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崔莺莺和林黛玉有什么区别?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

人气:499 ℃/2024-02-13 08:03:05

引言:在《红楼梦》中,《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两座沟通林黛玉和贾宝玉情感的桥梁,如第二十三回中,贾宝玉将自己和林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而林黛玉则借崔莺莺骂张生的话骂贾宝玉。《牡丹亭》第十出中亦提及了张生与崔氏的故事,说的虽是《崔徽传》,却也易使人想到由此演化而成的《西厢记》。

崔莺莺、杜丽娘以及林黛玉都是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立意识的光辉女性,并且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崔莺莺虽有追求自主婚姻的意识,但她明显也受到了封建礼法的束缚,因此《西厢记》中的侍女红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而在《牡丹亭》中,侍女春香的作用则要小得多,因为杜丽娘是一个可以“因情而死”的至情者,不过还生后杜丽娘的婚姻却也落入了寻求世俗认可的窠臼之中。《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则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独立者,从始至终她都未寻求过世俗的认可,最终以悲剧的形式完成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一生。

林黛玉影视形象

本文即历时性地分析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者,并探讨女性自主意识的变化。

一、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天真之颜”的相国小姐,因扶父柩归乡安葬的途中遇阻而暂居于普救寺西厢中。书生张君瑞借宿于普救寺,与莺莺仅一墙之隔,两人先是隔墙和诗,后相见于为崔相国超生的道场上。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困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妻,莺莺之母许诺“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前来救援。

《西厢记》插图

但莺莺之母却嫌张生只是个穷书生,令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张生因相思而病,红娘为两人互传书信并对莺莺旁敲侧击及鼓励张生,最终促使两人私定终身。莺莺之母发觉私情后,红娘据理力争,使莺莺之母答应只要张生高中状元,便答应这门亲事。最终张生高中状元,与莺莺喜结连理。

通过前文的简要叙述,不难发现在崔莺莺与张生相恋的过程中,红娘起了极大作用:一是在崔莺莺与张生互生情愫之后,若无她的帮助,两人绝难走到一起;二是在私情败露之后,若不是她据理力争,事情实难出现转机。

此时存在一个问题,又不是红娘本人谈恋爱,她为何表现得如此积极?因为崔莺莺纠结于情和理的矛盾中,作为一个成长于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她应当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理;但是作为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她又有抑制不住的情感。处于矛盾中的崔莺莺虽对张生有意,但凭她个人的力量冲破不了重重阻碍。因此,红娘其实是对崔莺莺矛盾性格的一种补充。

莺莺和红娘插画

于是我们看到,在崔莺莺端着“我是相国的小姐”的架子否认对张生之情时,红娘以“我将这行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逼迫莺莺改口。在崔莺莺屈从母命“相待兄妹之礼如此”之时,红娘却鼓励张生“你若不去呵,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在私情被发觉之后,崔莺莺嘱咐“红娘,你到那里小心回话”,但红娘在老夫人面前却据理力争“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当然,亦不能否认崔莺莺身上所具有的抗争性。作为一个养在深闺的大家小姐,听琴、对诗、传简及私定终身等行为无疑都彰显了她的叛逆。其于长亭外古道边送别张生之时所言“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亦显示了她重情感而轻功名利禄之心。不过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崔莺莺始终处于矛盾中,因此她显得软弱和犹豫,因此她需要红娘作为补充。

长亭送别

在《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身边同样有一个贴身丫头春香。在坐馆先生陈最良要春香取文房四宝交与杜丽娘模字之时,春香取来的是螺子黛、画眉笔、薛涛笺和鸳鸯砚。此举虽有嘲弄腐儒之意,但也不过是插科打诨。而春香在引杜丽娘游后花园之后,就基本失去了叙事上的功用。究其原因,是因为主人公杜丽娘完全拥有追求爱情的主动性,她并不需要别人作为补充。

