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故事3个成功者的故事

人气:376 ℃/2022-02-10 07:15:48
【导读】 创业的故事3个成功者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的故事。创业的故事1:北极狐养殖一年赚了百多万赵红芳今年37岁,家住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新桥村。由于厌倦了...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的故事。

创业的故事1:北极狐养殖一年赚了百多万

赵红芳今年37岁,家住江苏省金湖县陈桥镇新桥村。由于厌倦了土里刨食的苦日子,从2000年开始,她的丈夫梁晓军就开始创业。然而事事不顺,贩粮食被人骗走了几万元,养鸡遭遇鸡瘟,养鱼又遇上水灾。几年下来,他不仅把积蓄赔精光,还负债4万元。******绝望的梁晓军对创业彻底死了心,在村里走到哪儿都感觉抬不起头来,整天昏睡。

赵红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在翻阅丈夫订的养殖杂志时,被一条消息吸引住了:“狐狸皮、水貂皮、波斯羔羊皮一直是裘皮制品的三大支柱原料,堪称‘软黄金’。在全世界9大种狐狸中,以毛绒细密的北极狐最为出名,其皮毛比北极熊的还保暖,而且色泽亮丽、皮质柔韧,以此为原料制作出的大衣、披肩、床具等,一直是走俏国际市场的奢华商品。”

这条消息令赵红芳怦然心动,想养殖北极狐。她的想法却遭到丈夫的坚决反对:“我一个男人搞养殖都没成功,你好好在家做饭带孩子吧!”性格倔强的赵红芳被激怒了:“难道女人事事不如男人,只配操持家务,我偏要做给你瞧瞧!”

经过多方咨询,赵红芳得知,北极狐原本生活在欧美洲最北部的野外寒冷地带。近些年来,我国虽然有人靠养殖这种特殊动物发了财,但他们都是东北、内蒙和河北等地的养殖户。而她居住在气候温热的南方,能养好喜欢寒冷气候的北极狐吗?打听到河北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北极狐养殖基地,她向娘家人借了些钱前去考察。

在河北怀安县,赵红芳第一次见到了被誉为“雪地精灵”的北极狐,它通体雪白、轻盈灵动,十分惹人喜爱。当天正赶上皮革加工商来收货,老板以每张780元的价格,售出150多张狐狸皮,共收入了12万元钱。这让赵红芳惊讶和羡慕,她和丈夫辛苦种地一年才能挣到三四千元。

赵红芳决定留下来,边打工边学习养殖技术。

一开始,养殖经验丰富的老场主还对赵红芳有所防范,后来被她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打动,他向她传授了不少养北极狐的“独门秘笈”。临返乡时,赵红芳用2万元钱在这家养殖场买了12只白色的北极狐。

见妻子把狐狸仔都买回来了,梁晓军只能默许。由于小狐狸价格不菲,赵红芳将其自然视若宝贝。为防止它们跑丢,她干脆把它们关在屋子里养。

狐狸身上的狐臭很重,赵红芳在河北饲养了几个月狐狸,已经适应了那种怪味。但与北极狐同居一室的丈夫和女儿却苦不堪言,在刺鼻的气味中,两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梁晓军和赵红芳大吵了一架,说狐狸如果不搬家,他就搬走!

赵红芳只好将12只北极狐赶到了屋后空地上,用栅栏围起来养。原本活蹦乱跳的小家伙们很快变得无精打采了,有的甚至不吃不喝。几天后,就有4只北极狐死了。

赵红芳既心疼又着急,想到自己在北方打工时曾经有过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些北极狐会不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找到答案:北极狐最喜欢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气候,一身厚厚的皮毛是它们御寒的“宝器”。而被她“南迁”到江南的狐狸们却要承受夏末的高温,自然不适应。

