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探讨

人气:208 ℃/2021-09-28 03:09:42
【导读】 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探讨,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摘 要]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各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图书馆组织要素除馆藏、文献、图书管理员、资金、设备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用户以及与图书馆活动发生联系的各职能部门。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图书管理的现状,并分析...

[摘 要]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各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图书馆组织要素除馆藏、文献、图书管理员、资金、设备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用户以及与图书馆活动发生联系的各职能部门。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图书管理的现状,并分析了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几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书管理 管理体制 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起着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作用。所谓图书管理,就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

一、高校图书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伴随着自身管理的进步,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处理、存贮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面临着一系列内外环境的制约和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是处于集中式管理和多元等级结构。各校的图书馆基本由各自的院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人事、经费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对象也只限于本校,尚未形成统一的最高层次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部门。因而,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孤立发展模式,呈现出封闭半封闭的分散状态。无论规模大小都各自热衷于追求本校的“小而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由于缺乏宏观调控,各馆间还未进行统一的分工协调,在自动化和数据库建设方面,更是缺乏统一组织和标准。因而规范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难以快速进行。

2.图书管理职能存在缺陷

自古以来,图书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搜集、储存和传播文献信息。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图书管理的这些最基本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综合运用,将人类社会快速推进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图书管理等传统的文献信息生产与流通机构管理使文献信息的垄断地位日益受到冲击,这是文献信息走向平民化的表现,是图书管理大众化的表现,是社会的进步。高校的图书管理要在这种全新的信息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图书管理的职能,优化图书管理的职能。

3.组织结构生硬僵化

高校图书馆的内部各组织以文献管理的主线来展开,分为横向的业务系统如采编、流通、技术等和纵向管理程序如计划、控制等。这种以分工为基础,形成了分割式的方法管理业务。由于结构单一、沟通较差,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反映迟缓。因此,必须对文献为基础的层次结构进行重组,从功能上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时代竞争需要。

4.管理激励机制缺乏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是靠“吃皇粮”维持日常的运转,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在人事管理中,实行的是终生制。馆长是由上面委派,馆员是统一分配,一经录用无论优劣,稳端“铁饭碗”。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图书馆不承担经营风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下,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和发挥。特别是有些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和业务知识,习惯于应付日常琐碎事务,不太重视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使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缺乏敬业和创新精神。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