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仍需谈:专家教你作文怎样选材与剪裁,笔下只留动人处

人气:190 ℃/2022-06-01 20:09:41
【导读】 老生常谈仍需谈:专家教你作文怎样选材与剪裁,笔下只留动人处,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无论是小考还是中考,特别是高考,占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尤其重要。有些学生提到写作文头就痛,那如何解决此问题呢?其实此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冠华作文搜狐号认为还需要谈一谈:首先是如何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

无论是小考还是中考,特别是高考,占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尤其重要。有些学生提到写作文头就痛,那如何解决此问题呢?其实此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冠华作文搜狐号认为还需要谈一谈:首先是如何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这个问题月初已经谈了《老生常谈仍需谈:如何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写出心仪亮丽的作文》。培训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昨天又与同学们谈了《老生常谈仍需谈:写出心仪亮丽的作文,专家告诉你怎样的日常积累》,谈了日常积累写作素材的作文积累“三级跳”。日前又在冠华作文搜狐号发表了《老生常谈仍需谈:专家教你作文怎样拟题与组材,写出心仪亮丽的作文》,专家教你作文怎样拟题与组材,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今天咱们冠华作文搜狐号再次谈谈选材与剪裁艺术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使同学们在写作时能做到:三千弱水选一瓢,笔下只留动人处。

看名家之作,找差距

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书,而我偏偏爱上了读书。因为抵御不了书的诱惑,常常在放学后,扮成买书人,混在挑选图书的人群里偷偷读自己喜爱的书。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为了把一本好书从头到尾读完,我经常从一家书店“流窜”到另一家书店。

一天,我连续进了五家书店,都扑空了--还剩下三分之一未读的《鲁宾虚漂流记》全部售罄。万般无奈之下,我抱着唯一的希望走进最后一家书店--上一次来看书时还剩一本,希望没有人买走它。然而当我的目光落在书架上的时候,我的心整个沉下去了,那里早已空空如也。

这时候一个店员走向我,我慌忙把眼睛转向书架,装作没看见,但那个店员径直走到我身边,用书轻轻触碰我的胳膊,在我回头的瞬间,把书递到我的眼前,告诉我,他留下一本没卖,让我接着读。

我接过书,那种惊喜绝不亚于四十大盗发现了藏宝库。那一刻,真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感激他!

翻开书,很快我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死里逃生的鲁滨逊 只身流落孤岛,为了生存下来,他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以《圣经》为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盖起了房子,收获了谷物,驯服了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用勤劳的双手,从无到有,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到上灯的时候,我才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我四处寻找那个给我留书的小伙子。他远远地站在柜台旁,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读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这是林海音少年时期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到她成年的时候,回忆让她重温了当年生活的穷苦和对书的痴迷,她想用心写出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以此来表达他对那个给她留书的小伙子的深切感激之情。

她写出的作品是这样的: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这样的素材,如果到了我们学生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

凭我做30多年语文老师的经验,99%的学生,会原封不动地运用原始素材,然后在结尾加上下面这样一段抒发情感,揭示主题的话:

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总会一次次想起它,一次次想起那个给我留书的小伙子,并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尽享自己曾经的寒冷中那一份久违的温暖,让自己的心盛满最柔软的感激!

著名的作家和不会写文章的学生运用同一个素材,写出的作品,截然不同,但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法的运用,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作家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有选择的使用了原材料;而我们学生,原封不动地运用了原材料。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老家曾经发生过的一次山洪。

汹涌湍急的洪水将很多大树连根拔起,最后,把它们全部抛在河床急转弯外侧的河岸上。洪水退去,这些无主的大树吸引了一大群人,我当时非常担心它们会因为争夺这些大树发生激烈冲突,然而事情的解决却超出了我的预料:建筑师傅砍走了树干;饭店的老板拉走了树杈和树枝;生物院校的师生捡取了树叶;根雕厂的经理锯去了所有的树根,这些树木最后消失得和谐而平静。

为什么他们没有彼此争夺、大打出手呢?

因为他们的行为目的不同,因此选取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每种人选取的材料都为达成自己的行为目的服务,他人选取的材料,对自己来说,毫无用途。

写作也是如此,事件最原始的过程,就像一棵完整的大树,这棵大树不同的部分,能集中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就应该对应选取自己应该选取的部分,剩余的部分--那些不能表达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故事情节,作者就要毫不留情的减掉。把这些无用的部分,写进文章,就是画蛇添足,带给读者的感觉是冲淡了主题--因为“水”太多,再好的“糖”也不会“甜”!

书本里,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如何生动,如何精彩,都无法表达作者对那位小伙子的感激之情,因此这部分情节要毫不留情的剪去。

学生文章写得不好,很多老师和家长把症结归结为:孩子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故事情节描述地不够精彩,其实真正的原因是:1.不明白所写材料和文章主题的关系;2.不知道选材的依据;3.知道了如何选材,在写作实践中缺乏剪裁技巧--该剪切的减不掉;该减掉的剪掉了故事情节不连贯;故事连贯了,剪切后的衔接部分又显得拖泥带水。

一.选材和主题是什么关系?

1.文中所写的事件,是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件。

2.文中所写的故事情节,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

3.文中所写的细节,是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

二.选材的依据是什么

(一)选取的素材要切题

所谓切题,就是选取的内容符合题目限定的写作范围--超出题目限定的范围就是“跑题”。

(二)选取的内容要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表现主题,在横向比较中,比其他的内容更能表现主题。

第一步,选取典型事件--从切题的事件中选出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件,其他事件抛弃。

第二步,选取典型故事情节--从构成典型事件的情节中选取最能集中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其他情节抛弃,抛弃了整个故事无法读懂的,变为略写。

第三步,选取典型细节--从选取的典型故事情节当中,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其他细节抛弃。

三.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剪切技巧

(一)剪切得恰到好处的标准

1.全文没写一件不能表现主题,或者表现主题力度小的事件。

2.全文没有详写一个不能表现主题,或者表现主题力度小的故事情节。

3.全文没有详写一个不能表现主题,或者表现主题力度小的细节。

4.剪裁过后剩下的细节彼此连贯,能够让读者读懂它们构成的故事情节;剪裁过后剩下的故事情节彼此连贯,能够让读者读懂它们构成的事件。

(二)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有哪些具体操作技巧

在前面的博文中,我已经具体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重复。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传授的是选材、剪裁的方法,然后才是语言表达,如果倒置教学,就相当于把买回来的蔬菜直接做好,再从中摘枯叶,去菜根,洗泥土,让人难以理解。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所有高超的写作技能应该用在改写的内容上--精心地打磨、装饰那些本该去除的废料毫无意义。

面对一个既定的标题,可写的事件成千上万,我们只选最能表现主题的一两件;构成一件事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我们只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那几个;构成故事情节的细节千姿百态,我们只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这几点,或者那几点。

把切题的事件都一一地写进文章;

把每个故事情节都一一地写进文章;

把每个细节都一一地写进文章;

这是不懂写作的人最典型、最突出的三大特征--切忌--切记。

更应该记住的是--

选材的最高境界:弱水三千选一瓢,笔下只留动人处。

来源:冠华作文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