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味精:致癌?化学合成品?专家告诉你,味精到底能不能吃

人气:283 ℃/2021-09-27 00:50:40
【导读】 被嫌弃的味精:致癌?化学合成品?专家告诉你,味精到底能不能吃,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别经常外出吃饭,外面的餐厅只会放味精,吃多了多身体不好,还有可能致癌!”对于类似的话,家人是否经常会这么叮嘱你。虽然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的调味品之一,但却经常被人们嫌弃,人人畏惧。那它真的会...

“别经常外出吃饭,外面的餐厅只会放味精,吃多了多身体不好,还有可能致癌!”对于类似的话,家人是否经常会这么叮嘱你。

虽然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的调味品之一,但却经常被人们嫌弃,人人畏惧。那它真的会致癌?会让人脱发?是化学合成品吗?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在了解味精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种味道——鲜。在人的味觉里,不仅能尝出酸甜苦辣,还有“鲜”的味觉感官。

特别是亚洲人,很早就有记载用各种浓汤作为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例如鸡汤、海带汤、骨头汤等。

而味精是在1908年被发现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回家后,对妻子的晚饭特别满意,尤其是汤,虽然汤里只有几片黄瓜和海带,但却异常鲜美。

所以教授就从海带入手研究,通过对海带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进行提取研究后,发现了一种“谷氨酸氨”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食物变得非常鲜美,所以池田菊苗就将其命名为“味精”。之后味精很快就风靡全球了。

味精最初传入中国时是奢侈品,一斤高达7元钱,当时普通家庭月生活费才几十元。

之后研究火柴原料的上海化学工程师温蕴初在1922年创造出成本低廉的水解法,40吨小麦产1吨味精,味精走上量产之路,也加速了“味精有害论”的传播。

相比西周时期代制作的糖和新石器时代提炼的盐,味精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更容易被“妖魔化”。

1968年,味精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一名美国人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了一封信,称自己在中餐厅吃完饭后,都会感觉浑身无力,出现心悸、后脖子和手臂发麻等症状。

后来这个杂志社就将矛头指向了味精,认为这些症状都是味精导致的,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相信味精不是个好东西的“事实”了。

“味精吃多了会致癌,会脱发,它是化学合成品……”之后种种的谣言令味精走向衰败。中国味精消耗量7年持续下降,味精第一股(ST莲花)9年亏损超27亿。如今长江以南,味精厂几乎全停产。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氨,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加热到120摄氏度以上会产生焦谷氨酸钠(主要是这个物质致癌)。

现在味精是微生物发酵(淀粉、甜菜、甘蔗等)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用化学原料,工艺和酿酒制醋类似。

味精在我们生活在是无处不在的,鲜酱油、蚝油都含有味精,鸡精只是鸡肉味的味精,主要成分都一样,都是谷氨酸钠,只是多加了鸡肉粉、香料等,味道更丰富,价格也更贵。

在1980年的时候,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通过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FASEB)也表示,味精在正常状态下是无害的,但仍然质疑与味精过量接触会造成伤害。

专家又经过了6年的研究后,下了定论:味精对人体无害。而最开始称在餐厅食用了味精出现不适症状的人,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对味精过敏或者对食物中其他食材过敏才导致的。

2006年,德国科学家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后,得出人体即使连续30天,每天都射入147克的味精,对身体也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在中国杀死味精的是“看法”而非“事实”

所以大家可以安心食用味精这个调味品。不过小编还是要大家提个醒,任何东西食用过量都是弊大于利的。

所以即使味精无害,但也要适可而止。如果食用过量的话,可能会诱发头晕、肌肉痉挛等症状。而对于儿童来说,还是要少食用,以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来源:古今奇闻杂谈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