为了帮北极狐降温消暑,赵红芳多喂狐狸喝凉水,但收效甚微。北极狐身上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南方多雨,地面湿气大,狐狸的毛皮中渐渐滋生了寄生虫,从而导致皮肤病,皮毛变差,有的狐狸身上甚至出现一块块脱毛。赵红芳束手无策,梁晓军建议给它们建个凉爽的窝。一番思索后,赵红芳把北极狐的新房选址建在树荫底下。为了让狐狸离开潮湿的地面,她搭建了距离地面50厘米的网状笼子。这样既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也能让狐狸的粪便直接排到地上。地面铺上了水泥,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冲水,既为笼中的北极狐降温,又能清理粪便。北极狐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过得舒适,渐渐恢复了活跃。

赵红芳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想到,两个多月后,它们身上的绒毛依然稀稀拉拉,和北方饲养的北极狐丰厚的皮毛有着天壤之别。养狐狸看中的就是其皮毛的经济价值,如果皮毛不好,她将前功尽弃。赵红芳想到:北方的寒冷气候可以刺激北极狐的毛囊生长,只需喂很少的动物性饲料,它们就能长出优质皮毛来;而南方气温高,不利于皮毛生长,能不能通过增加饲料中肉类的比例,来改善北极狐的皮毛质量呢?

江苏金湖县位于洪泽湖附近,鱼产丰富,鱼虾正是狐狸喜欢吃的动物性饲料。赵红芳开始大量收购当地人不屑一顾的小杂鱼,掺入饲料喂北极狐。肉食增加后,北极狐的皮毛还真丰厚了一些,但仍然不像北方狐那样皮毛浓密、油亮。这样的皮毛在市场上仍卖不出好价钱。

一次,赵红芳在省城宠物市场闲逛,见小猫小狗的皮毛都光亮又丰厚,她当即缠着宠物店老板请教秘诀。原来,老板给宠物喂食猪肉皮。因为肉皮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胶原蛋白,对猫狗来说,有利于沉积皮下脂肪,提高毛皮的光泽度。

赵红芳马上如法炮制,把猪肉皮和小鱼虾煮熟以后,与碎玉米、青菜混合成饲料喂养北极狐。而且通过自己的摸索,她还在饲料里添加了一些植物油,因为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已北极狐食用后也能提高皮毛光亮度。

虽然北极狐的“伙食”又是海鲜又是肉皮,但成本并不高。肉皮和小杂鱼在市场上很少有人要,每公斤约4元钱。每只北极狐从小长到大所需的全部饲料费120元左右。

通过对饲料的精心调配,赵红芳弥补了南方养北极狐在气候上的不足。吃了这样的营养大餐后,北极狐的皮毛果然渐渐变得光亮而丰满。

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养殖技术后,赵红芳决定把事业做大。2007年3月,她把卖第一批皮毛所得的钱,以及向自己哥哥借来的3万元,全部用于购买狐狸种,以此扩大繁殖规模。而且,这次她还增加了蓝狐、赤狐和银灰狐等品种。

北极狐每年可繁殖一次,一般每胎5~8只。两年后,赵红芳养殖场里的北极狐已经繁衍到了200多只。一进腊月,她和丈夫脸上都挂起了笑容——北极狐可以打皮了!一张白色狐皮可卖1000元,一张杂色狐皮能卖七八百元。当年,他们卖出180张狐皮,获得15万元。夫妻俩很快还清债务,并再次扩大了养殖规模。

由于我国的裘皮加工企业大多分布在南方,2010年8月,赵红芳就近与苏州两家裘皮制品公司提前签订了供货协议。当年冬天收获狐狸皮后,由于绕开了中间商贩,她的狐狸皮卖出了更高的价钱。

这一年,夫妻俩建起了村里第一幢双层小别墅。见赵红芳从“北狐南养”中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纷纷在她的引导下养起了狐狸。随后,她还开通了免费养狐热线,为各地的创业者提供技术援助。

2011年3月,赵红芳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在家乡成立了狐皮制品加工厂。她收购村民产的狐狸皮,加工成披肩、围巾和汽车靠垫等质量上乘的皮革产品,远销到杭州、上海和北京等地。一条白狐披肩,批发给经销商的价格1500~2000元;做得栩栩如生的北极狐标本,可卖三四千元。

