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地下室渗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浅谈地下室地面渗漏原因及治理方法

人气:495 ℃/2023-11-28 16:14:31

导语

“噗通”!扔一块石头下去,地下室会溅起水花。这是雨季中,一些小区地下室的真实场景。

2021年夏天,家住广西渭南市的张阿姨就被地下室渗漏折磨得精疲力竭。一场大雨过后,地下室从一开始的渗水、漏水到如小河般涌水,被淹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漏水期间,张阿姨夜以继日抽水,和地下污水做斗争……

随着建筑业高速发展,地下空间也在不断的被开采,随之而来的地下工程渗漏水日益增多。这些严重的渗漏,不仅影响人们对地下室的正常使用,还造成钢筋变形或腐蚀,严重危及建筑安全,需引起重视。本文即对地下室地面漏水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治理提出建议。

一、地下室地面漏水的原因分析

地下室地面发生渗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和原因。

1、地下室地面与承台(柱子)交界处渗漏

1)地下结构的建设等原因会影响本场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地下管线渗漏是上层滞水的主要来源;

2)多方面因素导致工程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底板与承台交界处开裂,产生多处渗漏;

3)在水位不变化的情况下,工程在越冬期间防护措施不到位,亦可造成地下底板局部抗浮、抗弯承载力不足,使底板与承台交界处开裂,产生多处渗漏;

4)有的工程混凝土抗压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最终也会造成地下室地面交界处开裂,出现渗漏。图1为地下底板与承台(柱子)交界处渗漏。

图1 底板与承台(柱子)交界处渗漏

2、地下底板隆起渗漏

因为地下水位上升顶压底板,使底板的墙根处、柱根处、后浇带等多处产生渗漏,如图2所示。

图2 地下水位上升顶压底板

3、变形缝渗漏

地下工程变形缝是极易产生漏水的特殊部位,漏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热胀冷缩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地下工程变形过大,超出了允许变形的范围。

2)地下室变形缝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快速位移,引起止水带的损坏。

3)浇捣混凝土时没有达到密实程度,产生了疏松、蜂窝等现象,形成了渗漏水的通道。

4)橡胶止水带时间久后产生老化断裂,或在施工时被钢钎凿坏。

4、后浇带、施工缝渗漏

1)结构混凝土浇筑前纵向水平施工缝面清理不干净;

2)纵向水平缝凿毛不彻底,积水未排干;

3)钢板止水带安装不到位;

4)混凝土浇筑时漏浆或振捣不密实。

5、墙根裂缝渗漏

现浇底板也会因各种原因出现裂缝,如材料使用不当,施工质量存在缺陷,外界环境不良影响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发生。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底板结构不密实冒水,以及地下水位上升使底板有抬升。

二、地下室地面渗漏的几种治理方法

地下室地面产生渗漏后,维修办法有很多,但解决地下室底板渗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的施工工法只解决了地下室能够使用的问题,却没有彻底治理好渗漏,仍然会造成钢筋腐蚀,严重危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常见的地下室底板渗漏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注浆堵漏法

地下工程渗漏,可采用注浆法。但有的防水施工单位处理地下室底板渗漏,一上来就用灌浆堵漏(图3),不过问地下结构混凝土板的厚度,在面层上直接打孔注浆,有的浆液根本就没有注入结构板中,就在底板的面层内,可能短时间不会渗漏,但等到一场大雨,会发现渗漏问题依然存在。

图3 注浆堵漏

2、植筋加固堵漏法

植筋加固堵漏,也是常见的方法。但对于久治不愈的地下室底板渗漏,有些施工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找原因,仅从漏水的表象判断后,就通过局部植筋加固进行堵漏处理,经过几个月的植筋加固处理后,往往漏水依然无法封堵住。图4为植筋堵漏施工。

图4 植筋堵漏现场施工

3、增加抗浮锚杆法

有些住宅或商业楼地下室靠近河流、湖泊,当地下水位上升,对地下室底板产生浮力,基底反力减少;当浮力继续增大,直至等于或大于结构荷载时,基底反力等于零,地下室的结构抗浮不满足要求,需要采取其他处理加固措施,如采取降低地下水位、增加结构自重和回填土的深度、增设抗浮桩(锚杆)等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的方法。

4、设置架空排水法

近几年,人们对地下室的利用越来越充分,为了防潮防结露,依据GB50208—201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按照“结构底板→铺设塑料排水板→混凝土垫层→配筋混凝土面层”的做法,利用排水板排除地下空间的湿汽。对于慢渗的工程,用这个工法是有效的,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渗漏问题。笔者曾经跟踪了5个项目,目前有2个项目没有发生渗漏,有3个项目仍有不同程度的渗漏。图5为架空排水法。

