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论文范文

人气:492 ℃/2022-09-26 02:00:16
【导读】 药学论文范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药学论文,供大家参考。一:中药中医药学论文1合理用药基本原理1.1现代合理用药原理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药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药中医药学论文

1合理用药基本原理

1.1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

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

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

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

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

⑤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

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1.2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1.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1.2.2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1.2.3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1.2.4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1.2.5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2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2.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2.2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2.3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而中药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够进一步促进治疗规范化、合理化,与经验治疗相比,它能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本标准,避免了随意、不合理的治疗决策。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有较高水准的中药标准治疗方案,用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应对中药标准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监督。从而促进合理中药合理安全使用。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药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550例,来源于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山东省八家地市级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组治疗组和西医综合组对照组。治疗组275例,退出1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63例,男155例,女108例,年龄63.29岁±9.38岁。对照组275例,剔除2例,最终进入疗效分析273例,男171例,女102例,年龄63.52岁±10.20岁。两组患者在发病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文化程度、开始治疗时间、既往病史、治疗前中医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均衡可比。

1.1.2入选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属中经络者;符合西医急性脑梗死诊断,神志清者;以首次中风者为主,若为复中,则以往基本未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起始时间:脑梗死一般发病一周内,伴神志障碍或进展性卒中者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后即可开始;年龄在35岁以上,80岁以下。填写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脑水肿者或昏迷等病情不稳定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合并严重感染或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者;严重精神症状、重度认知障碍、痴呆者;80岁以上,35岁以下;参加其他药物研究治疗者;中风病史并留有严重后遗症者;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康复持极消极态度,不能积极配合者。

1.1.4剔除和退出研究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纳入研究后,影像诊断提示出血转换,小面积的渗血不需退出研究,若发现大面积的团块状出血,则需退出研究,退出指征由各中心负责人决定;受试者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出退出临床试验;受试者未按时来院复诊时,应电话、信件等咨询理由,咨询其后的经过。

1.2治疗方法

1.2.1两组基础治疗

内科基础治疗: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降温治疗、预防合并症、神经保护剂等。常规护理:体位的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中风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心理康复:医护人员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做好思想工作。

1.2.2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中药辨证论治汤剂加静脉输注,风痰瘀阻证给予息风复瘫宁加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气虚血瘀证给予益气复瘫宁加生脉注射液;肝肾亏虚证给予补肾复瘫宁加脉络宁注射液。康复手法,以改良的陆氏中风病中医康复手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技术,制定的系列康复方法。根据病情,采取由被动到主动,由简单到复杂动作,由生活能力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的步骤。针灸治疗,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

1.2.3西医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应用特别是12h以内,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抗凝治疗:起病48h之内应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在卒中后及早最好48h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患者在24h后使用阿司匹林。

1.3评估标准及主要观察指标

1.3.1评估标准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60天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MBI指数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费用,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1.3.2主要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arthel指数、FMA、MMSE、SSQOL评分、住院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入院时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2.2两组出院时临床疗效

2.2.1治疗28d两组运动功能严重程度

Ⅰ级严重:<50分,严重运动障碍;Ⅱ级明显:50分~84分,明显运动障碍;Ⅲ级中度:85分~95分,中度运动障碍;Ⅳ级轻度:96分~99分,轻度运动障碍;正常:100分。通过秩和检验,Z=-2.208,P=0.027,两组治疗28d后运动功能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2.2.2治疗28d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004,治疗组较对照组Barthel指数在治疗28d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治疗28d两组SS-QOL积分比较

通过协方差分析,统计控制治疗前因素的作用,获得处理因素,P=0.662,两组SS-QOL积分在治疗28d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院内死亡率、复发率比较

住院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随访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复发。

2.4两组住院费用比较

经t检验,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费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两组的成本-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的成本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费等;效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增加、运动功能评分的增加、认知功能评分的增加、生活质量评分的增加来表示。

3讨论

卫生经济学healtheconomics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考察治疗方案的经济学价值,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辅助。虽然在我国开展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近几年该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卫生服务、人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卫生领域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揭示卫生领域内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多种,其中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经济评价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鉴于中风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多样性,在达到预期治疗结果的中西医治疗中,以最少费用的最佳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的关键,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卫生经济学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应用卫生经济学的方法对本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两组患者成本包括住院费用、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费等;效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加、运动功能评分增加、认知功能评分增加、生活质量评分增加来表示。两组患者在药费、住院总费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药费、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同时NIHSS评分每减少1分,ADL评分每增加1分,FMA评分每增加1分,MMSE评分每增加1分,SSQOL评分每增加1分,治疗组所需花费均较对照组少,提示本方案经济、实用。本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方案较对照组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费用使用更加合理,特别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和人们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更能显出该方案的优越性,是值得推广的经济、合理、有效方案。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