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景、情、理:赤壁赋。景情理

人气:125 ℃/2022-08-02 10:13:05
【导读】 《赤壁赋》的景、情、理:赤壁赋。景情理,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赤壁赋》以其优美的文词、深厚的意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景、情、理的处理上。此赋达到了浑然天成、妙合无垠的境界。 多层次、多角度写景 写景的层次性使自然景物的丰富性得以充分地展示。江边峭立的岩...

苏轼的《赤壁赋》以其优美的文词、深厚的意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景、情、理的处理上。此赋达到了浑然天成、妙合无垠的境界。 多层次、多角度写景

写景的层次性使自然景物的丰富性得以充分地展示。江边峭立的岩石从远方绵延而来又向远方绵延而去,山岩在向空中挺立的高度和向远方延展的广度上与作者容身的一叶小舟形成了惊人的反差,还有那“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的大江,不仅在雄浑阔大上呼应了两岸的山峦,而且滔滔东流,从动态上阐释了大自然流转不息的内在伟力。这特定的自然景观具有强大的心灵震撼力,它敲击着人心灵的窗户,使人觉得自身的渺小,觉得人生的虚无。但这是在夜间,在一个圆月高悬之夜,江上的流光与空中的月光演绎出动人的梦幻曲,它牵引人的神思去遐想。月光本来已够空灵朦胧的了,江面上的水气又氤氲地加浓了朦胧。向远处看虽然是不甚分明,但妙就妙在目力难尽,这样就给心力追寻提供了地盘。苏子在多角度写实景的基础上,巧妙地绘出了雄奇凉心的虚景。尽管苏子所处之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之赤壁,但他玄想置身其间,借客之言语写出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水战气势。当年的战鼓呐喊犹在耳旁,但毕竟都已不复存在。虚景与实景的互映不仅为主旨的托出提供了主客观基础,也为情感的升华创造了条件。

多侧面、多维度抒情

《赤壁赋》抒情首先是正面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苏子对赤壁风光的喜爱是出自内心的。大江东去的浩荡正好契合苏子豪放的性格,而面对古战场的沉思,又滋养了苏子沉雄浩然的心胸。正是由于身处这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苏子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秋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精美诗文。同时,苏子的心中确实郁结着遭贬的失意之情,他之所以如此喜爱赤壁,其实是想到江上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豪放是其表,郁闷是其里。苏子是企图借大江的滔滔流水、浩浩长风、皎皎明月,一洗心中的块垒。你听,苏子巧借客之洞箫,吹奏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呜咽之悲声。箫声从侧面传达出苏子人生的颠沛、宦海的怨愤。他不仅借景抒情,借声抒情,还借史抒情。对曹操、周瑜等古代英雄的回念,不乏仰慕之情。他很想建大功立大业,青史留英名,然而时代、社会以及个人等诸多因素使他此种雄心壮志已然难成现实,于是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这就牵引出他自我安慰的另一层感情――旷达。他借客之言语道出了看破一切的平和之情。他的平和中有几份无奈、几份酸辛。走进苏子的心灵世界,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叫做丰富,什么叫做复杂。

多源头、多相度悟理

苏子的《赤壁赋》呈现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国几大古文化思想源头,几乎在这里形成了众相汇聚的妙境。庄子对宇宙人生的那种通达,那种逍遥尘世之外的睿智,那种不愿为尘网所束缚的倔强,那种对自由护卫的执着,那种吸纳山川明月之气、一介均不苟取的对人格的把持,在苏子这里正寻到了知音。而佛家那种超然出世、“物各有主”、换一种眼光看天地万物的禅思,在苏子的理性世界中分明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苏子又并不是那么的出世,他仍然执著地爱恋着人生俗世。儒家的积极用世思想仍是他思想的主流。孔子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苏子亦有同感。孔子终其一生也未被君王重用,但他仍孜孜以求,以辉煌的文化成就留于后世。苏子此时虽身逢贬谪,却在文化事业上建树颇多。中国儒家思想对他的深层浸染,当是他理性世界最本质的一座殿堂。

作者单位:?茶高级中学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分享各种行业知识与经验、学习资源交流平台,知识让你的眼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