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屠呦呦发言:屠呦呦,被伪造的致辞缘何被刷屏

人气:454 ℃/2024-03-07 15:43:55

【事件介绍】

网络疯转屠呦呦诺奖致辞系造假 专家称原稿不适合教材

网传多版本的屠呦呦诺奖“致辞”

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引发国内媒体及公众关注。近日,一篇名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屠呦呦获奖致辞再次赢得社交网络和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人们纷纷点赞转发。在这篇近2000字的诺奖“致辞”里,作者用极富抒情性的语言,以屠呦呦的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的生平;以一连串的排比句描述了屠呦呦的品格;稿子还重点感谢了四个人——屠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遇到困境时给她启发的“葛洪先生”,还有“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文末作者以散文诗形式对青蒿“致敬”:“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此文在12月12日晚一经发出,迅速在不同微信公众号上赢得十万的阅读量。

而另一段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后的百余字简短发言同样也在社交网络上蔓延:“……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有网友称其满满的“心灵鸡汤”感,被认为是屠呦呦的“人生感悟”,也有网友吐槽说,“发言这么短,语气也不像出自84岁高龄老人之口,很假啊!”

记者注意到,有的门户网站和微信号在转载《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时在题目后标明为“民间版”。

网传诺奖“致辞”与真实版本大相径庭

网络流传的或长或短“致辞”版本究竟有何玄机?记者梳理后发现,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做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而这两次发言内容与网传的诺奖“致辞”大相径庭,《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实为“张冠李戴”。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当天出席了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讲述起*********是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并救治病人的,呼吁共同努力、更加关注抗击疟疾问题。而在北京时间12月7日晚8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她的题目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也就是说,那篇文采斐然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网文,并非出自屠呦呦。

《*********——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中,屠呦呦开场便说“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演讲详细回顾了*********发明的过程,并点名感谢了协作单位:“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屠呦呦的演讲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做结,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外界猜测屠呦呦演讲能否入中学教材

近日,有媒体谈及屠呦呦获奖和*********,认为这一个可以从语文、生物、化学、历史、思品等多个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新课题,甚至称“有教材专家推荐其诺奖演讲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其实,诺奖演讲稿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做法,已不新鲜。就在今年2月,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社的18本语文教材已全部送审,今年9月全国将迎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大换血”。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奖致辞《讲故事的人》也成为该社的初中课本新选文。“选文的标准是既要秉承真语文的理念,还一定要符合当下流行的标准。”王旭明当时说道。

带着诺奖演讲词能否入教材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蔡可。蔡可表示,“原稿术语多,不太合适”。他还解释称屠的演讲稿源于在科技界演讲的公开场合,文章使用的术语太多,这会影响学生们对内容的理解。至于那篇朋友圈风传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蔡可表示,“这不过是网友仿作罢了”。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也曾明确讲到中学语文教材的原则,语文课本不只是美文汇编。“教材编写是系统工程,不能仅根据经验和感觉,应讲科学性。”

记者了解到,教材编写工作流程大致为拟定大纲、编选课文、编辑设计,其过程严谨而复杂,北师大出版社负责教材编写的一位老师表示,“编写教材大纲,包括选文和结构的设想,其间反复召开各种专题研讨,征求一线教师意见,最后将大纲提交教育部组织的审查组审查。总之,选什么样的文章,绝对不是短时间就能决定的事儿。”

伪造的屠呦呦“致辞”何以盛行

事实上,仅仅凭借常识和报道来判断,就不难发现这两段所谓屠呦呦的致辞是假的。回顾这几天的新闻,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有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而在这两次相当正式与严肃的讲话场合,屠呦呦不会去做“心灵鸡汤”式的激情演讲,证伪屠呦呦的“被致辞”,其实并不困难。

随着屠呦呦诺奖发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营销号开始推出形形色色的屠呦呦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细读这些被杜撰出的“屠呦呦版鸡汤文”,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富有煽动力、读来朗朗上口、辞藻华丽但思想深度欠缺。相比屠呦呦“被致辞”内容的真相如何,此种对诺奖致辞的网络消费现象,与背后的传播心理,无疑更需探究。

