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2

人气:240 ℃/2024-03-28 09:54:39
【导读】 浅谈普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2,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浅谈普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二《从普通心理学看幼儿成长》摘要:幼儿教育是时下年轻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发展,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结合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关系...

浅谈普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二

《从普通心理学看幼儿成长》

摘要:幼儿教育是时下年轻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发展,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结合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关系,指出心理学在幼儿的成长中无处不在,同时,正确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运用更为恰当和科学的方法,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成长 心理学 感觉 知觉 记忆

家有小儿,结合着普通心理学,对于小儿的心理发展,有一些感触,比如小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求知欲,又比如小孩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关注点:

3岁,是做规矩最重要的年龄;

6岁,是从家到学校适应的关键时期;

9岁,是建立学习策略的时期。6~9岁最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学习成绩;

12岁,有自己的求知欲,开始慢慢逆反;

18岁以后,每个人的道路来自于自己的主观选择。

虽我家小儿已是6岁,已经过了所谓的0-6岁的黄金段,可学过普通心理学后,回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不禁想,很多的现象都是与心理学息息相关的。由此忍不住想用部分的概念,来尝试着分析我家小儿成长中的一些变化。

感觉―外部感觉肤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而全身发紫,生下来就直接去了儿科,之后一周都放在暖箱。现在想来,暖箱一方面是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说,让婴儿延续在母体中的温度,让他感觉安定和安全。后来查了相关资料来验证以上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婴儿在未出生之前,手心、脚心和生殖器官就已发育得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敏感了,从降生人间的那一天起,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为他刚出生的一周都在暖箱,所以无法母乳喂养,只好用奶粉,且在此期间,亲人只能在窗口看着小小的他在暖箱中安睡。等他回来之后,他对母乳的兴趣不大,从味觉来说,他更喜欢喝那甜甜的奶粉,而不是吃起来费力的较淡的母乳。喝水亦是如此,加了葡萄糖和白开水,他更偏向前者。

婴儿的时候,你跟他说话他会看着你;你拿着小摇铃摇出响声,他的小眼睛也会马上跟着过来。

确实,婴儿从一出生就具备了感觉,让他感受着从环境传过来的各种信息。

所以,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多抚摸婴儿,为什么要和他多说话,为什么让他听音乐,为什么让他闻一些味道,为什么让他多看五颜六色的东西,这些其实都是以外部感觉为出发点。

感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如果说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于机体之外的适宜刺激,那么内部感觉就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

我对此印象最深刻的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几个大的运动特征要求:

一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会坐、八月会爬、一岁左右学会走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细动作的练习,比如手握积木、撕扯纸、拿饼干、穿珠子等。

这样的联系,对于他的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都是很好的促进和提高。同时也让欣慰的是,之前歪打正着,注重了这样类似的锻炼,小家伙现在协调和平衡性都还不错。

知觉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无非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让他能够在各种环境和事物面前,形成更完整和更正确的知觉。

小孩要多经历、多看,增加他的Chunk,即心理容量。坐过飞机的小孩,比只坐过公交车的小孩,Chunk更大,因为飞机表示着距离的加大,所经历事物明显的差异。

曾经看过媒体中的报道,就说美国的一家子,边旅行边生活,在旅行的途中生下了几个宝宝,带着宝宝一起看世界。这样出身的小孩,看过了各地的风景,感受了更多的迥然差异,他的chunk一定很大,心胸也将更宽广。

在这点上,我和他爸爸也曾达成共识,如果有机会外出,就带他多出去看看。每逢有旅游机会,二岁之后基本都带他去;平时周末也会带他出去看看一些新鲜的东西。现在想想,如果当初知道这些理论,可能会做得更好。现在错过了,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即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联系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说起内隐记忆时,在我宝宝身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他一岁的时候,我们经常给他放一些儿歌,还有班得瑞的一些经典曲目。那时候他外婆还说,这么小给他听,他能懂什么呀?后来停放了一段的时间。在他2岁,学会说话后,再给他放听时,他竟然能跟着声调一起哼。现在想来,应该在无意识状态下,他自动地对1岁时听到的音乐做无意识的提取吧。

对于记忆过程,小孩子有他独特偏爱的识记方法。曾经有人问:“背唐诗对小孩有帮助么?”学过心理学的人肯定会坚定地摇头。如果放在之前,未听过心理学的课,估计还是有很多人赞成的。“背知识是没用的”,这点在幼儿的教育上,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因为这样的记忆述属于机械记忆、陈述性记忆,死记硬背之后很快遗忘,而且容量有限。

那什么样的识记方法更能保持记忆呢?对于幼儿而言,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或者是体验式的识记,或是有故事情节似的片段记忆,都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想起儿子在中班时,老师们教小朋友们认识中药,号召家长们配合收集2~3种中药。一边给他们看图片,一边给他们看实物,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小朋友乐于其中,同时长了见识,认识了很多中药。看来,幼儿园老师在这方面的运用已经相当有心得。

现在我会有意识地用一些记忆方法去加强他的记忆。比如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经常问他: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呀?你觉得兔子怎么样啊?一方面,让他自己思考,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他自己的复述,回忆了故事内容,延长了记忆,将一些有效地信息,通过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

以上就是从我家小儿身上,体会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点点滴滴。虽提取了普通心理学中几个概念而已,却衍生出如此多的启迪。如果我们能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叶亦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斯著,杨艳云等译.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