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阅读专题训练

人气:186 ℃/2022-08-28 12:24:46
【导读】 初一语文上册阅读专题训练,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语文阅读答题一般是有一定模式的。想要做好阅读题就要从初一开始,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希望能帮助你们。1:邻居①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

语文阅读答题一般是有一定模式的。想要做好阅读题就要从初一开始,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希望能帮助你们。

1:邻居

①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菜,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炒菜的人看见住户们回来了,尴尬地笑了笑,嘴里咕咕哝哝地说了几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着鼻子过去了,他见没人理,便继续低头炒自己的菜。

②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我们都是外来客,我们买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得太偏远,便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在这所较高档小区的大房子里,足足住了十户人家。最大的一家占地面积十多平米,最小的一家则只有五六平米。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在这套房子里栖居。别看地方小,我们这所房子的住户最低学历也是大学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太需要一个家。

③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从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到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他头发油脏,衣着邋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电视声开得老大,他在水池边吸烟,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惊天动地;更糟的是,不久他那爱聒噪的老婆也跟着住了进来。在这套房子里,没人理老黎,人们自觉地避开他,即使是狭路相逢,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低眉——装作没看见,各自走过。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

④老黎心里似乎也明白,在这里,没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个批发毛巾的,虽然有时候,他竭力想同周围的邻居说一两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可似乎谁也不肯给他这个机会。我们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大家跟老黎实在搭不上,直到七号搬了进来。七号特指在七号房住的人。没人知道这对情侣从哪里来。从种种蛛丝马迹看,那女的大概是大专毕业,但同时又是失业状态因为她总待在房子里;男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过着紧张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谁也没想到,白天大段空余的时光,竟然促成了七号女主人和与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的友谊。在洗菜池,他们总是长时间地聊着,他们讨论做菜的方法、讨论北京的天气、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开始拼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

⑤七号女主人怀孕了,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考虑,他们决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号搬家了,这在这座城市里,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老黎却为这件事忙得不亦乐乎,又是帮他们找车,又是帮他们抬家具,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对年轻的夫妇。七号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中,他每天用意志抵抗着来自其他邻居的冷漠,时时刻刻,我们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他永远别想走进我们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谁可以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标准的中国人,他似乎还不习惯孤独的生活。

⑥一天早晨,我打开门,准备走出去,转头间,看见老黎正抱着一个笨重的大箱子朝门外走,我连忙把门拉得很开,让老黎先行。老黎缓慢而吃力地从我身边走过,偏过头,脸上有一种尴尬的笑——像刚来的时候那样——随即说了声,谢谢啊。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渴望。即便只是一个举手之劳,他都感谢万分,他太需要别人的接纳。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躲开了老黎的眼睛,到底没与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习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邻居”为题,但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最后选择搬离,这一冰冷事实使得文章的题目充满了讽刺意味。

B.文章中的“我”是串连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着力描写了老黎初来的情景和老黎搬离时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观察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使作品读起来更加真实可感。

C.七号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D.七号女主人搬走时老黎的依依不舍,忙前忙后;七号女主人搬走后老黎最终也选择搬离。这种种做法和表现充分说明老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渴望,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E.小说在最后写邻居们对老黎的评判,充分说明大家骨子里莫名的清高渐渐淡去,而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

2本文开头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3第③段开头说:“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老黎的到来究竟有没有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谈谈“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4本文为何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请简要探究其妙处。

参考答案:

4.1 BE

2文章开头写老黎“尴尬的笑”,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随意的老黎为自己给邻居生活带来的不便心存歉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邻居们对老黎这位新来的住户的排斥和轻视之情。文章结尾部分再写老黎“尴尬的笑”,主要是为了表现老黎终究不能融人邻里生活的狼狈无奈之情,也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同一间房子里的人情的冷漠使文章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结构更加严谨。

3老黎的到来并未真正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因为除了后来的七号女主人外,几乎没有人接纳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习惯性的冷漠赶走了老黎。

我们的生活可以概括为:①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挤在一起,但我们的心却不能彼此真诚相待;②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③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④我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大家冷漠地互不关心,交往只是点到为止。

4从老黎的角度看:①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思想性格中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②为下文七号搬走时老黎依依不舍以及七号走后老黎更感失落寂寞最终也搬走的情节作了铺垫。

从邻居们的角度看:①以“七号”与老黎的和谐相处与其他邻居对老黎的冷漠构成强烈对比,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冷漠态度的否定。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呼唤。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其实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交往沟通的渴望,只是忙碌紧张的都市生活使人丧失了自我,戴起******过日子,人情淡薄。作者的矛头不仅指向邻居们清高冷漠的态度,更指向现代社会的病态根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的说法过于绝对。小说中老黎与后来的七号女主人有过短暂的融洽相处。C项,“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的说法曲解文意,直到小说结尾,也没写出老黎完全适应与邻居相处。E项,“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的说法无中生有,在人情冷漠的坏境中,老黎的搬离并未引发大家真正的反思。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开头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除了使文章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结构更加严谨之外,更重要的要从小说的主旨这个角度作出分析。老黎“笑的尴尬”反映了人情冷漠。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老黎最后的搬离可以看出老黎的到来并未真正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回答“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原文提炼概括并作出适当的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的妙处,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考虑,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深化了文章批评人情冷漠的主旨。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使用术语,要尽可能使用书面语作答。

2: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习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为七类”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是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

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当,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在原文没有依据。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