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徐静蕾的个人家庭背景 对话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

人气:313 ℃/2023-12-03 04:41:26

徐子建

人物档案:徐子建,今年74岁,知名演员兼导演徐静蕾的父亲,103岁抗战老兵徐成沄的儿子。他第一次尝试写作的非虚构作品《父亲的军装》,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对话背景:

徐静蕾是演艺圈公认的才女,书法很棒,表演和导演也都尽展才华。大家都知道徐静蕾出生于北京,许多资料显示徐静蕾祖籍湖南。9月7日,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携新书《父亲的军装》来到武汉物外书店分享,道出一个大家都知之甚少的事实——徐静蕾原来是湖北武汉蔡甸徐湾的后代。楚天都市报记者连日来专访了徐子建。

徐子建父亲——103岁的徐成沄,《父亲的军装》写的是他的故事

武汉蔡甸徐湾18户人家,跟我身上流的是同一支血脉

记者:以前大家都以为徐静蕾家祖籍是湖南的,这次听您说才知是湖北,具体是怎样的渊源?

徐子建:我的爷爷15岁从湖北武汉蔡甸徐湾出发,去到湖南湘潭,在那边做生意发家,后成为英国怡和船运公司的买办,徐家家业曾经盛极一时,但到我父亲那一代破产败落。身处贫困的父亲去当了兵,后来考了军医学校,走上了战场。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从国民党军医,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军医,《父亲的军装》写了父亲作为一名军医的成长和蜕变。

10多年前,我开始着手写这本书,在父亲和母亲口述的基础上,遍查两岸档案,寻访故地。光是到武汉蔡甸徐湾就来了3次。

记者:以前从没来过祖籍地?是写这本书才开始第一次来武汉蔡甸么?

徐子建:2008年,我第一次到武汉来寻根,费了好多周折,找到武汉蔡甸一个18户人家的小湾落,当时汽车还不通。农田里有一片坟地,我心想“可能是我们徐家的”,“坟地墓碑上如果都是姓徐的话,我可能就找到老祖宗的地方了”,结果一看,大部分都是姓徐,而且跟我们家的辈分“祖德卓方成,子振家声远”也相吻合。

跟老家人见面后,感觉非常亲切。我跟这18户人家流的都是同一支血脉。我爷爷有兄弟六个,爷爷行六,除了爷爷从湖北去到了湖南,其他五个及后代都留在了武汉。

记者:《父亲的军装》中提到,徐家有11人参加了抗战。

徐子建:是的,徐氏家族共有11人参加抗战,中心人物是家族中的徐旨乾,基本上都是受他影响参加革命和抗战的。徐旨乾比我父亲大22岁,他也是“子”字辈,辈分比我父亲小。在他的电文中,称呼我父亲叫“家叔”。现在,武昌蛇山下还有徐旨乾故居,我去探访过。

爷孙三代合影

女儿考电影学院时,我还押中了题目

记者:《父亲的军装》,是出版之前就给女儿看了吗?让她给提意见了吗?

徐子建:之前她零零碎碎看过,主张我用平白的话语去写。我女儿在出版之前又看了一遍,她最早看的是《写在前面的话》,实际上是我最后写的。她看完后挺惊讶,觉得写得挺好。

记者:女儿的电影,您都是第一时间看了吗?有一部《我和爸爸》讲父女之间的矛盾,最终走向了互相理解和付出。

徐子建:女儿的电影,差不多是拍完我就看了。我和女儿没有电影中那么大矛盾。《我和爸爸》内容完全是虚构的,我的经历和电影里爸爸的经历完全不同,我在工业企业干了几十年。唯一相似的一个情节就是,走路都拿着《北京晚报》看。我有空喜欢去书摊买点新书,《北京晚报》是必买的,而且一路看回来。

我们家有一个阁楼是放各种书的,看完了就往上面一扔,书还不少。静蕾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就用上了。

我填报名表、简历的时候,心想教授招收学生的心理状态大概跟顾客买东西的心理相似,就借鉴了顾客心理学上的一些原则——顾客愿意跟自己认为的同一类人打交道。填表的时候,我注意突显孩子艺术培养的基础,比如她学过十多年书画。考三试《文艺理论》的时候,我猜到了题目,想可能会考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文艺理论。我们家阁楼的《文艺百科》上正好有这方面内容。当时就背了这本书。第二天考的时候,正好就是这个内容。

记者:您和女儿静蕾之间会有不理解的时候吗?怎么化解的?

