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诀窍,曾国藩几十年官场不倒

人气:281 ℃/2023-10-03 21:47:08

官场历来险恶,既是名利场,更是生死场,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的屡见不鲜,身败名裂、丧身送命的也大有人在,位极人臣的同时也意味着危机四伏,能够善终者并不多。晚清朝廷重臣当中,穆彰阿、肃顺都不得善终,奕诉也几经挫折,官场之险甚于战场。

曾国藩作为一个汉人,在以满清贵族为主体的晚清官场上游刃有余,生前快速升迁,久居高位,死后又能得以善终、备极哀荣,他的成功不言而喻,但是他为何能够做到这点?

在他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他都烙守此法,最后真正实现了善始善终曾国藩说自己近乎“拙恳”,实际上他的城府很深,颇有心机,这也是明智的表现。

凡是做官的人,尤其是官高位显的人,都希望能善始善终,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曾国藩以自己居官几十年的体验认为,这主要在于能否领会居官之道。曾国藩通过自己对官场事态的深刻理解,总结了官场三大铁律,并以此作为白己为官处事的准则:

不结党、不结党、不结党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曾国藩官场不倒翁最关键就是这一条。他沉浮宦海几十年,对那些结党营私、贪图享乐的昏庸之辈了如指掌,他想做点利国利民的事,但也不想得罪他人以免节外生枝。加上清王室是清旗人的王室对汉人有着强烈的排斥和挤压,作为汉官里职位最高的人,他不得不更加小心,从而想得更多更长远。

他无论是在位高权重时,还是在最郁闷不得志的时一候,都不与朝中权贵交往过密,但他与掌握生杀大权的穆彰阿、肃顺却有着密切联系。肃顺当权的时候,与军机大臣杜翰、兵部尚一仔陈孚恩、两广总督黄宗汉等结为死党,同时又广泛招纳了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路肃顺这样打击大臣和政敌,并大肆接纳党羽。而湘军首领曾国藩自然也是他的拉拢对象

在肃顺的力荐下,1860年,朝廷先是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继而实授,且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不久,皖南军务也归曾国藩督办。但是,曾国藩自始至终没有写信给肃顺表示感谢。

在军国大事上,曾国藩既不直接给肃顺写信商议,又巧妙地通过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书信往来影响肃顺的重要决策。

1861年,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在恭亲王的帮助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刑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赐自尽,而曾国藩却安然无恙。曾国藩常说自己拙政,实际上这是藏巧于拙的大聪明

独善其身守名节

曾国藩认为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如果一贪再贪,那么时时事事都可能想到贪。

官场有定律也有恶习。官场恶习害人至深,有所好必有所投,一旦有人投其所好,恶习就会极度膨胀,从而妨害仕途的发展。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听颂扬的话,而厌恶听自己的过错。尤其是掌握了重权,前呼后拥,就更忘手所以了。

曾国藩对名节的重视几近苛刻,为了修身,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曾国藩自认不是圣人,“择善而固执之”便是曾国藩秉持的修身信念。曾国藩的精神核心可用一个“诚”字予以概括,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

靠几十年如一日的修身,曾国藩的大儒名气深入人心,朝廷上下都知道曾国藩是君子,自然也就少了敌人,多了朋友。

同治初年,曾国藩统领东南四省的大权,他的湘军将领们也一个个飞黄腾达,身居高位这时,他要求部下驱除自身的不良习气,人臣一至中位,就可能自以为是,认为限制自己、约束自己的东西减少了,而开始限制别人、约束别人,这是最危险的

担当大任作栋梁

曾国藩说,官位越高,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惨败的结局就越多。所以,居官每高升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小心来处理各种事务,不能以此为乐,反应该借此反省自己,完善自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曾国藩认为,人生百种弊病,都是因为懒惰才会出现。懒惰则松懈,松懈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不会努力做事,更不要说做成什么事了。一个环节松懈就会导致整体的松懈,一时的松懈可能错过的就是一生中最好的机会。

所以,曾国藩把“勤”作为兴家立业的根本,他说:“我以有事而懒,六弟无事而懒,是我不甚满意处。若二人俱勤,则气象更兴旺矣。”

搜索更多有关“曾国藩成功的三大诀窍,曾国藩几十年官场不倒”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