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谈李清照其人及其词风

人气:148 ℃/2023-11-30 12:56:15

浅谈李清照其人及其词风

李清照(1084-1151到1156年间)号易安居士,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创造力,最具艺术成就的女作家。她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皆有研究和建树,但她的最辉煌之处还是词。她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了独到见解,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形成了“易安体”,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理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因而在她的作品中,其前期,在北宋末期的宋徽宗年代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其词反映了作者在少女和少妇时期的舒适生活中的内心思想感情,主要描绘了大自然秀丽风光,偶尔记述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此时的词风呈现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和真挚缠绵的特点。后期随着靖康之变后的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剧变,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饱尝背井离乡、漂泊动荡的生活之苦,其词主要抒发了伤时感旧、怀古悼亡之感,词风形成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时期山东历城一个书香味浓厚的官宦之家,进士出身的父亲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大词人苏东坡的学生。他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其学术风格、思想操行与人生观点都受到了苏轼的巨大影响,因而从来就不轻视和束缚女性。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同样能文善写。 这样的家庭为李清照的心智发展提供了一个最为

宽松的教育环境。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自小就熟读了诸子百家群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的熏陶。书香之家的浓浓濡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界高远,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家庭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禁锢在闺房绣户内,而是走出重门深院,领略旷野秀丽的风光,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以此拓展胸襟,陶冶情操。因此,在她快乐的少女时期的那些词中,其词的语言欢乐明快,感情自然清新。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的小令,语言自然优美,笔调轻松活泼,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词中首句“常记”的“常”即“尝”,是“曾经”之意。“溪亭”、“日暮”则分别点出了词人于郊外一次畅游时“沉醉”的地点和时间。词人追记自己和小伙伴们在溪岸的小亭里醉饮着美酒;在簇簇荷叶中、碧蓝湖面上划船嬉戏;在夕阳晚霞下,团团荷花间徜徉欣赏着眼前的斜阳、白荷、碧草、湖水和小亭美景。词人以“溪亭”、“日暮”、“藕花”、“欧鷺”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象,生动描绘出一幅绚丽如画、五彩缤纷、夕阳晚照下的迷人画面,又以“回舟”、“误入”、“争渡”、“惊起”这些动词,为画面渲染出一层充满活力、生机动荡的愉悦氛围,把一幅夕阳下碧水湛蓝、青草翠绿、藕花烂漫、小亭幽然的静态美景和一群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们晚归争渡,荷湖岸滩鸥鹭惊飞的动态情形完整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展现了这种动静结合的欢快场面,为读者展示出一幅美妙的艺术画面,架起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桥梁,唤起了读者隽永丰富的美好联想,给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种意味深长的意境。

渴求美满爱情生活是李清照追求人生美好幸福的又一集中反映。她在词《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描绘了一位情窦初开、天真活泼、娇美动人的贵族少女形象。

上阕首句里的“蹴”本意为踩、踏之意,“赋罢秋千”就是刚刚荡完秋千的意思。“慵”即懒、困倦之意,“慵整”就是因为困乏而懒得活动一下的意思。“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说的是作品中的那个刚刚荡完秋千的少女,因为荡玩中非常投入,以至于两只手使了很大的劲,等停下后才感觉困乏的懒于再去活动一下酸麻的手腕,只是懒散地站起身来,光着袜子,朝四下里张望着。

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只有在天真烂漫、未深受封建礼法侵害的少女身上才能展现出来。这就把人物刻画得非常真切自然、细腻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娇美动人的少女形象很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露浓花瘦”则道出了荡秋千的少女是在朝阳初升、晨露凝重的早春时间,只有在“起来慵整纤纤手”之后的休息中,她才有机会看到了院中花园里那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各色花朵。那些含苞待放,娇嫩柔美的花蕾上凝结着明亮的露珠,在晨光下晶莹闪烁,幻射出迷人的色彩。

