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的故事

人气:185 ℃/2022-07-02 05:20:25
【导读】 口若悬河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司马炎篡位之后灭蜀吞吴,一统天下,在洛阳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初年,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司马炎篡位之后灭蜀吞吴,一统天下,在洛阳定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初年,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着许多有作为的作家和学者,其中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其相似。他不追求名利,不受当世礼节的约束,十分崇尚自然。

平时他总与思想情趣一致的好友饮酒作诗,游山玩水,而很少与高官显贵来往。到西晋时期,为《庄子》一书作注的人很多,据说已不少于十几家。但向秀读了这些着作以后,都不大满意,认为这些都远远没有阐发出庄子思想的精髓。

向秀觉得,这些着作只是在语言、章句上作了一些皮毛论述。于是向秀有心从思想、韵味上弘扬庄子的学说。

一次,向秀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向当时的另一位大学者稽康说了,征求稽康对他这一想法的意见,稽康明确地表示,他并不同意向秀的做法,他对向秀说:“这部书不需要注解,你的做法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奥妙。”

向秀没有采纳稽康的意见,依然埋头注释《庄子》。

向秀的注释将庄子的思想表述得非常出色,他将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发挥得淋漓酣畅。以致在当时引起一股阅读《庄子》的热潮。

可惜的是,向秀的这项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不幸逝世了。向秀病殁之后,他的儿子尚幼,不能继承父志,向秀的成果便被郭象窃取了。

郭象年轻时很好学,他也聪明,所以早早就因学问好而小有名气。他最让人看不起的是他的人品。

郭象发现向秀对《庄子》一书的注释,还有“秋水”和“至乐”两篇没有完成,而“马蹄”一篇没有写好。于是,郭象将全部书稿拿来,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以自己的名义抄出,这使郭象的声名越发响亮。

靠这种手段,郭象名气更响,下一步就应去争取一个合适的官职了。

当时还不曾实行科举制度,谁要想做官,除非有高贵的出身,再有就是贵亲举荐。这两条路不走好,这一辈子就做官无望了。

郭象有了名气,便有州县官员来征郭象做官。郭象一看,征他做官的都只是些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嫌职务低,不肯应征,并作出清高的姿态,每天只是读读书,评论以往碑文的得失。

这种做法还真有作用,迷惑了不少人,甚至连太尉王衍那样的大官也被他的假象蒙蔽了。

一次,郭象与王衍闲聊,他们无所不谈,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行兵布阵,治乱兴亡,郭象说得头头是道。

王衍本来口才也很好,又是当时一流的学者,听了郭象的谈话也禁不住赞叹说:“听郭象说话,就像瀑布奔泻,永不枯竭听象言,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释义】悬河:瀑布。说话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郭象传》。

相关人物介绍:

1、王衍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西晋末年重臣,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平北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

王衍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又喜好老庄学说,当他解读玄理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把与手同色的玉拂尘,神态从容潇洒,谈论精辟透彻,倾动当时。当他讲错时,却又随即更改,时人号为"口中雌黄"。

王衍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中领军、尚书令等职,惠帝的长子司马遹还娶了王衍的女儿王氏为太子妃,贾后、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将王衍罢官,司马伦被杀后复出,历任河南尹、尚书仆射等职,公元307年光熙元年,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权重,却不思为国,为了保全自己,还精心策划,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遭时人鄙夷。

永嘉二年308年,王弥进攻洛阳时,王衍率军抵抗。次年转任太尉兼尚书令,封武陵侯,王衍却辞让封爵不受,后以太尉兼任太傅军司。司马越死后,他与众人奉其灵柩返回东海,路途中为石勒所击破,被俘。王衍在与石勒交谈时,仍推脱责任,并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时年五十六岁。

王衍善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2、郭象

郭象,字子玄,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晋时期玄学家。小人儒,好老庄,善清谈,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帝王师。注庄子三十三篇,删其余十九篇。"倍子之师而学之徒"。从有关文献来看《庄子注》是竹林七贤向秀的著作。《庄子注》除了向秀。《庄子注》之外,郭象还作了篡、删、增、改、编等人为工作,以合己意。实则向秀所著,盖象篡名也

西晋末年的《 庄子注 》 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 成 以" 双 遣 " 、 " 三 翻 "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 ,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 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