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广州西关大屋排名:广州独具特色的西关大屋

人气:365 ℃/2024-03-11 03:02:14

清中后期,随着商贸业快速发展,不少巨贾富商、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开始在广州西关角东起文昌桥、大观桥,西至泮塘、昌华园一带,陆续建造了一批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大屋,也就是我们现在能观赏到的西关大屋。它从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府风格,在岭南建筑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为适合南方比较炎热的气候,西关大屋都是高檐深宅式的砖体结构。屋檐非常高,进深非常长,墙壁用青砖砌成,屋外檐阶铺砌“绿豆青”水磨大青砖和白色花岗岩,形成“青砖石脚”的特色,既防潮,又保护临街立面的美观。

大屋大门多为“三件头”样式:外为矮脚双扇门,这是一种四扇对开的小折门,防止外部视线干扰;第二件,趟栊,这是一种栅栏式的横向拉门,由五到六厘米的木圆条横排而成,根数取单不取双,既防盗又通风;第三件,大门,非常坚固和厚重,黑色……

大屋内部平面结构多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形成颇多的中轴线。正间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走进大屋,富有特色的天井(上加小屋盖),靠天窗和水窗来通风采光;有些还有“满洲窗”,以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的正方形窗格,其色彩以蓝色为主色度。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大屋堪称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现存西关大屋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锐减到不到100间,其中尚有保留价值的则只剩下10多间,如,今多宝路愉园酒家左邻“邓华熙府”(为巡抚部院邓华熙于咸丰年间所建,1902年退休时的居所),多宝坊27号的“钦赐探花第”(为1859年李文田殿试中探花而建,今名泰华楼)。而其他著名的西关大屋如十三甫正街15号的西关大屋、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多宝路的“邓宫保第”和“钟家花园”等名园大宅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可供游人参观的名宅有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的“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是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景棠于清末建造,落成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因内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名宅占地2000多平方米,园门朝南,门额石刻“小画舫斋”是清末赵之谦所书;后门向北,原有的建筑分为三部分,南面是主人的卧房,西北涌边处是船厅,中间是祖先厅,南门的右侧是后楼。所有的建筑以石路和连廊相连,庭院中建有凉亭“诗境亭”、假山和花基等。 原庭院建筑布局妥帖合理,结合自然条件,以天窗、楼井加强采光和通风,内部装修以通透的落地罩及隔扇等敞开式处理,园内又广植南方珍贵植物,西北面临水,巧妙地利用南北对流风向设计房舍,便于组织穿堂风,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舍也通风清凉。现仅存船厅、祖先厅、大门和后楼。

“船厅”临荔湾涌而建,是主人的书斋、文人雅士聚会之所,因临水而构筑,其造型似船舫,故名船厅。整个“船厅”约200平方米,高二层,卷棚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靠近荔湾涌的外墙开有侧门,门上端有一块由苏若湖书的“小画舫斋”石匾,门外有一石阶梯,可登船外出。在入口的门厅悬挂有两广总督阮元题书“白荷红荔泮塘西”的木匾。目前小画舫斋真正留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家庙,游人只能从祖先堂前一株百年古榕树追忆当年的园林胜景。

1956年,黄氏后人黄子静、黄明伯等将此园林建筑献给政府,供广大市民和游客观赏。199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政府出资对该建筑进行了部分修缮和复原。

搜索更多有关“广州西关大屋排名:广州独具特色的西关大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