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蜗牛素材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满族新老婚俗对比:清代的满族在男婚女嫁过程中

人气:299 ℃/2023-09-13 19:33:46

一、帝后婚仪

其实在早期,满族皇室是没有关于婚姻礼仪的定制的。汗与王公贝勒主要举行“奉迎礼”,也即“迎送礼”或“半迎半送礼”,然后再设“宴成礼”。在这种简单的迎亲礼摆设宴席后即完婚。从皇太极即位后,皇室在举行“奉迎礼”的同时也开始出现“纳彩礼”(即大征礼),关于彩礼的种类、数量等没有明确规定。除了亲迎礼外,皇帝或汗也能参与兄弟或子侄辈的婚礼。后来皇太极效仿并延用汉族帝王的宫闱制度,使得帝后大婚的仪式逐步确立并且仪式感渐强。从帝后大婚的礼仪逐渐变得繁琐而隆重就可以看出汉文化中的尊卑纲常等封建礼教对满族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

二、册封皇后

在皇帝和皇后成婚之前,是需要先册封皇后的。普通的亲王、郡王之妻妾称福晋或者侧福晋,而皇帝的妻子与其他妾室因嫡庶之分也有不同的称谓。正宫为皇后(大福晋、嫡福晋),其他则为妃嫔(也就相当于侧福晋)等等。

因此册封皇后的典礼就将皇后的贵重地位凸显了出来。册封皇后的礼仪简单,主要有陈设、宣册文、授册宝、赐仪仗、上贺表,具体过程如下:“众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文武官员咸集崇殿依次序列,皇太极御殿。内三院官奏册封国主福晋册,宝、仪物俱治备妥当。奉旨:著将册封礼物送去。遂将册、宝分置桌案上,左置册,右置宝,二人持节前导,举案并仪物抵清宁宫前,时因主福晋与诸福晋俱立。文官取册置东侧案,转下立,宣满蒙汉三体册文,曰:奉天承运,宽温仁圣汗(皇帝)制曰,夫开天辟地以来,凡应运之君,必配亲近之福晋辅佐。

于是居止成双,功德咸同,富贵与共……特册尔为中清宁宫国主福晋。尔宜廉洁恭简纯孝重礼仪为诸福晋之楷模,母仪天下,勿违朕意。宜毕,将册授女官。捧宝官将宝授另一女官,儿女官俱跪受,呈国主福晋,福晋跪受。转授两侧女官,女官跪接,置前面黄围桌案上。旋将金椅、马杌子等仪物陈列毕,国主福晋御金椅。”至此,册封皇后礼成。

三、册封四妃

册封皇后礼过后,紧接着册封其他四妃,册封礼仪与册封皇后礼仪大致相同。各封为两宫麟趾富贵妃、次东宫衔庆宫淑妃及西宫永福宫庄妃。然后按照品级行叩头礼,“两大福晋、两侧福晋率固伦公主、和硕福晋、多罗福晋、为首大臣之妻向国主福晋行六肃三叩头礼……向两大福晋、两侧福晋行四肃二叩头礼。两大福晋、两侧福晋以册封喜礼对行二肃——叩头礼……”至此,后宫妃嫔册封礼成。

帝后大婚

册封礼之后,便是帝后大婚礼。在《大清会典事例》的记录中,皇帝大婚礼仪逐渐繁复,显得更为庄重严肃,礼仪变得更加的繁琐起来。

1.纳彩礼与迎亲礼

皇帝结婚也是需要给皇后下聘、亲迎的,这一点与常人无异。只不过阵仗就显得声势浩大,排场十足。

“内务府官备文马十,甲胄十,币百,布二百。是日早,礼部鸿卢寺官设节案一于太和殿内正中,内阁自阁奉节陈于案。内务府官以龙亭分载甲胄布帛陈于丹陛上左右,陈文马于丹陛下左右。

正副使衹俟于丹墀东,鸿卢寺序班二员立正副使后,授节大学士一人朝服立殿东檐下,鸿卢寺官一员立大学士后。豫备宣制,朝服西面,鸣赞官二员朝服分立殿东西檐下。届时,鸣赞官齐班、序班,引正副使就丹墀东班立。赞进、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内务府官率校尉御仗前导,由太和中门出诣皇后邸第。”

迎亲礼之后,皇后的家人要清洁打扫府邸,面向南设案于厅中。等待册封使到来传旨纳采,诸如甲胄布帛,跪受纳采行三跪九叩之礼。

在皇后家人按受纳采礼之后,要在这一天宴请宾客,皇帝宴请皇后的父母。“是日,皇后家设纳采燕(即纳彩宴)。皇帝特命公主大臣命妇燕后母于内,命内大臣侍卫入旗公侯以下满汉二品以官,燕后父于外,如常燕仪。”

2.大婚前祭祖

皇帝和皇后在结婚迎娶前一日要有一次大征礼,还要进行祭祀活动,皇室要上告祭太庙祭祖,下告祭天地诸神。

“大婚前一日,遣官各一人,衹告天地太庙后殿奉先殿如常仪,届吉,行册迎礼,是日早,陈皇帝法驾卤薄,乐悬于太和殿外,陈皇太后仪驾,乐悬于慈宁宫……接着,皇帝到皇太后宫中,行礼后,“钦天监官报吉时届,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具礼服乘舆出宫……宣制官宣制辞曰,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婚前祭祖不单是告宗庙祭天地通报皇帝大婚之意,也是对迎娶皇后的敬重。

