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拉威尔钢琴独奏音乐:多么惬意拉威尔经典之作

人气:121 ℃/2024-02-06 19:41:44

文丨史书先生

编辑丨史书先生

<<·——前言——·>>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是音乐史上一位公认的管弦乐色彩大师,人们常把他与德彪西视为印象派作曲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可是拉威尔的大多数作品风格特征更接近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调式调性明确、旋律线条简练、乐句方正、结构规整,这些特征都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相违背。

不过作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承前启后的重要作曲家,因为在配器方面极力追求音响上的绚丽色彩,大家更愿意将拉威尔视作印象派作曲家。

《多么惬意》作为拉威尔的经典之作,是无调性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音高关系值得令人深究。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部经典乐曲。

<<·——《多么惬意》的诞生——·>>

《多么惬意》是拉威尔创作的声乐室内乐《马达加斯加之歌》中的第三首,这部作品是接受伊丽莎白·柯立芝的委托之后进行创作的。

其中使用了长笛、大提琴和钢琴三种伴奏乐器,歌词则是借鉴了18世纪晚期克里奥尔诗人瓦斯特·德西雷·帕尼的三首诗歌《娜昂朵芙》、《奥娃》、《多么惬意》

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利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结合他独特的写作和配器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就像拉威尔一直尝试远离政治,甚至拒绝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荣誉勋位勋章”,但是这部作品却有着鲜明的反殖民立场;而且他一生未婚甚至没有明确的女性伴侣,可这部作品却充斥着大量男欢女爱的场景描写。

虽说乐曲展现的这些东西,与拉威尔本人的行事风格有些悖逆,可丝毫不影响它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

<<·——音乐结构分析——·>>

《多么惬意》全曲共50小节,由长笛、大提琴和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引用四段式结构,每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多么惬意》结构划分图

最开始的A段(1-15)由Ⅰ(1-8)和Ⅱ(9-15)两个阶段构成,全曲由长笛奏出主题旋律,围绕C、bD、F进行发展,形成一个宽广气息的长乐句。

开始部分是由C和D两个音构成,之后加入了F音,并在节奏上发生变化;第二次发生变化是在第二小节,节奏变为等分的三连音,主干音还是C、bD、F三音,但不同的是这次没有落在bD上,而是起始音C的高八度。

拉威尔在对乐曲的三次变化中均以C音开始,音符逐渐变多、节奏逐渐变快,像是一层层地递进直至进入音乐主题

之后大提琴声部在第5小节加入,长笛声部的主干音变为bE、F、bA,看似与前一部分长笛声部的主题毫无关系,但是仔细剖析就可发现,bE、F、bA与C、bD、F在音程度数上保持着一致的关系,这也正是20世纪作曲家擅长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在作品当中隐藏的音高关系。

紧接着,钢琴声部在第7小节以大七度音程的形式加入,这种乐器一件件加入,音色逐渐叠加,由单薄变得厚重,充满了哲思。

第Ⅱ阶段由人声旋律进入,大提琴声部保留上一阶段延续下来的A音,长笛声部重复前一阶段的主题旋律,钢琴声部则是在最后重复第一阶段的大七度音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在第14小节的人声声部,由五个降号转为四个升号,为后面大提琴声部的调性布局做预备。

并且拉威尔在这一阶段对音高做了相对统一的发展,就像第14小节人声的B、A与第8小节人声开始的bB、bA以及这一小节大提琴结束音bB、A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统一;还有就是第14小节中人声与长笛声部的错位发展,在音程度数上也形成统一。

B段(16-24)由Ⅲ(16-19)和Ⅳ(17-24)两个阶段构成,该段的调号发生变化,转为具有E大调倾向的调性布局

第Ⅲ阶段的两个乐节成并行关系,有意思的是,该段的人声声部都是采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形式从后半拍开始,与钢琴低音形成错位进行,钢琴伴奏继续沿用A段的大七度音程但拉长了时值,这或许也是拉威尔在该阶段只选用钢琴伴奏的原因。

第Ⅳ阶段加入大提琴声部,围绕×C、#D构成的颤音进行发展。钢琴声部的和声织体变得更为丰富,右手继续沿用大七度的音程关系,但是这一阶段并不像第一阶段那样呈静止状态,而是用半音阶的形式向上进行线性发展

小二度是拉威尔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和声现象,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说明小二度进行不是一种“无意识”的使用方式,而是拉威尔有意使用的一种具有典型的创作手法,并由此促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印象与风格。

左手C大调主属音的交替持续C-G-C-G-C-G-C,暗示着C调与人声的E调构成双调性,使得这段旋律无论在调性和声上还是音响效果上都变得更为紧张。

这一阶段的人声声部与上阶段也有所不同,第20小节的后半拍开始,形成了四音一组的下行音阶,原样重复一次后将第一个音向移高二度进行,之后转为三音一组的上行音阶,但在音程度数上保持一致。

谱例1:拉威尔尔《多么意》第19-24小节钢琴声部右手旋律

C段(25-39)由Ⅴ(25-29)和Ⅵ(30-39)两个阶段构成,这一段在调性和速度上都发生了变化。第Ⅴ阶段由人声和大提琴两个声部构成,大提琴声部以#D为低音构成四度音程叠置,人声声部与前一阶段相比也发生了变化,音域变宽,形成音阶式下行进行。

