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阅读答案

人气:112 ℃/2022-09-01 12:01:18
【导读】 塞鸿秋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塞鸿秋》是首咏情曲,立意新颖、风格诙谐。奇绝妙绝的比喻使作品机趣横生。这更使得此曲生动有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鸿秋》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塞鸿秋》周德清 原文阅读长...

《塞鸿秋》是首咏情曲,立意新颖、风格诙谐。奇绝妙绝的比喻使作品机趣横生。这更使得此曲生动有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鸿秋》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塞鸿秋》周德清 原文阅读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塞鸿秋》阅读习题

13.“正宫”是这首散曲的宫调,“塞鸿秋”是 。根据这首散曲的字数和构成特点,它应属于散曲中的 。2分

14.以下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纵目万里长江,放眼淮上远山。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

B.三四句远眺江帆和山泉,使用比喻,以工整的对偶叙述,带着分明的动感。

C.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D.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15.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动静写景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塞鸿秋》阅读答案

13.曲牌名;小令。每空1分

14.B3分

15.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1分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1分动静变换,形成错落有致、姿态万千的浔阳山水秋色图景。1分

《塞鸿秋》阅读赏析

傍晚时分,秋风徐徐地吹来,令人感觉全身透凉,舒服又惬意。周德清刚吃完晚饭,肚子饱得难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进消化。

于是,德清来到浔阳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事物,总觉没法尽兴。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何不登上浔阳城楼,纵目远眺万里长江呢?黄昏景总是美丽动人的,得赶快登高临望抓住一景一物,饱览祖国河山啊。"于是德清就向浔阳城楼走去。

这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写景即兴之作。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七种景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又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图。

开篇伊始,气势不凡: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

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塞鸿秋》阅读注释

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