这样的早春美景既暗喻了娇艳之花宛如少女青春美丽的身姿,也衬托出了女孩那欣喜、欢快的心情。“露浓”即清晨的气候很湿润,密密的晨露缀满了枝头上的花蕾;“花瘦”即指含苞还没有全然开放的花蕾,这里又暗示了此时的主人公是一位未婚待嫁的妙龄少女。这一句以景喻人,寓意双关,词人运用得既妥当又巧妙,寓意深刻,意味悠长。“薄汗轻衣透”则说明了女孩在荡秋千时非常的用力,以致停下来才觉得手臂酸麻,汗湿薄衣。已经是“薄汗轻衣透”的她在“露浓”的清晨花园中,才顿时觉得凉气袭人,故而有了“轻衣透”这种微微的寒冷感。此处的描画十分细腻,恰到好处。

下阕中的“见”即为“发现”之意。我们的主人公刚刚荡完秋千,正是香汗湿衣,秀发蓬乱、衣衫不整、还未穿鞋的懒散样子,忽然就发现有人进到了后院里的花园,便急忙转身“和羞走”。这里的“和羞”是“含羞”之意,“走”就是“疾步快跑”之意。女孩在匆忙之中连地上的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娇羞地朝自己的绣房跑去,以至头上的金钗滑落在草丛里也顾不得捡起。显得非常的狼狈、慌张。

这里就把一位受着封建礼法束缚而不得不遵循所谓“男女有别”的规矩,含羞躲避的少女形象充分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在她害羞地跑到门边时,却没有按照常规定理立刻躲进屋内,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即以门遮掩,半露娇容。回过眼帘时,却装成了赏梅闻香的样子,只把眼中的余光早早地落在了来人的身上。“倚”、“回”、“嗅”三个动作词运用自然,传神逼真,不仅细腻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那种内心爱恋、表面含羞、心里欣喜、脸上紧张的矛盾心里,而且形象地表现出了少女那种既内心兴奋渴求,想看清来客何人,又恐慌难为情,怕人耻笑不守妇道的微妙的心理变化。把一个既情窦初开,又受礼法束缚的少女内心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巧妙委婉、真切自然、细腻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首词的语言淳朴自然,情感真切细腻,艺术地再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美丽,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情感。

当十八岁的李清照和风度翩翩、风流倜傥的太学生赵明诚幸福地结为伉俪后,美满的婚姻生活便成为她人生追求的主要理想。她和丈夫在文学上兴趣一致,经常于晓风残月下,红楼秀房中赋诗作词,相勉合唱,饮酒当歌;又在搜研金石,校勘古籍,收藏名画中有着共同的鉴赏基础和高雅的志趣性情。这种共同的事业追求和相同的兴趣爱好,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心心相印、两情相悦。

美好的婚姻生活是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情感浓烈,文思泉涌。这期间,她的这些作品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意,表达了一个初婚少妇真挚缠绵的柔美情感。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就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位初婚少妇崇尚美丽,追求美好的自然心态。上片写主人公于春天时节从卖花郎的花担里买到了一枝包含欲放、娇嫩柔美,还带着晨露残痕的粉红色春花。

这里,词人用拟人的手法,细致刻画了一枝含苞欲放的春花呈现的是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的娇艳之态。在文学作品里,作家经常以艳丽的鲜花来比喻美丽的少女。此处,词人却以买来的娇嫩之花来反衬自己的娇美纯真,这种以花拟人的写法真可谓别开生面,绝妙传神。下片首句便直吐词人的内心痴情:买到了艳丽之花,回到了温馨的小家,却害怕丈夫看了花儿之后,就觉得娇艳之花比自己的娇美面容更加美丽,于是心中涌现出了一丝担忧;但自己又不愿意服输、甘拜下风在春花面前,于是就以簪斜插鲜花于鬓边,做出了以花映人,以人扶花,让自己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的举动,站于夫君面前,再让心爱的丈夫欣赏品评一下,看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最为漂亮。“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的是词人的心理活动。

