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的名人幽默故事

人气:386 ℃/2023-05-28 11:37:50
【导读】 关于励志的名人幽默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时常找一些来看看,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妙用闭口音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钱玄同,1934年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他举了一个例子...

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时常找一些来看看,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妙用闭口音

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钱玄同,1934年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他举了一个例子——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一天,她应邀赴宴,但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她一概用“闭口音”答话,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有人问她:“贵姓?”“姓胡。”“多大岁数?”“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守口如瓶”不露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配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露出亮闪闪的金牙,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鸡啄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善于演讲,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1938年,陶行知在武汉大学作演讲。那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着一个包走上了讲台。出人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去吃米。”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此时大家恍然大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拿抽水马桶说事

文学家林语堂素有幽默大师之称。他不但写文章幽默,演讲时也十分风趣。有一回,哥伦比亚大学请他去讲中国文化。他从衣食住行谈起,一直讲到文学、哲学,大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妙绝伦。一个美国女学生实在忍不住,手举得老高,语带挑衅地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吗?”话音刚落,林语堂微笑着说:“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比中国的好。”举座喝彩。

1936年,《纽约时报》和“美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会上有一项活动是作家演讲,林语堂也在被邀之列。林语堂一上台,先不说话,四下打量,气势就出来了。接着,他不慌不忙地讲起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没有拿稿子,好像句句是临场发挥,纯正的发音,地道的表达技巧,机智俏皮的口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正听得入神,他却猛地收起话匣子,“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他挥一挥衣袖,背着手踱起方步,飘然而去。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半天没回过神来。

:梁实秋先生的幽默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在散文、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无论在作品中,还是生活中,处处彰显一代大师的幽默和谦逊。

当谈到孩子时,他劈头就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你正惊讶,他又补一句:“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两句话,把孩子称王的现象全形容了。谈到节俭,他则说:“晚上开了灯,怕费电,关了灯,又怕费开关。”

幽默的最高境界是拿自己开涮,既要有谦逊的品格,又要有充分的自信。

梁实秋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遂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原计划用20年时间把《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但结果却用了30年的时间。他在“庆功会”上发表演讲时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大家洗耳恭听,他停了一下,又说:“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不是天才。如是天才,他就去做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意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一席幽默,赢得笑声、掌声一片。

梁先生跟韩菁清结婚之后,两个人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二人分房睡,梁实秋每天清晨4点起床,5点写作,晚上8点就睡了。韩菁清恰恰相反,不过中午不起,夜里总要到两三点才睡。“这样也好。”梁实秋说,“她早上不起,正好我可以安静,专心写作。我晚上睡得早,正好她得到自由,可以跟她那群夜猫子朋友去吃夜宵。”“如果她的朋友要请您一块儿去吃夜宵,怎么办?”有一天,朋友开玩笑地问他。“那简单!”梁实秋一笑,“他们请我吃夜宵,我就请他们吃早点。”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无奈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徐渭

一代奇人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居士,与解缙、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他的自我评价是“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的人生是以“神童”身份起步的。他六岁就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十岁就模仿西汉扬雄的《解嘲》,写了一篇《释毁》,受到山阴知县刘昊的欣赏。每个知道他名字的人,都相信他能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徐渭自己更是做如是想。

然而,谁都无法预料,他的科举之路,在起始阶段就碰了钉子:十七岁那年,第一次参加绍兴府童试,居然落榜!徐渭心情如何?简直要“负石投渊,入坑自焚”。二十岁那年,徐渭再上考场,勉强考上秀才。此时的徐渭锐气未消,踌躇满志,然而他不知道,他漫长的受难史才刚刚拉开帷幕。

以后每过三年,徐渭就赶到杭州参加乡试。前后八次,每次都铩羽而归。仆仆风尘,空化作凄凄一笑,这个自幼就梦想借助科举之力平步青云的人,却成了被科举制这条皮鞭反复抽打的陀螺。

徐渭的苦难深重之处在于:折磨他的,远远不止是功名。在分外难挨的二三十年里,除了乡试屡战屡败之外,他还经受了五花八门的苦难,依次是:二哥徐潞因病,撒手人寰;大哥徐淮逝世,家产被恶人霸占;第一任妻子潘氏夭亡,与第二任妻子王氏离婚;托身幕府,寄人篱下;入狱数载,苦不堪言。对徐渭来说,苦难的降临方式是隔三差五,是雪上加霜,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是迫击炮,是伏击战。难怪有史料暗示徐渭患上了后世所谓的“抑郁症”,而且程度不轻。

徐渭毕竟不是庸常之辈,他没有沉沦,居然在监狱这种地方,开始潜心研究养生之道,于是面色转为红润,抑郁渐渐消退,精神逐渐健旺,多年来颇似枯藤的心灵,复活为“青藤”。这个前半生极缺乏快乐的人,在后半生终于感到了快乐。百转千回的命运,使他的快乐体验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富于文采的徐渭,把这种哲学总结成了一副对联:

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

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大块的、整段的快乐,在生活中是很难获取的,然而,快乐又是极重要的,所以要把快乐视为一种值得争取的宝贵机会。不能因为机会的有限、零碎就不屑于捕捉。一旦有了高兴的事情,就要赶紧高兴。这就是徐渭用半生坎坷换来的快乐哲学。

靠着这种哲学的支撑,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中国,徐渭活了七十二岁,并且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了罕见成就,成为文化史上一座绕不开的里程碑。在人生的苦海里,是他的快乐哲学救了他,使得他做到了“反抗绝望”,做到了“与往事干杯”。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我们很可能不会知道曾经有个人叫徐渭。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