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王阳明心即理和性即理的区别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6节心与理合二为一

人气:390 ℃/2023-12-17 22:00:24

原文: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①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之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②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孟子之所深辟也。

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词语解释:

①厌繁就约涵养本原:“厌繁就约”出自朱熹的书信《与刘子澄》;“涵养本原”出自朱熹的书信《答吕子约书》。均收入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中。

②“其或”句:见《论语.雍也》,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来信说:“闻听先生对求学的人说过,即物穷理之说也是玩物丧志。又将(朱熹的)关于厌繁就约、涵养本原学说(等书信汇编成集),展示给求学的人看,说是朱熹先生晚年的定论,这恐怕也不对吧?”

朱熹先生关于格物的说法,是就事物本身而穷究其理。即物穷理,是指在事事物物上探求其原本具有的理。是用我的心到事事物物中去求理,是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了。在事事物物中求理,就好比是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那么,孝的理究竟是在我的心中,还是在父母的身上呢?如果真在父母身上,那么,父母去世后,我心中孝的理不就消失了吗?看见孩童落到井中,必有恻隐(之心升起)的理。这个理到底是在孩童身上,还是在我内心的良知上呢?或许不能跟着孩子跳入井中,或许可以伸手来拉他援救,这都是所说的理。这个理到底是在孩子身上,还是出自我内心的良知呢?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万事万物的理莫能例外(都无法脱离我的心而存在)。由此可知,把心与理一分为二是错误的。把心与理一分为二,是告子的“义在外”的说法,正是孟子全力反对的。致力于外物而遗弃了内在,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亲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些,到底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弊端呢?说它是玩物丧志亲难道还认为不对吗?像鄙人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将我心的良知推致到(顺应天理而呈现于我面前的)各种事物上。我心中的良知,也就是所说的天理,把我心良知的天理推致到各种事物上,那么,各种事物都能得遂其天理了。推致我心的良知,即是致知。事事物物都得到理,即是格物。这就是把心与理合而为一。将心与理合二为一,那么,前面不才所讲的和《朱子晚年定论》中所说的,都可以不言而喻了。

解读:

这里阳明先生又端来这两锅剩饭,兑到一起烫热后盛了出来,以作为顾东桥同学扫盲之用。《传习录》中按出镜率排行可以称之为男二号的朱熹先生又一次在这里露镜,不过这次露镜被男一号阳明先生强行拉进了共同为顾东桥同学扫盲而临时组成的教辅团队统一战线中。镜头中的朱熹先生好像不是很情愿,但是没等他念台词,就像跑龙套的一样被男一号兼导演的阳明先生强行驱逐出镜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剧情,顾东桥同学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对阳明先生将“即物穷理”之说认为是玩物丧志的说法表示极大的不解。因为阳明先生类似的解答在《传习录》上部已经探讨过,我们就不再围绕阳明先生解答绕圈圈。而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辨析一下。

“玩物丧志”的本意是常用来指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有害的事情,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比如一个人沉迷于网游,不思学业,不思工作,说他是玩物丧志,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这里阳明先生明显是扩大了打击面,将朱熹先生学说中的“即物穷理”的行为方式全部囊括为了玩物丧志,别说顾东桥对此有疑问,相信今天的各位对此也大多难以信服。

实际上,阳明这里所说的“丧志”,依然是指人的心体丧失了头把交椅的位置的意思,将头把交椅的位置让给了外物,失却了心体的领导,就等于是丧失了志向。但是,在当代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我们知道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源于人类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无疑是被外物的某些现象所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进行的探索活动,是不是也会被阳明先生认为是玩物丧志呢?如果是这样,阳明先生这里的说法岂不是有阻碍人类进步的嫌疑?

好问题!人在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去除自己的主观成见,在去除自己的主观成见之后才能做到此心纯是天理,程颢说的“万物静观皆自得”指的就是这种情形。我们拿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举例子,一般人的观念中,苹果落到地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是大家太习惯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才很少对其产生新的疑问,岂不知,这种溺于所习常之见而妨碍了更清晰认知世界的观念正是“我见”,从广义的定义来说,这种“我见”也可以归类为“私意”。但是牛顿正是将自己的心体完全放空,去除了一般人所自溺而不觉的“我见”,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的疑问,才打开了通往新知的大门。在牛顿的思考的过程中,虽然他自己没有明确意识到是遵循了什么原则才做出了此发现的,可是如果用阳明先生的“心即理”的学说主旨来解释,也就会豁然贯通。牛顿正是将心中的“私意”完全刮磨干净,让其纯然是天理,才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上帝的秘密”。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搜索更多有关“王阳明心即理和性即理的区别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6节心与理合二为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