这首小词把词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率真与表面上的含蓄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艺术地再现给了我们。词人口中说自己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来增添了自己的美丽。这就既向丈夫暗示出自己在心上人心目中永远是最年轻、最漂亮的新娘子,自己是永远地爱着给了自己美好爱情的丈夫,爱着这个给了自己美好幸福的小家,也向世人婉转地表白了自己对丈夫的终生爱慕,对小家的永远眷恋。下片的整个四句中,没有一句是直接描绘词人自己的容貌,但通过她对花容的赞美,同花的比美争艳,出神入化地给我们展现了词人那如花似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这首词的语句清丽,通俗易懂,比拟手法运用巧妙,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遐思。

随着婚后的赵明诚要经常出仕他乡异地,夫妻常常出现了伤别情离的现象。这期间,李清照的词风表现为真挚缠绵的特点。如《凤凰台上忆******》“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词,抒写的是词人与丈夫惜别前的深情难舍和别离后的刻骨思念。

上片写她因为不忍丈夫的离去,着意刻画了自己在丈夫还未离去就已经慵懒梳妆的情态。起头五句围绕一个“慵”字落笔。“金猊”香炉中的香已燃尽却懒得再添新香;“被翻红浪”即被子胡乱摊堆在床上而懒得去折叠收拾。这里说明了词人在整个夜里都翻来覆去不能入眠,以至于蹬乱了红被子的那种非常焦虑而慌乱的内心复杂情结;“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梳妆盒上落满了灰尘却懒得坲试,更懒得开启它来梳妆打扮。日上三竿,阳光已经透过床边上的帘钩照入红绡帐内,自己才懒懒起床。词人为何如此懒散而百无聊赖,随后她以“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的心里描写,回答了自己懒散的原因,就是害怕心上人儿离开,自己忍受不了夫妻离别之后的相思之苦、相念之泪,涌上心头的许多挽留之语,许多情感往事,既极想倾诉出来,却生怕面告即将远行的丈夫后,他也会增添别离的痛苦,故而,即便再有“多少事”也只能是“欲说还休”,只把这离别的心痛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让自己独个儿去承载忍受着。“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丈夫还未远行,自己却已经日渐消瘦,这消瘦憔悴的模样,痛苦失落的心病,不是因为近来饮酒的缘故,也不是因为晚秋悲凉的缘故。

在这里,词人采用吞吞吐吐、曲曲折折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性那特有的深婉而又细腻的内心情感。下片以“休休”叠字来加重语气,是“摆了”的无可奈何之意。“这回去也”则充分说明了词人多少次执手含泪地挽留着丈夫不要离开,而最终也未能挽留住的失落而无奈的神情。“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说词人以典故里遁入桃花源的刘晨、阮磬来借指远在他乡的丈夫。“秦楼”则借典故里的******之楼暗指自己的住所。下片里第一个“念”字设想了词人对丈夫的怀念,后一个“念”字则设想楼前的潺潺流水对终日凝眸的词人的同情,此字措词巧妙,用意深永。“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这是词人的痴语痴想。词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痴语,有着这样的痴想,那是因为她对丈夫有着深深的痴情。词人于楼前终日凝眸远眺,就是为了得到鸿雁传情的消息,就是为了能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她的思念之久、翘望之久、伫立之久,使得那楼前的流水也体会到了她思夫的苦情,仿佛看到了她期盼丈夫回归的焦虑和苦闷,因而默默地映照着、陪伴着她伫立凝眸的神情。

这里的抒情入木三分,深婉至极。这首词的人物心理刻画十分细腻精致,语言简练而口语化,是浩瀚宋词中为数不多的精品之作。又如在《一剪梅》“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中,词人以清新淡雅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锦书赠夫(词人曾以锦色的手帕为传情物,赠送丈夫一首词《凤凰台上忆******》)的独特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红藕香残玉簟秋”是说词人眼前池塘中红色的荷花已经飘落凋谢了,菡萏之香也已消散殆尽,绣房之内的素白竹席也颇有些丝丝凉意。词人以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明了此时的时令已到了晚秋时节。