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而制造出来,首先映射出的,是部分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无底线式经营策略。“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这些虚假的“名人语录”,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去打动用户、圈住粉丝,尤其是一些美容机构、房地产公司的微信公号,最热衷于转发此类话语。

传播是双向的,流行也是双向的,直面屠呦呦伪“获奖致辞”的泛滥成灾,同样不能不问的,是网络受众的心理:到底是他们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还是这些伪“致辞”切中了他们隐秘的心理?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网络之上,微信之中,多数人都在浅阅读,当点赞与转发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对自己转发的内容进行考证。与此同时,有太多的人在渴望着成功,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致他们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不容质疑的力量。

因商业的驱动和对成功的崇拜,于是一些名人语录、心灵鸡汤得以广为流传,这正是屠呦呦伪“获奖致辞”蔓延于网络的背景。年轻人热衷于追问人生,渴望从成功者那里获得成长的秘密,这固然是好事。然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远离常识,都需要遵从“消费”的底线,都需要首先强大自己。

究竟是谁炮制了“屠呦呦致辞”鸡汤文

说实话,类似仿冒名人的鸡汤文不是第一次在朋友圈“攻城掠地”。之前,马云、白岩松、杨绛、张爱玲、林徽因、莫言等都中过招。这些鸡汤文大都看似辞藻华丽,充满励志的正能量,却大都缺乏思想深度。

鸡汤文之所以有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有需求。人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粗粝的现实,不时需励志的语言、细腻的情感灌溉心灵。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也是九十年代以来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心灵鸡汤》丛书风靡的根本原因。也正因此,鸡汤没有原罪。

但是,屡屡沉浸在鸡汤的语境下无法自拔,对一些东拼西凑的鸡汤文不辨是非地转发,这就暴露出有些人智力偷懒、缺乏辨别力。要知道,很多段子手与公号炮制鸡汤文的最根本目的是圈粉,从而撬动背后巨大的利益板块。调查显示,大部分积极推送“鸡汤文”的公众号多半是地产公司和美容院等商业机构,他们以这些看上去感性、励志的“鸡汤”打动人心,实际上来达到营销目的。

事实上,找出炮制屠呦呦虚假致辞鸡汤文的始作俑者,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困难。此外,大力推广、转发此消息的公号,微信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只有正本清源、查清源头,才能杜绝此类假名人之手的鸡汤文甚嚣尘上。此前,万达集团就曾正式向北京市法院提起诉讼,起诉“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假冒王健林发布文章,从而索赔1000万元。这其实也提醒诸多鸡汤手与微信公号,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法外之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网上制造虚假消息、恶意传播,一样要受到追究与制裁。

屠呦呦假致辞,借诺奖酒杯浇心头块垒

为何绝大多数都不能到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中国人有太多的人要替屠呦呦写致辞和发出中国声音的致辞?首先应当为永远都没有娱乐事件叫座和狂欢的科学事件祝贺,屠呦呦的获奖能让中国人为科学集体狂欢是观念的转变,更是文化向高大上转变的分水岭。谁让中国这么多年才出了第一位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奖的人呢?所以,闲着也闲着,不如为屠奶奶拟几个致辞,表现表现中国全民齐欢的景象。

不过,真正要理解的其实是所有这些拟致辞中要表达的中国人的心态,不过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最后是否有“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效果,应当别论。

读种种版本的屠呦呦拟致辞,既有让人掩面思索的思想深度,又有令人回味的哲理思辨,还有打动人心的文采飞扬,以及恨不得代屠奶奶一展中国人的睿智、幽默、励志,甚至伦理和价值观的高度。

拟致辞的一个版本是这样写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网友分析,这其实是某位网友对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感言,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屠呦呦的感言了。既然是传为屠呦呦的致辞,想必为很多人认同,因为,这样的代言颇能拔动相当多国人的心弦,产生情感和价值认同上的共鸣。