充分挖掘出狐狸皮毛的价值后,赵红芳又有了新的想法:每年养殖户都要扔掉大量的狐狸肉,如果能把狐狸肉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虽然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关于促进野生动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包括狐狸在内的54种人工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经过卫生部门鉴定许可,可摆上餐桌。但人们都是为了取皮毛而养殖狐狸,狐狸肉没人愿意吃,因为它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向专家请教后,赵红芳得知,狐狸肉的怪味来自它的臀部,因为它的臭腺就长在此处。她把狐狸臀部的肉去除,而且在加工前用水长时间浸泡狐狸肉,然后再用料酒来烹调,即可使之变得美味可口。

从2011年6月开始,赵红芳把狐狸肉卖进了一些宾馆、酒店和中餐厅。去除了异味的狐狸肉鲜香四溢,并且很有嚼劲,如今已经成为许多饭店的招牌莱,颇受顾客们的青睐,每公斤售价高达五六十元。

目前,赵红芳的北极狐养殖规模上千只。除了狐狸皮毛加工、销售狐狸肉之外,她还对外销售狐种,三者相加,每年的纯收入不低于100万元。而更令赵红芳感到自豪的是,在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同时,村民也跟着走上致富路。她先后获得了金湖县“创业女状元”、淮安市“十大致富能手”和“全国致富明星”等荣誉。

创业的故事2:走出“象牙塔” 风雨创业路

25岁的杨建军坐在他小小的办公室里,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老板”。没有穿光鲜笔挺的西服,只是简单的T恤,言谈间却又给人以踏实干练的感觉。“大学生毕业创业当老板,没有外人想的那么潇洒,每天一大堆事情要亲力亲为,不过这也是创业的乐趣吧。”杨建军说。

大学毕业后,杨建军起先按父母意愿到公司上班,但8个月后,他辞职了。“趁还没结婚、有冲劲时,一定得干点事情。”杨建军说。在高中、大学期间,杨建军曾在学校做过小生意,这不仅让他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也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

在国内大学生创业搞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食品行业时,杨建军发现,专业的家电清洗在市区存在着市场空白,一般的清洗工人都是“打游击”的个体户,且不注意服务质量。在口袋里只有800元的情况下,杨建军找亲朋好友凑足5000元,创立漳州市丑小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供清洗空调、抽油烟机等家电保养服务,并建立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让客户可以在网上下单。很快,“丑小鸭”在市区的家电保养服务行业占据一席之地,高峰期一天能清洗50台家电。“‘丑小鸭’干的都是同行没做过的事,这也就是我得以成功的一个基础吧。”杨建军说道。

同样闲不住的,还有即将上大二的张小新。说起他的名字,不仅在市民中,即便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中,知名度并不高。但说起漳大版《南山南》、“春秋赞果”公众号,想必是十有都听说过。

学计算机专业的张小新,总说自己是个“技术宅”。若按专业对口,以后也许就是个程序员,但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并不适合他。

满脑子创意的张小新,大一刚入学就决定建立一个面向大学生的生活服务平台。来自泉州的他,初来漳州上学,人生地不熟,可他选择的第一个业务是卖水果。“刚开始,货源都不知道从哪找起。为了找好的货源,我连南靖、龙海都跑过,最后辗转找到漳州水果批发市场,随后一家一家讨价还价,才确定了供应商。”张小新说道。

从卖水果起步,如今张小新的“春秋赞果”O2O平台已经积累了八千粉丝,业务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各个方面,同时他也成为微豆全国高校自媒体联盟成员之一。张小新说:“从联系客商,到做宣传、管理团队等,创业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问题,完善自己的过程,而我享受这个过程。”

主营活动策划和动漫周边开发的新羽科技有限公司,由3个大一生和1个大三生组建。“刚开始合作方不太相信我们这样年轻的学生团队,我们只有不断沟通,然后用行动证明自己。”团队负责人吴旭辉说。