词人表面随口道出的自己对时令气节变化的迟缓意识,实际则道出了她自丈夫别离之后的神不守舍,失魂落魄,以至对周围环境的悄然变化却浑然无觉的情形,深秋惨淡的凄凉景色和沁人身心的丝丝凉意也衬托出了词人心里的冷清与孤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词人于重门深院里无法排遣心中的愁闷与相思之苦,便走出门外,乘舟解闷。这里一个“独”字的运用,是我们看到了女词人现在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少女时期,她还能和一群伙伴于晚霞下的“藕花深处”竞相泛舟,“争渡”晚归,欣赏的是静静的湖面、碧绿的小草、洁白的荷花、溪边的小亭、沙滩上惊飞的欧鷺那样的美丽景色,洋溢在舒心、快乐的气氛之中。

婚后初期,她还能和丈夫一道时不时地结伴去领略湖光山色,陶醉于秀美的自然风光中。但是,现如今的她却只能是“独上兰舟”了,内心焦急期盼的是“云中谁寄锦书来?”。(这里的“锦书”是指以织锦做为书信的载体,后泛指夫妻之间往来的书信。)词人是多么期望能看到鸿雁从云中出现,为她捎来远方丈夫的片言只语啊!但是,仰望着长空,期盼惊喜的征鸿传情的消息却始终没有到来,云天茫茫,鸿雁何在?她一直痴痴地等到月满西楼的时候,才看到一对字雁从头顶的上空掠过。征鸿并没有带回丈夫的任何消息,这就使得词人的心里怅惘、神情忧郁、思念之苦更加突出地展示出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词人在无可奈何的绝望中,设想出他日夫妻相聚时,促膝西楼,临窗望月,再话彼此相思之情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这里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已大大超越了现实,与首句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期盼之甚。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指词人的思绪又从美好的想象中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并呼应了上片首句“红耦香残玉蕈秋”的句意。当词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水自漂流,深感到自己青春易老,红颜易衰,光阴荏苒。从期盼书信消息却终无果的绝望心情,到眼前落花流水的衰败景象,词人与日俱增的伤痛苦楚就油然而生。两个“自”字的出现,更表露出词人对客观现状的无奈与无力改变。“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词人思念着丈夫,也设想丈夫在同样思念着自己。身处异地,两心相通,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两人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这就为词人抒发的相思之情更深一层,意味更加深长。“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结句八字,“才下”与“却上”属对,“眉头”和“心头”重字。

词人以近乎口语的词句,完美地表达了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由眉头过渡到心头是那么的迅速而短促,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法消除的相思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她的离怀别苦,显示出了他们夫妻的恩爱甜蜜,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眷恋。这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著名词作,其意境的刻画,真挚而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对偶句的工巧而又明白如话的巧妙运用,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靖康之变是李清照彻底失去了安逸舒适的闺中生活,她随夫逃亡,南渡到了江南一带,丈夫赵明诚又于宋高祖建炎三年(1129年)的上任途中病逝。她在接连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后,又经历着身置寡居、背井离乡、孤苦无告的动荡生活。人生命运的剧变,使她的心境和词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期间,她的词风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惨、浓哀苦愁的特点。

如词《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以梅花为题,抒发今昔之感。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品中常有咏菊、咏梅之作。她常以梅花来比拟高洁,寄托幽思。在她的那些咏梅词中,为了赞美梅花的清品和高洁,她往往撇开梅花神态的具体描摹,或以初春雪景作为衬托,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或以清歌醉饮作烘染,如“座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或以倾诉对梅花的爱慕,如“南枝可插,更需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或以对梅花珍重深情,如“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迹扫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商风流”。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词人的开心胸怀、真挚情感和快乐心情。这首词的上阕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之句是词人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自己早年于初春雪地里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时代的词人那种纯真、欢乐和闲适的情景。“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中的“挼”为“搓揉”之意。这期间,丈夫已死,无需再以梅花寄意;宾客俱散,也无需再插枝饮酒,以寄心绪。在这漫天雪花飞舞的又一个初春的雪地里,自己孤身一人在漫无目的地走着,虽然梅枝在手,却没有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梅花纷纷簌簌,洒满襟怀的是那手中的片片梅花,自己的点点清泪。梅花依旧,人却不同,物是人非,梅开夫亡。昔日两人那种雪地里赏梅的幸福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自己形单影只,只能惹得更加伤心落泪。词人如此哀怨凄惨的神情跃然纸上,彷徨茫然的身影历历在目。赏梅原本是为排遣心头忧伤,本来就心情不好,触景生情,反倒激起她更深的伤感,除了落得“满衣清泪”之外,她还能得到什么?因而此时的赏梅雅兴已经大减。

