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18k金和玉石哪个更有收藏价值?青籽话珠宝,玉饰的前世今生

人气:460 ℃/2023-12-17 22:50:25

上期我们聊到“玉带饰”在各朝代的演化历程,在辽、金、元时期它保持着北方民族的朴实特性,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其实本身并无用玉的传统,是统治者引进了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令唐宋以来的用玉制度得以在北方传承延续。玉饰在游牧民族的手中又将开始怎样的演变呢?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玉和珠宝的那些事儿。

内蒙古的东南部是迄今为止辽文化遗址留存最多的地方,辽地工匠们结合了契丹民族的风俗和游牧生活特点,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巧妙构思,体现了唐、辽两朝玉器的传承关系。辽代最具特色的玉带饰为玉銙银带,是用银片代替皮革制成、由长短两段组成的玉带饰。

这种用银片制作的腰带,在当时并非实用品,而是专为随葬而特别制作的。因用银片仿制革带的形制,可以历经千年而未朽。从形制上看,玉銙银带与中原地区汉式玉带颇为相同,可知契丹民族在当时也是使用汉式腰带的。玉带饰还可根据带銙“古眼”之有无来分类,即无“古眼”玉带和有“古眼”的蹀躞带,前者以素面居多,少量表面琢有山纹、胡人乐伎纹和菊瓣纹;后者迄今所见皆作光素无纹。

我们再来聊聊玉佩,辽代的契丹玉佩饰大致可分为组玉佩、肖生形玉佩、玉盒佩三类,组玉佩多由一件片状玉牌以金属链与若干件玉坠饰连接而成;肖生形玉佩多作圆雕状;玉盒佩常以一件盒形玉、一件玉饰和若干件珠饰共同组成。

还有反映“四时捺钵”纹饰的玉带具,以“春水”和“秋山”纹样最多,主要用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参加春、秋捺钵活动时佩戴。辽早期的主题纹饰也比较单一,只有大雁和鹘,周围没有花草装饰,以浮雕的方式来突出主题,这些玉饰都体现出了当时辽地玉饰制作工艺的较高水准和成就。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此有个初步的了解。

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一家之言,请君笑纳。

搜索更多有关“18k金和玉石哪个更有收藏价值?青籽话珠宝,玉饰的前世今生”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