在《牡丹亭·题词》中,作者汤显祖忍不住感叹: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段话说的是杜丽娘因《诗经·关雎》惹动情思,游后花园时受大好春光打动于牡丹亭下偶生一梦,梦见一书生折柳要其题诗,后被书生抱至亭边行云雨之事。此后丽娘因思念梦中男子成疾,相思至死。在阴间呆了三年之后,丽娘鬼魂游至梅花庵(丽娘之父升迁,后花园改造而成梅花庵),恰好看见柳梦梅对着自己的画像拜求。丽娘大受感动,同时意识到柳梦梅或许正是自己梦中所见的男子。于是丽娘自称西邻之女,与之相会,并自荐枕席。

对于梦中发生的难以启齿之事,丽娘毫不遮掩,将之一一告与侍女春香听,这与《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扭捏、犹豫相比,有了极大进步。在遇见柳梦梅后,丽娘亦毫不犹豫,主动自荐枕席与其结成秦晋之好。正因为杜丽娘完全拥有追求爱情的主动性,其可“因情而死,因情而生”,因此《牡丹亭》中侍女春香的作用便不明显了。

昆区《牡丹亭·寻梦》中的杜丽娘

二、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发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生前死后都是一个至情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杜丽娘还生之后,她的态度却发生了一定变化。

杜丽娘在柳梦梅和石道姑等人的帮助下幽契重生,柳梦梅央求与之成婚,但杜丽娘却认为要“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之后杜丽娘又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劝说柳梦梅,柳梦梅提及先前两人已共度巫山,丽娘却这样说道: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虽然杜丽娘和柳梦梅终究在当日草草成亲,但亦不难看出杜丽娘心中的徘徊与犹豫,“比前不同”亦反映了重生后的杜丽娘开始受到了理性的束缚。杜丽娘曾经因思念柳梦梅而死,她曾经连生命都不要,此时为何却纠结于世俗之礼?“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这句话其实已道出缘由,因情而死的杜丽娘虽是实在之人,但是她所思念之人却是梦中所见的虚无之人,这份情其实是“虚情”,因此杜丽娘可以为之不顾一切。

昆曲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

在得知各处秀才奔赴考场应试后,杜丽娘催促柳梦梅“相公只索快行”,这无疑说明杜丽娘心中对功名的希冀,正所谓“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惊开”。当然,这种基于世俗的考量本也无可厚非,不过此种表现确实也和丽娘先前的行为有了较大差异。也就是说,生前及死后的杜丽娘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但重生之后的她却有了诸多世俗的考量。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至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至情至性者。

林黛玉的前生绛珠仙草即是一个至情至性者,她为偿还甘露之惠随神瑛侍者一同下凡,早已认定要“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正因为有这一段前缘,因而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之时便心想: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林黛玉进入贾府之后深得贾母疼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宝黛二人更是极为亲密,第五回中即这样写道: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林黛玉和贾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是青梅竹马之情,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薛宝钗根本无力与林黛玉竞争。其实从与贾母亲疏的角度来看,薛宝钗亦不如林黛玉,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贾宝钗只是王夫人的外甥女。那么为何最终贾家选择的是薛宝钗而非林黛玉?

贾母在林黛玉病重之际说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其实就说明了一切。林黛玉没有成为世俗要求的本分之女子,她成了一个拥有完全独立性格的人。林黛玉虽因宝玉成婚而死,她也确实将自己的一切寄托于和宝玉的感情上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一生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爱情。

若是为了与宝玉成亲,凭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慧,她完全可以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令贾府众人满意的女人,至少她可以多讨好一下贾母。但是,林黛玉从来没有这样做,她依着自己孤高、叛逆的性子在贾府中横冲直撞,最终落得了一个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的名声。这其实正是林黛玉的动人之处,也是她最终以悲剧离场的原因。

结语

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曾这样说道: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西厢记》和《牡丹亭》中崔莺莺和杜丽娘最终得到了团圆结局,她们冲破了世俗表层的阻碍,但最终屈从于世俗的理性。《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即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读者看,因为她是一个完全拥有自主意识、不愿屈从于世俗的至情至性之人。

参考文献

  • 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王实甫 《西厢记》
  • 汤显祖 《牡丹亭》
  •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搜索更多有关“崔莺莺和林黛玉有什么区别?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