上阕四句是作者回忆了自己于两个不同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同一景致却又不同的心情描述。下阕的“今年”两字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应。“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南渡后的词人在承受着战乱的苦难,特别是家亡、夫死的巨大打击,又过着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的动荡生活,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摧残。最后一句“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是说现在又一个赏梅的季节到来了,可是自己哪里还有心思再去雪地里插梅呢?而且看来这个晚上所刮的风很大,已经不能在无风的晴夜里赏看雪地里的梅花了。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界的“风势”,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的“风势”即“国势”,语出双关,指出了国家形势日渐危难,寄寓着词人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情,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这其中包含着词人的几多辛酸和几许哀愁。“梅花”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出了词人已经对逝去的梅花般繁盛的岁月,对梅花标格的沉痛诀别。现实的残酷无情,内心的哀怨绝望,她哪里还再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从此不再有观赏品味梅花的雅兴和清梦了。在这首词里,词人借用不同时期赏梅的不同心里感受,写出了自己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凄惨,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又如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在社会战乱的孤寂晚年中写出的又一篇震撼词坛,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品,词人以对萧杀悲凉的晚秋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自己饱经忧患,国破家亡的深深悲哀与浓浓忧愁。

在兵荒马乱的东躲西藏下、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中,词人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饱蘸背井离乡的凄苦,饱受堪忧国家,感叹飘零身世的情感折磨,在凄凉孤寂的晚年生活中,词人用手中的笔诉说着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境,倾吐着哀愁凄苦、孤寂激愤的内心感慨。

首句以十四个叠字开始,看似描写环境,实则描绘心境。“寻寻觅觅”是指词人从清晨一起来就觉得百无聊赖,恍惚若失,于是东张西望,茫然从一个屋内走到另一个房间,希望从中能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这清晨中就已空虚寂寞的情怀。她在茫然中走来走去,四下环顾,到底在寻找着什么呢?也许还在空旷寂寞的晚境中搜寻渐已远去而又记忆心头的往昔爱情,也许还在凝眸的视野内寻找早已散失的爱情见证物--金石,也许还在索寞凄冷的心境里寻找故国回乡的路程,也许还在隐隐的记忆深处寻找着永不熄灭但又不可存在的那一点残存的希望。

但这曾有的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一大早就“寻寻觅觅”了一阵,却无所收获,再加上深秋晓寒的风侵,再加上深院绣楼的空寂悄然,再加上心境的悲伤凄凉,于是就感到“冷冷清清”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不可名状地笼到全身,袭上心头,反使自己感到了凄惨忧戚,所以随即出现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结果。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就已笼罩全篇。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反映出深秋的早

