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选择性缄默干预,个体的定向遗忘能力是否能缓冲创伤经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人气:187 ℃/2024-03-20 13:28:20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童年创伤经历一直被认为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高危因素之一,但童年创伤到抑郁间的内部机制还尚不明确。

Beck抑郁认知模型认为,发生在生命早期的负性事件会促成消极图示的形成,当这些图示再次被激活时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最终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

在认知方面,抑郁人群存在着心境一致性加工偏向和认知控制机制受损的特征。

首先,他们在信息加工时会回避正性刺激,并在知觉、注意和记忆过程中对负性刺激存在偏向。

这样的认知过程,与抑郁心境低落、反刍思维和快感缺失等症状有着紧密联系。

其次,抑郁人群存在对负性刺激的认知控制困难,他们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控制对负性材料的加工。

在记忆过程中,表现为与健康个体相比,抑郁个体难以主动遗忘负性刺激。这使得抑郁个体长期沉浸于负性记忆之中,影响病情的恢复。

然而,目前对抑郁人群主动遗忘的研究,主要围绕在探讨抑郁人群与健康人群该能力的差异和分析其背后的神经机制。

较少有研究关注抑郁人群定向遗忘能力和认知偏向在童年创伤与抑郁间发挥的作用。

研究基于Beck抑郁认知模型,从心境一致性的加工偏向和认知控制过程角度,分析负性事件注意偏向和定向遗忘在童年创伤与抑郁间的关系。

这不仅能从理论角度丰富该模型,也能够从认知角度为抑郁青少年的病因分析和治疗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一、讨论

研究考察了童年创伤经历对抑郁青少年抑郁程度的影响,并对负性事件注意偏向和对负性记忆的定向遗忘能力在童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程度之间所起作用进行了探索。

结果表明童年创伤经历可以直接预测抑郁程度,再一次印证了童年创伤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远端高危因素。

同时还发现,对负性事件注意偏向和对负性记忆的定向遗忘能力是两者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创伤性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Beck抑郁认知模型认为在童年期受到更多创伤个体可能会形成更多的适应不良图示。

它代表着个体在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等方面的一种普遍的模式,这些图示不仅决定认知加工方式,而且会影响个体认知控制机制,最终导致他们表现出抑郁的症状。

也就是说创伤事件不仅留下了有关事件的记忆,而且可能会逐渐改变个体认知的方式,个体认知在负性事件与症状间起中介作用。

也就是说发生在生命早期负性事件对个体抑郁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了个体认知过程或方式而完成的。

已有大量研究的结果支持该模型,例如有研究发现遭受过虐待后,儿童表现出情绪调节的困难,并且童年创伤经历也会影响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

vonSneidern等认为创伤经历有可能会推迟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

研究基于Beck抑郁认知模型,探讨了负性注意偏向和定向遗忘能力在童年创伤与抑郁间的内部机制。

首先,在研究中童年创伤经历更严重的抑郁青少年存在更严重的负性注意偏差,这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

Romens等人使用点探测范式发现,相比不伴有童年创伤经历的抑郁人群,伴有童年创伤经历的抑郁人群对悲伤面孔存在注意偏向。

吴韦玮等人研究发现,伴有童年创伤抑郁人群认知偏差问卷得分高于不伴有童年创伤的患者。

有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威胁性刺激注入了更多认知资源。

Foa等人认为对威胁刺激的警觉虽然能够及时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但这种认知策略可能会加重自身症状。

赵文成的研究发现,有过童年创伤经历的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存在异常警觉,并且难以将注意力从负性面孔中转移。

这些研究都间接地支持了研究结果。同时,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偏向也是影响个体抑郁发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

由于长期习惯于关注负性事件中,可能会使个体长期沉浸于其中,导致心境持续低落,从而影响病情的恢复。

其次,在研究中有更多童年创伤经历抑郁青少年对负性信息定向遗忘能力更弱。

定向遗忘能力属于在记忆层面的认知控制机制,而有研究者认为童年期的创伤暴露会影响个体认知控制功能背后的神经机制。

最终导致有创伤暴露史儿童认知控制功能更弱,这间接地支持了研究结果。

从神经机制角度而言,创伤暴露影响青少年前额皮层和杏仁核区域的发育,而这些区域的激活与成功定向遗忘有着密切关系。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有过创伤经历的个体更难通过认知控制机制将自身注意从威胁刺激中转移。

这说明童年创伤会削弱个体的认知控制功能,在需要个体有意地选择加工或回避信息时,受过创伤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困难。

同时,抑郁青少年对负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能力受损是导致其症状持续的主要原因。

受损脱离假说认为,认知控制机制受损会导致人们难以将自身注意力从负性事件中转移,最终出现抑郁症状。

在人们经历创伤事件后主动遗忘能力决定了从中逐渐恢复还是出现侵入性记忆的症状,它的完好程度与抑郁症状恢复存在密切关系。

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发现,童年的不良经历也会削弱个体在记忆方面的认知控制,导致他们可能会更难忘记那些负性事件或不良的经历。