徐子建:严格教育前提下,父女之间产生矛盾这个问题,就是所谓逆反心理。我从静蕾2岁开始就对她进行严格的教育,一直到整个小学、初中阶段都不存在太多逆反心理。一到高中,情况就变化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就不应该再用过去的方法,在大的问题上把关即可。

父女、父子之间有天然的血统关系,家长所做的也是为了孩子成才。孩子是会懂的。而且早期教育产生的效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摆在那里,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记者:董卿、徐静蕾都是在爸爸的严苛教育下成才的。您觉得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不是只能通过这种严苛的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

徐子建:教育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循循善诱,第二种强调严格,比如“虎妈”“虎爸”。咱们国家的教育传统还是强调严格的这一面,私塾中就备有戒尺。一些名人如贝多芬小时候都受过严格的教育。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教导学生自觉地树立目标,自觉地去努力。

记者:您下海后基本上就没空管儿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下,女儿和儿子成年后性格、人生走向等方面差异大吗?

徐子建:栽什么树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你付出多大努力,就收获多少成果。尤其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有科学性,要求家长自己要看好多书。

上世纪70年代静蕾出生时,没有多少教育类书籍。我就去北京图书馆看一些老书,那些书往往是孤本,只能在那里抄写。

一个孩子最后的成就,看起来有一定偶然性,其实从根本上讲是必然的。科学的严格的早期教育,能决定人的一生。

徐子建在写作中

从工厂流水线到“跳海”经商,我的人生也是一部奋斗史

记者:听说您的这部家族史要写三部曲,第一部是写父亲的战争史《父亲的军装》,第二部写自己,第三部写子女教育。您个人的经历有什么特别之处?

徐子建:我16岁到北京灯泡厂当学徒,在流水线上工作,比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演绎的还要辛苦。我操作时坐的位置,半米外就有一个烤箱,上千度的火苗,保证箱内温度保持在400度左右。而烤箱的口正对着操作者。夏天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哪儿是天堂啊?能车间外面树荫底下呆十分钟,就是天堂了。

19岁的时候我当了设备维修工。20多岁我就成了车间主任。车间里有400多位员工。那个时候工作起来都是废寝忘食的。所以,长时间没有按时吃饭,胃就出了毛病。

上世纪80年代我就下海了。与其说下海,不如说跳海。自己只有100块钱,决心去办一个工厂。从朋友那里凑得1000多块钱,用600块钱从废品回收公司买了一些二手设备,开始了霓虹灯的生产。几年以后,在这个不大的行业里,成了领头羊。企业的业绩几倍于第二名第三名。后来产品更新换代,我年纪也大了。就退居二线了。

记者:您现在在您女儿的电影公司,还担任了董事长,平常管那些事情?

徐子建:在我女儿的电影公司鲜花盛开影业公司,我一直是法人、董事长。我的工作只是财务上的一些签字,并没有管更多的事。

徐静蕾早期的很多电影,制片人下面第一个就是我的名字,我觉得自己是浪得虚名。

记者:很多人看完《父亲的军装》,钦佩于您这么大年纪开始写作,为了写这部书,不仅查阅档案,还去了许多战役发生地探访。

徐子建:我60岁之后开始着手写这家族三部曲,这个工作量不是五年六年能完成的。现在第一部出版了,第二部三十万字左右我已经成稿了。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家族史?从我爷爷、父亲、到我、徐静蕾这一代,小时候家境都困难——我父亲出生时,家里已经破产了;我小时候家庭变故,我30多岁才见到父亲;徐静蕾和她弟弟小时候,正值我在工厂上班和创业初期,家里也很困难,最后每一代人都靠努力奋斗改变了命运。

虽然教育孙辈主要是我儿子儿媳妇的责任,但作为爷爷辈的人,我希望我的勤奋能够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前辈人应该为后辈人做出榜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通讯员王毅

搜索更多有关“徐静蕾的个人家庭背景 对话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