有一次在万达金街举办动漫展,活动开始前合作方的负责人突然变卦不让办了,这让创业初期的他们十分被动,最后多方沟通、解释,活动才顺利进行。“那天的活动最后获得好评,结束后当我站在舞台上,感觉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创业当中的成就感和伙伴们的相互扶持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原因。”团队成员林少阳说。

与新羽科技有限公司相似的,还有专卖野生菌类、菇类的“菇菇家”。“菇菇家”由大学生创业者陈文清跟好友王莹一起创立,目前产品已进入漳州各大素菜馆的餐桌上。

“一开始在网上开店,为了打开线下市场还去摆过摊。”王莹说,一开始什么都不懂,摆摊秤都没带,又刚毕业,脸皮薄,也不敢吆喝。“创业有很多困难,我们彼此鼓励。同时我们也得到了许多帮助,比如第一次摆摊,旁边卖东西的阿姨借秤给我们,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这几年,我市陆续建立许多创客空间,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很多帮助。

大学生创业者黄爱玲,今年一毕业便组建了自己的盛琳文化传媒公司,并入驻龙文众创空间。“进驻之后,空间为我们免除了场地租金和服务费,帮我们对接技术团队、营销团队等,举办分享会,同时内部也会互帮互助。”黄爱玲说。公司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时,区科技局帮盛琳文化传媒公司减免不少费用,平常到工商局办理一些业务也能享受绿色通道。

“大学生创业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上的局限,政府和创客空间对我们的进一步帮扶,是很重要的。”黄爱玲表示。“丑小鸭”创办人杨建军表示,在创业的每个阶段,他都会将自己的目标一个个写下来,有计划地去完成。“创业想法很重要,但做法更重要。很多创业失败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杨建军说道。

创业的故事3:昆明90后小伙当“绣郎” 创业“施针”要让乡邻富

2012年8月,苏州市第二届“姑苏绣娘”技能竞赛举行,在这次比赛上,首次出现了男生的身影,他就是来自昆明的90后小伙李云晨。这次比赛中,李云晨凭借高超的技艺引起了苏州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被冠以云南“绣郎”的名头。

其实在“姑苏绣娘”比赛上崭露头角前,李云晨已经在苏州学习了4年苏绣技艺。李云晨说,他从16岁第一次接触到刺绣,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比较爱好绘画和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到刺绣后,就把这门手艺当做业余爱好自己学习。”李云晨说,他曾在昆明跟不少师傅学习刺绣技艺,还曾经到楚雄、贵州等地学习。“我感觉刺绣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民间技艺,但目前做的人非常少,是个空白的市常”18岁,立志要把刺绣的兴趣爱好做成事业的李云晨,决定前往苏州学习苏绣。

苏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以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多变为特色,代表着刺绣技艺的最高水准。李云晨来到苏州后,四处寻访苏绣高手,足迹遍布江南各地,曾经师从姚慧芬女士学艺。李云晨说,学艺非常辛苦,“我白天在名师的绣庄学习,晚上还要接同行委托加工的活,每天5点起床,常常要工作到次日凌晨。”

刺绣是一门细致活,一幅作品需要半年才能完成,如果要把人物、动物、风景画的刺绣技艺都学全,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为了缩短学习的周期,李云晨在绣庄工作时,常常借“上厕所”的时间,“路过”其他绣工身边,细心学习其他人擅长的刺绣技法。“学习苏绣的过程太漫长,我正是靠着渴望学习的态度,花了3年的时间,学到了别人10年才能学到的东西。”

经过8年的苦学,李云晨不仅掌握了苏绣技艺,还首创了国画泼墨乱真刺绣,擅长运用自创的加点交叉针法,创造出国画泼墨的写意刺绣。多年来,李云晨创作的刺绣作品,多次在各大艺术展获奖。