并且对负性信息定向遗忘能力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程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先前有研究发现,反刍性思维是童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程度间的中介因素。

也有研究发现童年创伤经历会通过改变大脑中负责情绪性记忆加工区域的结构或功能联结的方式影响抑郁。

这些研究间接都支持研究的结果。

换而言之,童年创伤所留下的负性记忆不仅会直接影响抑郁,并且可能会削弱个体对这些事件选择性遗忘的能力,陷入无法摆脱负性记忆的困境,从而影响自身病情。

研究中―童年创伤→负性事件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定向遗忘效应→抑郁‖的路径显著。

这说明童年创伤对抑郁的影响作用中,童年创伤经历会首先导致个体在生活中更容易注意到负性事件,而这种偏向性会削弱个体对这些负性事件定向遗忘的能力。

最终导致个体出现更严重的情绪问题,也就是抑郁青少年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偏向会影响对其认知控制机制的效能。

近期Villalobos等人提出了综合交互理论模型支持此研究结果,认为认知控制机制与认知偏差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该模型中认知控制缺陷会使个体难以控制自身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导致认知偏差的发展和维持,这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过程,最终出现抑郁症状。

同时也存在着认知偏差对认知控制机制的影响作用,由于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这会加重抑郁人群认知控制机制的负担,需要更多认知资源才能限制对这些刺激加工,因此认知偏差能够削弱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

而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恶性循环可能是抑郁情绪发生和维持的基本机制。

Everaert等人的研究发现认知控制机制能够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帮助个体限制对无关刺激的注意,从而减弱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也有研究表明,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偏向会使他更容易记住那些与其负性心境一致的信息。

这种偏向会严重限制他们对这些刺激的认知灵活性,所以抑郁人群对负性刺激的偏向使得他们难以将给予―TBF‖指令负性内容从工作记忆中排除。

这说明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控制机制影响并不是单方向的。

抑郁青少年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偏向能够负向预测其对负性图片的定向遗忘效应,这说明对负性事物中的细节和情感负荷过度关注,加大了他们将注意从负性刺激中转移的难度。

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负性刺激定向遗忘的能力,最终导致他们对负性体验的持续关注和困扰,进一步维持和加重了抑郁症的症状。

综上所述,研究基于Beck抑郁认知模型,分析了认知因素在童年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在童年期的不良经历能够直接影响抑郁青少年当前的抑郁程度,同时这些经历也会促使数多适应不良图示的形成。

这些图示不仅决定了个体认知加工方式,而且能够削弱了个体对负性记忆认知控制的能力,最终影响抑郁程度。

同时在这样的内部过程中,对负性事件注意偏向会加重个体认知控制的负担,这一理解对于帮助抑郁人群改善其思维和情绪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纠正认知偏差,以此改善其认知控制能力,最终起到缓解抑郁症状的目的。

二、结论

研究以情绪性图片为记忆材料,采用单字法定向遗忘任务,计算抑郁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对不同情绪性图片的记忆效果。

并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了抑郁青少年童年创伤、负性注意偏向和抑郁程度。

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比较在不同条件抑郁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的记忆效果,分析了两组被试定向遗忘能力的差异。

抑郁青少年对中、负性图片的定向遗忘能力一定程度受损,而他们对正性图片的定向遗忘能力相对完好。

这样的结果可由抑郁青少年存在心境一致性的加工偏向进行解释,在研究中,相比于健康青少年,抑郁青少年偏好于记住与自身心境相似的内容,而回避与自身心境相悖的内容。

分析抑郁青少年负性注意偏向、定向遗忘能力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程度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负性注意偏向、对负性记忆的定向遗忘能力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该结果印证了Beck抑郁认知模型,发生在生命早期的负性事件不仅会直接影响抑郁,也会导致消极图示的形成,间接影响抑郁。

这些图式首先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表现为所受童年创伤更严重的个体存在更深的负性事件注意偏向。

这些图式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表现为所受童年创伤更严重的个体在定向遗忘负性内容时存在更多困难。

研究还发现了―童年创伤→负性事件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定向遗忘效应→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该结果也支持了第一部分的结论,对负性刺激的加工便好会加重抑郁青少年尝试通过自身意志选择性遗忘它们的难度。

但研究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①由于研究中的青少年抑郁人群所服用药物种类和剂量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②青少年抑郁人群中通常伴随焦虑症状,然而研究虽采用DSM-V排除焦虑障碍的诊断,但无法避免患者伴随焦虑症状。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探索伴焦虑症状与不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人群在主动遗忘能力中的差异性。

搜索更多有关“选择性缄默干预,个体的定向遗忘能力是否能缓冲创伤经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