3.迎娶皇后

迎娶皇后的仪式与一般人家迎亲无二。只是礼节更多,仪式更为严肃。有专门御使奉命迎娶皇后,正副使、内大臣、女官、侍卫、鸣鞭奏乐的仪仗队,一行人浩浩荡荡的来到皇后家中,宣册等,然后父率子弟朝服跪迎,母率诸妇咸朝服跪迎随入。之后是“皇后受册宝行礼,均如宫中册立仪……由大清门中门入,至金水桥,正副使下马持节入,皇后舆至午门外,鸣钟鼓,仪驾止,九凤曲蓋前导,执事命妇下马步行导从,内大臣侍卫于金水桥步从,由午门太和殿中门,凤舆入乾清门中门至乾清宫阶下,内监奏请皇后降舆,诣交泰殿导从命妇各退,恭侍命妇衹迎皇后入中宫。”

公主与皇子的婚嫁

清代皇室公主地位自然不同于普通人家的女子,因为其身份的尊贵,一般公主出嫁称作“下嫁”或者“厘嫁”。公主地位尊崇,婚姻也因此不自由,太后或者皇帝多亲自为其指婚,然后礼部和内务府承办相关典礼,这种指婚多出于政治需要。

1.指婚

指婚,是特别针对清代皇子、公主的嫁娶,一般与政治和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两亲家所建立的亲戚关系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被指婚的皇族子女,初时多是与满洲异姓贵族、大臣和八旗官兵之子女或是外藩蒙古结为姻亲。

宗人府定曰:“皇上伯叔辈王贝勒等子女、兄弟辈王等子女至十五岁请旨,其余宗室子女系特旨指婚者,令候旨行,余酌量及时婚嫁。”乾隆六年又定:“嗣后和亲王、果亲王之子孙及弘晊一辈内年及十五岁者,每年查明具奏,候旨指定。至永璥一辈之子,既系世远,停其入于查奏之例,俱著名自及时婚嫁。”

嘉庆帝之后,除了皇帝的伯叔辈的子女,以及皇帝亲兄弟的子女外,宗室其他的较远血脉的子女,他们的婚姻不再是被皇帝亲自指定。指婚范围渐渐缩小,道光八年时,“传知定亲王奕绍,嗣后瑞亲王,惇郡王、惠郡王之子女应指婚,其余不必指婚。”至此,祖父派衍的近宗室,皇帝也不再进行指婚了。宗室择偶权力随之越来越宽泛了。

民间满族的婚俗

清代初期,满族初入中原,诸事皆未定,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往来也并未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礼仪也较多的保留着自身特色。相比清中期及晚期时的婚俗,满族早期婚俗有以下一些特点。

1.父母包办

虽罕见指腹为婚的现象,但是满族家庭子女婚嫁年龄十分早。多在年满十岁之后,父母即开始着意其婚嫁。初时,满族人都是双方父母之间相互打听是否合适,然后再进行婚嫁。后来,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长,缔结姻亲双方的父母并不似过去那般熟识,另一方面接受了汉族媒婆说亲的方式,由媒婆为中介,在中间牵线介绍说媒提亲。

2.嫁娶不论行辈

因旧俗所致,满族人初期嫁娶仍具有“转房婚”的残影,而正是这种旧习俗为汉人所不耻。早期满族人认为嫁与自己的长辈是一种荣耀备至的事,认为自己被抬高了辈分与地位。这在前文中已多次提到,不仅在民间,皇室中也不乏此类婚姻。

3.满族人尚白

满族先世崇尚白色,这也与其生活环境有关。其先世长期在东北一带,此地区苦寒而多冰雪。有学者认为:“女真及其先世,长期在冰雪环境中从事狩猎,白色与冰雪同色,便于靠近被擒取的禽兽,提高命中率,具有保护色的作用,时代罔袭,遂成尚百之俗。”这种习俗直到满族入关之后仍延续很久。而在入关之后,入乡随俗,满族渐渐接受了汉族的一些习俗,比如以大红色为喜庆之色。因此,满族后来举办庆典之类,也开始大规模使用红色以示吉祥喜庆。

4.婚俗形式十分简单

满族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也十分缓慢,婚嫁礼仪也一直保持着很朴素的原有风格。也是直至入关以后,在与汉族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婚礼仪式逐渐才繁琐起来。满族入关之前的婚礼用三天来完成:第一天。萨满作指引,相当于司仪或主婚人,新郎新娘先向祖先行礼叩拜;日落之时,夫妻再共同叩拜苍天与大地,晚上有相关的祝贺活动;第二天,大办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第三天,新郎至新娘家正式迎娶新娘。婆婆与新娘生母一起为新娘梳妆。然后拜见亲朋。晚上,夫妻入洞房,至此婚礼完成,两人结成百年之好,两家缔结正式姻亲。

总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经数千年的融汇,各民族逐渐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状态。也正是民族间的差异,才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各个民族在一个共同的栖息之地中,汲取各自所需的营养,使自身发展的更加完善。这样的多元化有益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搜索更多有关“满族新老婚俗对比:清代的满族在男婚女嫁过程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8-2024 蜗牛素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