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

人气:299 ℃/2021-12-20 14:23:21
【导读】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适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近一年来,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效应如何评价,理论界众说纷纭。那么,有哪些?小编为您分享。自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我...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适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近一年来,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效应如何评价,理论界众说纷纭。那么,有哪些?小编为您分享。

自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9年开始,中央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标志着实施近3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结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自2008年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经济危机。2008年,我国经济面临内外交困的难题,GDP增速下降为9%,我国宏观经济在由“过热”向稳定运行“软着陆”过程中,加上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遇到了明显的困难,中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提振内需迫切而关键。而无论是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还是兼顾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关键都在于财政预算投资向公共民生领域倾斜,以及适度推进税制改革,来撬动长期以来启而不动的消费内需增长。因而,在此背景下,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实施了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以此达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经济中长期发展。

二改善企业与公众预期

2007年,我国经济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困扰,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当充裕,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内外部经济都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对未来的前景担忧,人们的财富效应消失,导致人们对消费和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带动民间投资,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而调节经济周期的波动。因而,启动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消除公众的预期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应对危机的“定海神针”。

二、新一轮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工具的选择

根据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09年实施的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2009年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10年安排政府公共投资也高达9927亿元,较上年增加847亿元。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2009年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安排资金2208.33亿元。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五是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461.03亿元,安排节能减排支出495亿元。应该说,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底,拟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左右,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

从内容上看,中央政府新增的1.18万亿元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从实施特点上看,具有扩张力度较大,政策工具多样,政策导向明晰的特点。2009年全国赤字合计9500亿元,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首次超万亿,扩张力度很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较好地体现了促进扩大消费,保障与改善民生等政策导向,更加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从使用的工具看,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综合运用了扩大政府投资、结构性减税、财政补贴等多种政策工具,如结构性减税,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减税,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激发企业投资的热情,对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标准,能够促进个人消费,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财政政策效能。

三、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评析

应对经济危机中央政府采取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都有着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是围绕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展开的,因此,对积极财政政策的评价也应大致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有效拉动了投资需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政府的支出而传导的,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明显的效用就是能够迅速拉动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2009年-2010年,随着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开工,政府投资的杠杆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快速增长。2009年全年,全国城镇固产投资完成1941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1%,2010年,预计全国城镇固定投资也将超过25%,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调结构”做文章,在调结构上取得了积极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调整振兴迈出重要步伐。政府制定了汽车、钢铁、造船、石化等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了支持实施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央财政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目前,各项财税支持政策得到较好地落实。随着政策措施逐步到位,重点产业下滑态势得到遏制,整体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逐月递增态势,2009年全年增长11%,今年也超过10%,拉动经济增长超过3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加值达14.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GDP的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抑制重复建设和淘汰落后力度加大。全年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91万吨、炼铁产能2113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铁合金162.1万吨、电解铝31.35万吨、水泥7416万吨、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0.7万吨。

二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奖励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等节能减排重点项目2983个。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空调500万台、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经过不懈努力,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得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强化。2009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5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512亿元,比上年增长30%。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继续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已达63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5600多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已达469家,各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3000多家。如果没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成效的取得可能减弱。

三刺激内需效果日益显现

扩大消费、刺激内需改善了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中央财政切实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补助力度,截至10月底,预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275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700亿元;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实施房地产交易税收优惠政策等,更为直接、主动地促进扩大消费。上述政策措施有效地拉动了消费需求。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汽车销售旺盛,国产汽车产销双超11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6%和34.02%。10月份,农村消费增速比城市高0.6个百分点,已累计5个月超过城市,长期以来城市消费快于农村的态势正在扭转。

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财政风险逐渐加大

大规模国债发行,虽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大幅提高,财政负担大大加重,财政风险加大。并且,这种“增债扩支”运作模式的继续实施,在取得拉动经济增长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增长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依赖。这样必然加大了财政运作风险。

二投资效益低下,非市场化运作明显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着力于调节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地区差距,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从另一方面看,政府投资先天低效,大量的政府支出涉及的主体不同造成财政支出权责不统一,质量不过关及财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非程序化操作引发的寻租行为。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如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未得到抑制、产业结构失调及市场供给结构失衡等方面。另外,目前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也较低,对于复苏国民经济作用时间较长。

三对国际贸易和国外债务的不利影响

当国民储蓄减少时,利率上升,被我国金融资产的高收益吸引,国外资金流入我国,外资的流入使原先上升的利率有所降低,但增加了我国对外国的负债。同时,由于购买我国的金融资产需用人民币,增加了外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就会挤出净出口,使净出口减少,同时国外债务进一步增加。

四对私人资本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竞争性、对抗性的关系,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挤出部分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不能起到预期应有的效果。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增强,更加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此时,面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出于安全的考虑,银行更愿意以政府债券的形式而非贷款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企业将由于银行的惜贷而更加缺乏投资资金。其次在现阶段中央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决策时间较短,尤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投资项目有限或者说是准备不足,这很可能造成地方政府抢项目的状况,挤出了一部分外资、私人资本准备投资的项目。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