态度的转变。

2、发挥榜样作用和群体规范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必然与他人和群体发生一定的联系,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形成,同时群体的性质和规范也对个人态度的形成产生影响。要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可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通过其所获得的学习成就来影响周围同学,使得周围同学也转变学习态度以追求学业成功。此外,更有效的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影响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当个人认同群体时,群体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容易导致群体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压力,从而促使自己选择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和态度。学院可以弘扬严谨、踏实的求学作风,并针对同学们的表现,定期在班级间开展“创先争优”的学风评比活动,这就会使得部分大学生为了融入集体而主动转变不良的学习态度。

3、通过劝说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劝说作为转变态度的一种较常用方法,其是指劝说者通过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来学习态度的支持性或非支持性论据,使学生获得与劝说者要求的态度有关的事实和信息,以转变原来的学习态度。[iv]霍夫兰认为,态度改变的程度和劝说效果主要由说服者、传递的信息、被说服者和情境这四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所决定的。为增强劝说的有效性,首先劝说者要具备使学生信服的权威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次是劝说的信息要与学生已有的学习态度间存在适当差异,因为信息的差异性是促使态度改变的压力,还有劝说信息要能唤醒大学生的情绪,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还要选择适当的情境,并注意弱化学生的自我防御倾向,避免命令式的要求,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总之,合理有力的劝说能使学生认识到不良学习态度的危害并及时作出转变。

二学生自身的努力

1、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

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想实现学习态度的转变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并力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这就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此外,成就动机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动机,那么要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就必须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效能感,消解学习情境中已有的习得性无力感;也可以在班级中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并发挥榜样作用等。这有助于学生主动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扭转消极的学习态度。

2、学会正确归因

笔者在阐述大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成因时就强调了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要实现不良学习态度的转变,需要相关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并能对学生的归因做出及时反馈。比如说,当学生把失败归为能力不足时,教师就应该对其归因进行纠正,让其认为是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并为其提出改进建议,这就能让学生重新树立对学习的信心,并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之。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改变人们态度的好办法,因为每种社会身份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体在扮演某一角色时,其或许就会对一些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并改变曾经形成的态度。某些大学生总是喜欢逃课或抄袭论文,那当他扮演大学教师的角色时,每天面对学生的低出勤率、上课玩手机、论文抄袭等情况时,他就不仅能认识到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更能明白自己散漫的学习态度给教师带去的不便,这时他就会感到惭愧,并对学习态度作相应调整。总之,相关角色的扮演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i]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5-8.

[ii]廖嗣德.学习态度浅析[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iii]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224.

[iv]刘贤利.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有效方法[J].淮南师专学报,2000,23.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冯维 主编.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承芬,马广海.社会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5]邵婉如.关于大学生如何改变学习态度的几点思考[J].教学反思,200132.

[6]刘贤利.改变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有效方法[J].淮南师专学报,2000,23.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