技术突飞猛进,在业内也获得了较高认可后,2013年,放弃苏州的工作机会和良好平台,李云晨决定回到家乡昆明,“回到家乡,就是想把这门手艺发展起来,带动更多人借刺绣脱贫。”

刺绣是一门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民间技艺,是我国古代“女红”中的一种,懂得刺绣的人曾经遍布各地,在李云晨的老家官渡区陶李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懂得刺绣。回到昆明后,李云晨把自己的工作室开在了陶李新村。在李云晨看来,这些昆明本土的绣工已经有刺绣的功底,只需要稍加培训,灌输现代刺绣工艺的理念,就能够绣出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

陶李新村的陶阿姨已经年逾五旬,因为从小身体残疾,生活来源全靠她的手艺,打毛衣、刺绣都是一把好手。李云晨得知陶阿姨有刺绣基础之后,主动找到她寻求合作。“我把苏绣作品带给陶阿姨看,仔细讲解苏绣的工艺特点,并且演示苏绣的技法。”陶阿姨悟性极高,一看就会,没多久已能独立缝制刺绣旗袍等消费品。

“陶李村就有很多人会刺绣,只是在做工工艺方面没有苏绣这么精深,大家都把刺绣当作业余爱好,没有潜心投入。”李云晨说,开办工作室的当务之急就是培训当地绣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室的专职绣工已经有14人,业余兼职的绣工也有近30人。其中专职固定员工主要以加工艺术品刺绣为主,兼职绣工以绣制旗袍、围巾、挎包等消费品为主。

谈起开辟日用品刺绣项目的初衷,李云晨分析,日用品刺绣的优势一是价格更加亲民,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苏绣技艺,其次是可以带动更多的绣工加入,实现收益。

今年79岁的严奶奶是工作室里年龄最大的绣工,老人家绣出的苏绣牡丹花丝巾做工细腻,受到不少客户的好评。李云晨说,陶李新村不少中老年妇女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活并不富裕,“刺绣在家就能做,一年下来可以挣一万多元,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份不少的收益,大家都很有积极性。”

把民间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借助刺绣带动乡邻脱贫致富,李云晨开辟出的这条新路子,也引起了昆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2014年,李云晨带着他的作品参加昆明文博会,他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昆明市妇联的注意;去年11月,昆明首个“妇”字号的创业孵化平台——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揭牌成立,李云晨的刺绣工作室受邀入驻双创中心。

走进位于呈贡上海东盟商务大厦的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李云晨刺绣工作室占据了数十平米的独立空间,展示有李云晨的不少代表作品,还设有专门的工作区域,绣工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创作刺绣作品。李云晨说:“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让我们免费使用办公场地,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平台。”每周都会有来自各地的客商到中心参观,也带来了一些商机,作品找到了更多销路。

李云晨表示,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刺绣行业中来,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泼墨乱针刺绣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升值空间都比较大,但目前团队里的14名绣工,只有2人掌握这个技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希望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发动昆明当地更多的人参与到刺绣行业中来,通过不断的培训,培养出更多的昆明“绣娘”,发扬独特刺绣技艺的同时,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同时,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创造精神。

昆明市官渡区陶李村脱贫之路,就是精准扶贫的生动体现。做到了从实际出发,找准对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出招。李云晨在带领乡亲致富的过程中,抓住了“人”这个根本,精准施招,授人以渔,灌输现代刺绣工艺的理念,培训当地绣工,让大家学好技艺,不出村就能致富,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是昆明扶贫攻坚战役中一个典型、生动的创新战例。

官渡区陶李村脱贫之路,是“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的最好注脚。

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想方设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扶贫先“扶智”,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群众有了用武之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上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就能够从根本上拔穷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开发之路。

近年来,昆明在扶贫开发中,立足基本市情,在工作思路、资金投入、工作抓手、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的状况尚存,实现脱贫致富依然任务艰巨。

陶李村脱贫之路,结合自己的村情,符合农民的意愿,也许不可复制,但经验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的做法,就值得各地学习推广。

创业的故事的人还: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