晨,朝阳初升,日照床前,微微送来了一丝暖意;但晚秋清晨的寒气浓重,冷风侵袭,忽而又觉得浑身寒冷。在这忽暖忽冷的多变气候下,也在自己这焦躁不安、无以遣忧的多变心境中,词人黯然失神,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该如何度过这令人心伤、使人忧愁的寂寞的一天。气候的变化不稳,也似乎揭示着当时社会形势的复杂多变,政治局势的飘摇动荡,这一切的现象都给词人同样复杂的心情带来了巨大的摧残,使她更觉内心的凄凉、孤寂与无助。在这身心倍感凄苦,却又无以宣泄的情况下,本想借“三杯两盏淡酒”来御寒和自慰,却又遇到了“晚来风急”。这三两杯的薄酒怎能抵挡得住那黄昏中更急促、更寒冷入骨的秋风呢?又怎么能抵挡得住这与日俱增的愁苦心情呢?这正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境地。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词人正在伤心抹泪之际,在风送雁声之中,她仰望长空,看到了深秋的大雁自北方故乡而来,掠过头顶,向南飞去。联想到自己为躲避战乱而南渡至此,现在的自己不也同这南飞的鸿雁一样吗?自己和大雁更不相同的是,故乡之雁于深秋南下却还能春回北方,而自己却永远身处他乡异地,再也不能重返故里了。如今在这晚秋的南国异地相遇到了故乡的大雁,倍感亲切,那不正是一群从故乡到来的知音同伴么?心头顿时涌起一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深感叹。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人把投向秋日长空的目光收回到空寂幽静的院落内,映入眼帘的却是“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景象。那枯萎、凋零的黄菊已经堆积满地,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自己这愁思愁绪与伤时伤感也已填满了胸怀,在冷清寂寞和孤苦伶仃中,那还有什么心情去摘取那些从枝头盛开到满地枯萎的黄菊呢?现在的自己不也同这满地枯萎破损的黄菊一样,有谁还在乎、还理睬如今同破败残菊一样的孤老太婆呢?有谁还来倾听一个孤老婆子的内心苦闷和忧愁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就这样,在百无聊赖、空虚寂寞、无所寄托中,独自坐在窗前,陪伴着空旷的深院、清冷的绣楼,这怎么能一直捱到天黑啊!即便是到了天黑,又怎么能渡过那慢慢漆黑的长夜呢?词人沉重的心情、痛苦的心绪便已跃然纸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在这个时候,凄冷如丝的秋雨也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一直下到了黄昏时分,那如丝如线的秋雨,正点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梧桐树的叶上,不也同样点点滴滴地敲打在词人的心上吗?

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面对着黄昏中那满地飘零的残菊,面对着昏暗中那空旷冷清的深院小楼,面对着窗外敲打着梧桐树叶的绵绵秋雨,面对着雨中相伴而生,相依无语的梧桐树,词人的内心世界早已是波浪翻涌,更难平息,这情愁悠长,苦恨交织的感情氛围,都因为眼前凄冷的雨秋夜景,都因为一大早寻觅而唤起的几许忧愁,更惹出了一丝伤心,更增添了一缕凄冷,更多划了一道内心伤痕。这许多愁的沉淀,痛的堆积,苦的酝酿,终于使词人喊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哀鸣,便戛然而止。

这首词的特点:一是语言接近口语,朴素清新;二是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道来,却始终紧扣了悲秋之意,采用的是一景一情的手法,情景交融,以秋景衬托了秋情;三是通篇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词中的“愁”已经大不相同于其早期作品中的“愁”。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痩”中所道出的是“闲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的是一种对丈夫思念的“离愁”、“相思之愁”,这都是儿女情长的个人之愁,而且在那种“愁”的心绪中,她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对爱情仍给予了无限的希望。

而这首词所笼罩的“愁”已经大大超越了以前“愁”的范围,被词人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深愁深情更加博大深远。词中所反映的不幸与忧愁,已经不是个人的闲愁离愁,而是把国破家亡的痛苦,颠沛流离的个人生活苦难,词人自己对国家时局动荡不安,社会政治风雨飘摇的堪忧都融合、浓缩于这个哀怨绵绵,无穷无尽的“愁”中了。

总之,特定的社会生活剧变及个性心理历程前后的变化,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词在前后时期呈现出由清丽明快、活泼缠绵到哀怨低沉,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感情悲苦的不同风格。李清照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词,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她的词在文学的宝库中永远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她那光耀千秋的艺术魅力和高洁正直的的人格魅力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一路乘风破浪、一路扬帆远航。

烈酒红袖【特约主编】点评:《四库全书》提要中这样评价李清照:以一妇人之词格乃抗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细读《漱玉词》并陶醉于其意境时眼前仿佛出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几幅特定卷画卷,随之勾画出李清照词风的发展脉络。本文精选易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详尽论述,值得一读!

搜索更多有关“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浅谈李清照其人及其词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