第Ⅵ阶段篇幅较长,这一阶段钢琴声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大七度变为五度,音区也是全曲最低之处,并且节奏变得更为短促,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以类似鼓声的听觉效果。

长笛声部G、#F、#D三音在旋律和节奏上进行逆行、重复发展,并且与人声声部音高旋律相统一,但在节奏上发生变化。

有意思的是,在Ⅵ阶段和B段中的Ⅳ阶段中,无论是人声声部还是长笛、钢琴的伴奏声部最后都以D音结束

拉威尔将所有声部都结束在D音上,或是无心插柳,或是精心设计,在某种意义上都与作品调性达到统一,并且减慢、延留音的设计在听觉效果上营造出作品结束之感。

最后便是D段(40-50),这部分由Ⅶ(40-48)和Ⅷ(49-50)两个阶段构成。作为结束段,调性与A段相同,使得全曲首尾呼应,但也同时各具特色

这一阶段的速度是全曲最慢的地方,而且钢琴声部取消了大七度,没有了调性的叠加构成,但是在人声声部降了bD大调的第六、第七级音,在调性上更加自由。

第Ⅷ阶段仅有两小节人声构成的三连音节奏,在听觉效果上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仔细观察整首作品的节奏可以发现,拉威尔只在开头长笛声部运用三连音节奏,也许正是这样深思熟虑的精巧设计,才给整首作品增添了色彩。

20世纪后的音乐创作,音响作为一种表现因素,已经开始与其他音乐因素同等或在某种情况下起更重要的作用。而《多么惬意》的音高结构复杂多变,其中内在的音高逻辑很难发觉。

因此,我们将音高结构与音响效果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后猜想,拉威尔是否会为了追求某种音响效果而影响了音高材料的构造。

作为一名公认的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在作品中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将音色色彩组合进行多样化处理,在音响效果上发挥到极致。《多么惬意》自然也不例外。

在印象主义音乐的伴奏乐器中,长笛、竖琴、大提琴随处可见,这似乎成为了印象主义音乐伴奏乐器的标志。

《多么惬意》的开始部分由长笛声部慢速、弱力度奏出主题,柔和的旋律加之以四度的运用营造出空灵之意境,钢琴高音区的七度音程更是使人进入一种朦胧、不确定的境地。

除此之外,在节奏等方面的对比也使人在听觉系统上发生巨大的变化。第30-37小节在节奏和音程度数上发生了变化。

钢琴声部的低音区和短促的节奏给人以似远处传来的鼓声听觉之感,而长笛声部也是在全曲最高之处进行,这种在音区“最高-最低”的碰撞,似乎在模仿空洞的回声效果。

到了大提琴声部,《多么惬意》多采用泛音、弱音器等演奏技法进行演奏,这也是拉威尔在音响效果上强调突出该乐器的独特音色的方面之一。

<<·——音高结构——·>>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音高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首作品结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的音乐中,无调性是区别于西方传统音乐的主要因素,彼时作曲家们在寻找新的分析方法。

这个过程中发现,无调性音乐经常通过一种新的动机和循环使用来形成一个确定的整体,一般是以旋律、和声或者是旋律与和声相结合的方式出现。这种集合可以移位或者倒置,并且它的音高可以用任何顺序出现。

在《多么惬意》中,拉威尔运用具有现代半音化的音高材料来贯穿整首作品的发展。作品以C-D小二度开始,主题旋律建立在3-4的音级集合上,并且用集合3-7贯穿全曲。

谱例2:拉威尔《多么惬意》第1-2小节长笛声部

随后在第六小节出现集合3-7,并且于第8小节人声声部和第13-14小节长笛和人声交错进行发展的音高也是建立在该集合上。

谱例3:拉威尔《多么惬意》第6小节长笛声部骨干音

<<·——结语——·>>

通过对全曲谱例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拉威尔的《多么惬意》以音级集合理论为主导的集合3-7贯穿在整首作品,构成具有现代半音化风格的特点。

拉威尔对于《多么惬意》倾注的心血,不亚于任何一首作品。节奏、调性、配器、音高等看上去貌不起眼的细节,在《多么惬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而拉威尔的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在音乐创作上达到高度契合。

《多么惬意》的重要性我们不必言说,但又不得不说,毕竟飘渺、朦胧、游移、神秘这些特点在这首作品中均有体现。

拉威尔独特的音乐风格,或许是来自于他对传统音乐以及现代元素的敏感,在继承传统音乐的部分特征的同时开创了新的音乐领域。而印象主义作为连接两个时期的桥梁,对后来现代乐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3]王中余.拉威尔声乐室内乐《多么惬意》诗乐关系探析[J].交响,2020.

[4]郑中.拉威尔和声语言中的小二度现象[J].中国音乐学,1997

[5]约翰·怀特.音乐分析[M].张洪模,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6]库斯卡特.20世纪音乐的要素与技法[M].宋谨,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搜索更多有关“拉威尔钢琴独奏音乐:多么惬意拉威尔经典之作”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