在屠呦呦获奖前后有不同的评价,以及屠呦呦并不能获得中国国内的认同,却得到诺贝尔奖的认可之时,这样的感言其实就是对屠呦呦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太多有着与屠呦呦一样人生经历的人的一种安慰,尽管这些人甚至没有屠呦呦万分之一的幸运。

“不要去追一匹马”其实早就是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感慨,也是一个铁律,在研究之初就想获诺奖的人,是得不到诺奖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让自己栽培的花香和果实引来蜜蜂的欣赏、酿蜜并传播,自然就会有人认识你并赏识你了。

没有硕士、博士学位,不会英语,也不是院士,这有什么关系呢?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甚至没有学历的人多的是,尤其是那些获得文学与和平奖的人,只要你的作品有深度和感人,你的行为对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照样会获得认可。即便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博士、院士的头衔也并不妨碍一个人酿出沁香好酒,醉倒和征服众人,包括在专家和行家。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伽利尔摩·马可尼是没有学位的人(在发明电报后获得过许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意大利的无线电工程师、企业家,并且发明了实用无线电报通信,也因此与布劳恩一起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屠呦呦有交集和更相似的是日本的田中耕一,只有一个“二本”本科学历,没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也从没有在研究所和大学里面讨生活,却与美国的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不过,由于转发率最高的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这表明,此篇拟致辞才符合更多国人借诺奖酒杯浇心头之块垒的真实想法。屠呦呦要感谢的四人顺序是,父亲、*********、葛洪、非洲人。这种思维不过是“先要感谢国家”的翻版,不过似乎已经好多了,首先感谢了父亲,表明了国人思维的突破,也值得庆贺。而且,这个拟致辞后面还稍带了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显然也把*********的发明归功于集体。

这当然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拟致辞的这种表达与屠呦呦的真实版本的致辞也有相似性。所以,无论是真假致辞还是抗衡了诺贝尔奖和西方思维和价值观,尽管诺贝尔奖奖励的是个人,但是功劳是集体的。

【启示与思考】

在社交媒体上,借名人之言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的手法并不鲜见。前一段时间,马云“很忙”,因为不少“心灵鸡汤”都被冠以“马云说”;莫言获诺奖之后,也有不少“心灵鸡汤”被冠以“莫言说”而刷爆朋友圈。随着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成为热点人物,她的“名人效应”也随之凸显,好事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良好的造势机会的。当伪造者看到自己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时,可以由此获得某种成就感。当然,这一行为也不排除是一些公众号为了增加阅读量、吸引粉丝关注所为。

炮制“心灵鸡汤”一直以来就是社交媒体的“拿手好戏”。微信朋友圈里“鸡汤党”、“养生党”、“吃货党”、“自拍党”、“爱心党”、“母婴党”、“谣言党”、“求赞党”、“不转死妈党”……真是百花齐放、层出不穷!其中“鸡汤党”一直是长盛不衰的派别。在微信朋友圈,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那么的亢奋,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不遗余力转发各种心灵鸡汤。而现在,诺奖给了“心灵鸡汤”段子手一次机会,屠呦呦给“心灵鸡汤”段子手一次机会,段子手们自然会顺势而为,因此伪造版的屠呦呦致辞也就应运而生了。

伪造的屠呦呦“致辞”刷爆社交媒体,也说明了我们公众基本辨别能力的弱化。有些人,一看到朋友圈各种“好文”,不加思索不加分辨不加考究,一键转发,你转我也转,反正也不多花你一分钱,不转白不转。再加上屠呦呦是诺奖当红名人,公众对名人普遍怀有崇拜之情,不会去怀疑内容的真假;而且伪造的屠呦呦发言确实有其合理之处,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以至于“以假乱真”。殊不知,你这不加思索的一转发,有时往往会成为谣言的推手,掉进别人预先为你挖下的“坑”里。

伪造的屠呦呦“致辞”刷爆社交媒体,一方面说明公众对诺奖得主的关注与敬重;另一方面,这事也提醒我们,微信朋友圈真是个暴露智商、情商的地方,大家可要小心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搜索更多有关“屠呦呦发言:屠呦呦,被伪造的致辞缘何被刷屏”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