图5 架空排水法

5、直接排水******法

目前,很多项目采用直接排水******法,也只是解决了地下室的使用问题,漏水问题根本没有解决,甚至有的项目最后排出泥沙,造成混凝土垫层下空洞更大,严重危及建筑安全。图6为直接排水******法。

图6 直接排水******法

6、止水加固灌浆工法

针对水位升高导致的底板渗漏,笔者现介绍一种从工程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更有效的治理方法——止水加固灌浆工法。

1)设计思路

该工法的设计思路为,地下底板在水位升高后,对底板混凝土造成破坏,产生渗漏水或涌水问题。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底板下,浆液以充实、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将底板下的存水空腔填充满,把空腔水变为裂隙水,把压力水变成无压力水或微压力水,经过人工控制一定的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稳定良好的“结石体”,达到提高地基的不透水性和承载力,确保底板钢筋混凝土不受水压的冲击,完全达到不渗不漏,延长结构寿命,增强结构安全性。图7为止水加固施工前示意,图8 为止水加固施工后示意。

图7 止水加固施工前 图8 止水加固施工后

2)施工工艺流程

深孔注浆:基层清理→核对灌浆部位→布孔(深孔)→钻孔(深孔)→清孔、护孔(深孔)→布嘴(深孔)→配置灌浆料→灌浆(深孔)反复检查灌浆→固结。

浅孔注浆:清孔(浅孔)→钻孔(浅孔)→清孔、护孔(浅孔)→布嘴(浅孔)→配置灌浆料→灌浆(浅孔)反复检查灌浆→拆嘴→检查、验收。

3)施工关键问题分析

浆液要能在一定的灌浆压力下,进入被灌的基层,并能紧密充填灌浆区裂隙;浆液灌入基层后所形成的结石,应能满足强度、抗渗性、耐久性和整体性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部位,要求浆液也会不同。为了合理使用灌浆材料,提高灌浆工程质量,必要时根据工程情况,进行灌浆材料及浆液试验。

采用低压、慢灌、快速固化、间隙性控制灌浆工法,加强灌浆时候结构的监控和检测,防止结构因为灌浆造成底板抬升。尤其是在经过多次维修的工程,在结构底板和面层之间起鼓严重的,不仅将原来维修的注浆料挤出,同时也将无收缩、无膨胀的材料慢慢填充在垫层和结构板之间。

通过系列控制灌浆工法—低压、慢灌、快速固化、分遍多次间隙性灌浆,灌浆饱满度好还能修复钻孔对防水层的破坏和原来被破坏的防水层作用,灌浆固化后的材料相当于把防水层浇筑在灌浆的混凝土内,不存在窜水的问题,就修复了防水层破损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底板加固。

把底板下的存水空腔充填满,把空腔水变裂隙水,把压力水排挤压到建筑物的外侧,使压力水变成无压力水或微压力水,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渗水问题。灌浆料与土体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待灌浆成型后,其结构形状穿插在底板之间,形成一个榫卯结构,更加紧密牢固。解决渗水问题的同时对地下建筑起到加固作用,还可以解决长久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图9为底板堵漏剖面,图10为加固止水法示意。

图9 底板堵漏剖面

图10 加固止水法示意

三、结 语

近年来,城市土地价格节节攀升,寸土寸金,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地下空间,建地下车库,地下储物间等等,地下室的用途正越来越广。但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地下室渗漏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渗漏治理上需加大投入,研究、开发出更多适用的渗漏治理工法。笔者从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摸索出这套方法,在许多地下室底板渗漏工程中起到了好的效果,但地下室底板渗漏情况复杂,在治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做到一案一策,需要施工人员有更精湛的技艺,希望在防水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一天能彻底根治地下室渗漏“顽疾”。

原文刊载于《中国建筑防水·悦居》数字期刊2021年第9期(作者简介:孔贞国,男,1963年生,原盘锦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为四川童燊防水工程有限公司顾问。联系地址:116000大连市甘井子区山东路317号渗漏治理中心,邮箱:82233183@qq.com)。

运营:《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

苏州悦居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主编:潘文亮

责任编辑:彭庆(收稿邮箱:admin@jzfsonline.com)

市场推广:马兴华(联系电话:13776076897)

版权声明

本号为《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任何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未征得本社同意的前提下,不得对本号原创作品进行转载、摘编。如需转载、摘编,需征得本社同意,并向本社支付稿酬(个人微信进行转发,分享,不受约束)。本着及时传播的目的,本号会对部分精选文章进行转载。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谅解,同时请原作者在文章推送两周内与本号取得联系,本号将按《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的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搜索更多有关“地下室渗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浅谈地下室地面渗漏原因及治理方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